各大網際網路巨頭公司都在調整組織構架,以快速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

2020-12-25 創業家

2018年9 月 30 日,也就是國慶假期的前一天,騰訊公眾號發布了一篇名為《騰訊啟動戰略升級: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的文章。

文章公布了騰訊的企業組織架構大調整,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平臺與內容事業群,並將原七大事業群壓減至六個。這是騰訊時隔 6 年後首次動刀組織架構。無獨有偶,2018年 9 月 13 日,雷軍則通過內部郵件的方式,宣布了小米集團最新組織架構調整和人事任命,同時將電視部、生態鏈部等四個業務部重組成十個新的業務部。小米也好,騰訊也好,對組織架構的調整大部分源自對未來的焦慮,更是一個典型的反慣性行為。

一、騰訊提早一年的變革:先從本次的話題的引子——騰訊說起。馬化騰曾在 2015 年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中明確表示,騰訊每隔 7 年便會有一個比較大的調整。這麼看來,這次騰訊的組織架構調整提早了一年。從整部「騰訊史」來看,騰訊一共 3 次動刀組織架構,而上一次是 2012 年。2012 年是中國網際網路的重要節點。根據工信部統計的數據, 2012 年,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淨增13004. 1 萬戶,達到76436. 5 萬戶。

其中,手機終端用戶是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的主體。CNNIC發布的《第 31 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國手機網民數量為4. 2 億,手機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自 2012 年調整後,騰訊從原來以產品為導向的業務系統升級為事業群制,把業務重新劃分為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群(MIG)、網絡媒體事業群(OMG)、社交網絡事業群(SNG),整合原有的研發和運營平臺,成立新的技術工程事業群 (TEG),後續又將微信獨立,單獨成立了WXG。

根據調整方案,騰訊的B端業務,將統一打包到了CSIG,涉及範圍包括:雲、智慧零售、安全、地圖、醫療、物聯網、智能平臺等,即併入了原CDG企業發展事業群智慧零售戰略合作部;原MIG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群安全、地圖、醫療、智能平臺等業務團隊;原OMG網絡媒體事業群開放平臺部ToB相關團隊;原SNG社交網絡事業群雲業務線、在線教育部、實驗室群團隊;原S1 微瓴物聯平臺部、政務業務部。也就是說,這次的組織調整某種意義上來說還屬於「微調」。戰略決定組織,綜合來看,騰訊總體的組織模式並沒有變動,調整的只是在新戰略下的不同的側重點。馬化騰將這次調整可以歸結為三個關鍵詞:「革新」「升級」「騰訊邁向下一個 20 年的新起點」。

同時他還直接表示,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屬於產業網際網路,上半場通過連接,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下半場我們將在此基礎上,助力產業與消費者形成更具開放性的新型連接生態。

二、和產品一樣快速迭代的小米組織架構:和騰訊相比,小米不斷折騰組織架構的頻率高了許多,從 2016 年算起,至少每年一次。「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算是小米在產品上的八字箴言,而小米對組織架構的態度似乎也能讓人感知到對這八個字的應用。小米上市前後,在一大波各類的輿論中,小米逆襲的故事最為人津津樂道,廣為傳播。而逆襲故事的開始,一般都始於下滑。2015 年,在高速發展的 5 年中,小米的估值飆升了 180 倍。

也就是在這個階段,小米遇到了瓶頸,甚至用內憂外患來形容也絕對不為過。內部的銷量越來越大意味著供應鏈不能有絲毫閃失,而供應鏈問題導致缺貨現象,甚至讓被小米貼上了「飢餓營銷」的標籤;而外部的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大,華為推出的網際網路手機品牌榮耀成為小米強勁的對手,而OPPO和vivo也藉助強大的線下渠道開始崛起。與此同時,晶片供應商高通的一腳急剎車成為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數據顯示, 2015 年小米定下的一年的總銷量目標 8000 萬臺,最終只實現7000 萬+的銷量。

在2016 年 5 月 18 日,雷軍發布了一封對小米來說至關重要的郵件——宣布架構調整,任命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周光平擔任首席科學家一職,負責手機前沿技術研究。直到 2018 年 9 月 13 日,雷軍再次通過內部郵件,宣布小米要進行一次足跡架構的調整,而這次距離最近的調整被譽為是小米成立以來最大的組織架構變革。而這次調整,應當和一年前的那次調整打包在一起看。2017 年 11 月 24 日,雷軍通過內部信的方式宣布組織構架調整。

當時不少媒體分析,這次調整被外界認為是為內部少壯派提供了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目前看來,這可能是少壯派的上前一步的鋪墊。

2018年9 月 13 日宣布的這次調整是小米上市之後的首次重大調整,也是成立以來最大的組織架構變革。而這次的調整「大腦」和「肌肉」成為解讀的關鍵詞。大腦指的是新設的集團參謀部和集團組織部。

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川和劉德分別擔任集團參謀長和組織部部長,以此進一步強化總部「大腦」的管理職能。而肌肉,指的便是把年輕幹部推到一線的做法。而這也可能僅僅是開始。雷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小米的組織調整還會繼續:「這次是個重要的開端,的確才是開始。公司有近 20000 人,這次調整才涉及原來的四個部門(MIUI、互娛、生態鏈、電視)的 4700 多員工。手機部、銷售與服務部只是接收了一些分拆出來的團隊,並不在這次調整範圍內。」同時,雷軍還表示,「未來 2 年內,小米肯定還會陸續進行一系列調整和優化。你想,哪有一勞永逸、一步到位的組織調整。這是個漸進的過程,也是需要在各個組織維度上都要全面進行的工作。」

三、從樹狀到大中臺:優雅轉身的阿里:騰訊、小米這兩家企業近期的組織架構調整中,不少人看出了致敬阿里巴巴的味道——騰訊的B端發力和小米的「接班人計劃」。相比雷軍一言不合發內部信宣布組織架構調整的頻率,馬雲還要「瘋」。坊間甚至有評比認為馬雲是最熱衷架構調整的網際網路領導人,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傳出阿里巴巴架構調整的消息。

阿里汽車的總經理曾對媒體表示:「阿里每年都會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就像過年一樣,不調整沒了年味。」如果追溯近 3 年阿里巴巴的架構調整,應該從 2015 年年底的「大中臺、小前臺」戰略說起。2015 年 12 月 7 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組織結構全面升級,建設整合阿里產品技術和數據能力的強大中臺,進而形成「大中臺,小前臺」的組織和業務體制。同時成立阿里巴巴集團中臺事業群,張建鋒擔任總裁,並且作為阿里集團和螞蟻金融服務集團統一中臺體系的總架構師,全面負責兩大集團中臺體系的規劃和建設。

彼時調整後,作為前臺的一線業務會更敏捷,更快速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中臺將集合整個集團的運營數據能力、產品技術能力,對各前臺形成強力支撐。實際上,就是這個大中臺的架構,便是為了達到即時調用和支持創新的作用,高內聚、鬆耦合是其中的關鍵。這項戰略和阿里的雲計算戰略升級密切相關,也奠定了阿里2B陣地戰的方式。有媒體分析阿里通過這次組織調整,實現雲計算、阿里媽媽、菜鳥等新興業務的全面獨立發展。同時,讓更多優秀的年輕人承擔起更大的責任。 「大中臺」的架構形成後,阿里組織架構調整的動作也未停下。

2016 年年底,張勇將天貓與聚划算整合,推出「三縱兩橫」架構,即三縱為服飾、家電、快消;兩縱為針對天貓商家的營銷平臺和運營中心。 2017 年 1 月 13 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組織結構全面升級,全面擁抱「五新」即新零售、新金融、新製造、新技術和新能源戰略。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尤其是網際網路企業渴望成為讓世界矚目的明星公司,它們自然會遭遇世界級的管理難題。針對現有業務和未來發展戰略規劃,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而企業要做的便是去接受不斷的改變。

本文來自生意我最行,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相關焦點

  • 騰訊構架大調整 七大事業群調整為六大事業群
    若此消息屬實,將是騰訊時隔6年首次大規模做內部構架調整,直至截稿騰訊官方並未正式回應。針對此次內部架構大規模調整,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今日表示,這是一次面對未來的進化,是騰訊邁向下一個20年的主動革新與升級迭代。
  • 網際網路巨頭「買菜生意」:快速打開下沉市場
    原標題:社區團購潮|網際網路巨頭「買菜生意」:快速打開下沉市場
  • 「ABC」時代,網際網路大公司需要什麼樣的組織架構?
    9月29日,騰訊宣布調整內部架構,其中包括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等重磅內容,作為騰訊時隔6年首次大規模的內部構架調整,該舉措引發了行業的廣泛關注。值得注意的是,9月之內,網際網路行業內的人事、組織調整動作頻頻,除騰訊之外,雷軍也宣布對小米公司架構進行系統調整,而在與騰訊更有對標價值的阿里,馬雲將退休、CEO張勇接棒的消息,也富有組織變革的實質性意義。組織架構變革,是企業轉型進入深水區的關鍵標誌,當下組織變革的流行,則是網際網路行業的時代特性決定的。
  • 平安銀行交易銀行調整組織構架,打造"開放銀行"
    據廖秀梅介紹,為更好地滿足公司客戶收益性、流動性、便利性的需求,現金管理中心會有四大轉變與六大突破:現金管理轉變成智慧資產管理,單一帳戶轉變為全幣種、全類別(涵蓋OSA、NRA、FT)、全銀行帳戶,人工推薦轉變為智能投顧,線下斷點接入轉變為智慧產業金融開放平臺接入;依託先進的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RPA、OCR、人工智慧等Fintech,從「開放」、「快速」、「智能」、「全類帳戶」、
  • 獵頭公司組織構架和分工是怎樣的?如何利用好獵頭顧問?
    很多中高端人才都有接到獵頭的電話,應該體驗都各不相同,專業的獵頭能幫助人選走向職場的高峰,但要是遇到不專業的獵頭,不但浪費時間、精力,還會影響自己在業界的口碑。國內獵頭市場魚龍混雜,簡單估計大大小小的獵頭公司不下幾十萬家,獵頭顧問質量必然參差不齊,如何識別獵頭?獵頭公司組織構架和分工是怎樣的?
  • 社區團購潮|網際網路巨頭「買菜生意」:快速打開下沉市場
    網際網路公司攜補貼闖入,傳統的煙火氣的菜市場到底受到何種衝擊?社區團購的風口會又能持續多久?談及為何要做多多買菜,拼多多董事長黃崢的講法很實在:我們對上遊和流通領域的影響日益變大,伴隨著疫情消費者又有線上下單買菜的需要,所以我們決定做買菜。網際網路巨頭加速布局,攻防戰裡的心思各異下半年起,網際網路巨頭跑步入場社區團購。滴滴動作最快。
  • 華為、騰訊、阿里、小米、百度3年組織架構調整最全梳理
    第二次的架構調整,馬化騰在給員工的信中做出了說明,他表示:「這次調整的基本出發點是按照各個業務的屬性,形成一系列更專注的事業群,減少不必要的重疊,在事業群內能充分發揮『小公司』的精神,深刻理解並快速響應用戶需求,打造優秀的產品和用戶平臺,並為同事們提供更好的成長機會;同時,各事業群之間可以共享基礎服務平臺以及創造對用戶有價值的整合服務,力求在『一個騰訊
  • 騰訊架構大調整 與阿里爭奪雲市場
    的報導稱,一位來自騰訊總部人士的消息表示,騰訊的這場變革勢在必行,馬化騰去年年底就在內部說過,騰訊要設立一個適應To B業務發展的組織架構,只是至今未下發正式文件。目前看來,靴子落地。騰訊雲自2013年起對外以獨立品牌出現,卻一直歸屬於SNG,SNG是騰訊架構調整前的社交網絡事業群,以QQ為中心發展多項社交業務。而在組織架構上,騰訊TEG和WXG等均自建雲平臺,這導致了騰訊的雲業務分散而不能集中火力,本身並無多大賣點。在與阿里的對比上可能還不足以看到騰訊雲業務的弱勢,而對比世界網際網路巨頭如亞馬遜、谷歌等公司的B端業務相比,則更是相去甚遠。
  • 中國消費市場瞬息萬變 ASICS亞瑟士如何把握先機?訪日本亞瑟士公司...
    摘要:中國消費市場瞬息萬變,ASICS亞瑟士將積極應對、擁抱變革、把握先機,陸續推出眾多針對中國消費市場的舉措。隨著2020東京奧運會的臨近,東京奧運會及帕運會金牌合作夥伴日本ASICS亞瑟士公司總裁廣田康人先生近日接受中國媒體聯合採訪,強調中國市場在該品牌全球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廣田康人表示,中國消費市場瞬息萬變,ASICS亞瑟士將積極應對、擁抱變革、把握先機,陸續推出眾多針對中國消費市場的舉措。
  • 網際網路巨頭2019年關鍵詞大賞
    2019年的網際網路,充滿著突破與防守、新高與冰點、上市與倒閉、幸運與悲慘。我們選取了九家公司,分別坐落在「老巨頭」、「舊儲君」、「新勢力」的九宮格裡,我們通過梳理這些公司過去一年的行為,來探尋網際網路的趨勢、公司的未來。
  • 網際網路巨頭的下半場新共識
    2018年註定是中國網際網路的轉折年,人口紅利消失,C端市場增長放緩,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已成定論。即便在上半場風光無二的巨頭們,也以更謹慎的態度思索未來增長的新引擎。面對下半場,對外如何尋找新的增長點,對內如何提升企業組織能力,成為巨頭們兩個重要思考方向。
  • 網際網路大變天,巨頭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查看這幾家公司近些天的市值表現,更是一路飄綠——這不禁令人疑惑:比如,這一紙《指南》,為何就具有如此大的能量?比如,為什麼要發布《指南》,網際網路巨頭們到底做錯了什麼?比如,《指南》如此大的力量,會不會「矯枉過正」?
  • 騰訊組織架構的重大變革的啟發,讓你知道如何調整你的公司
    前陣子,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紛紛進入了重大的人事變革時期。9月10號教師節當天馬雲宣布明年教師節交權於下一任董事長,而小米創始人雷軍也在三日後宣布,要對內部組織架構進行「大手術」,新增多個部門來安置80後。
  • 中國城市智慧化蛋糕越做越大 網際網路巨頭爭相蠶食市場
    原標題:中國城市智慧化蛋糕越做越大 網際網路巨頭爭相蠶食市場   中新網南京4月27日電 (記者 申冉)「江蘇整體跟全國的雲計算產業鏈拉開有一年以上的距離,不如上海、浙江、北京。」27日,阿里雲總裁胡曉明面對現場千餘名江蘇省內的開發者和創業者,毫不猶豫地說出這句話,作為其長達近一小時的「現場推銷」的開場詞。
  • 印度網際網路巨頭結盟,成立了個「保護組織」,說想要政府像中國那樣...
    印度網際網路巨頭結盟成立保護組織:希望政府像中國一樣保護本土企業 近日,印度媒體稱,由Flipkart和Ola等本土企業成立的針對保護本土網際網路公司的遊說組織Indiatech.org又取得新的進展。前印度行政服務官員(IAS)Gyanendra Badgaiyan計劃很快加入該組織,擔任CEO角色推進工作。
  • 網際網路大廠接連調整組織架構,透露了什麼信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來咖智庫時至新舊交替,阿里、京東、小米和美團等各大網際網路公司,正通過一系列的組織架構調整,布局2021全年以及未來的業務發展。這些網際網路公司,大多都有著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歷史,本身核心業務穩定,市值也豪橫,但同時又面臨著新業態、新對手的競爭,自身還有人員管理、業務重疊等一系列的組織問題。
  • 印度有本土網際網路巨頭嗎?
    印度盛產網際網路企業高管,為何本國網際網路巨頭卻寥寥無幾?印度盛產國際網際網路企業高管,得益於印度精英教育培養了大量優質科技人才。以印度理工學院為例,美國網際網路巨頭中的印度高管大多畢業於該校。它定位於培育精英,考錄比例極低。
  • 科技公司的組織管理應該向軍隊學什麼?
    國內可能難以理解,軍隊強調令行禁止、鐵的紀律,個人的自由意志是受壓抑的,而科技公司(尤其是網際網路公司)則特別推崇自由眼光,史蒂夫·賈伯斯、拉裡·佩奇、馬克·扎克伯格這些CEO都是特別個人主義的,矽谷科技公司在管理上大多比較寬鬆。科技公司的組織管理怎麼會向軍隊學?
  • 中國科技巨頭競逐新賽道:不僅關乎公司未來,也影響全球數位化進程
    巨頭扎堆之處通常狼煙四起,但由於市場實在太大,巨頭們的基因秉性又各有不同,除了一些特殊領域,目前的打法主要還是分頭出擊,各自選擇和基因稟賦適配的領域發力。市場上短兵相接的戲劇性場景並不多見,甚至很多場景下還有合作,例如數字廣東項目由華為和騰訊聯手打造。華為和騰訊都是廣東省的標杆型科技巨頭,能力也算互補,合作有其邏輯。
  • 網際網路巨頭開啟燒錢賣菜大戰 搶佔社區團購風口
    除了阿里巴巴,騰訊、拼多多、滴滴、美團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燒錢賣菜大戰愈演愈烈。《證券日報》記者在某電商平臺看到,1分錢可以買到多種蔬菜和水果。為了吸引流量搶佔市場,網際網路巨頭深諳其道。這種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巨頭燒錢搶市場,吃瓜群眾看戲薅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