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 月 30 日,也就是國慶假期的前一天,騰訊公眾號發布了一篇名為《騰訊啟動戰略升級: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的文章。
文章公布了騰訊的企業組織架構大調整,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平臺與內容事業群,並將原七大事業群壓減至六個。這是騰訊時隔 6 年後首次動刀組織架構。無獨有偶,2018年 9 月 13 日,雷軍則通過內部郵件的方式,宣布了小米集團最新組織架構調整和人事任命,同時將電視部、生態鏈部等四個業務部重組成十個新的業務部。小米也好,騰訊也好,對組織架構的調整大部分源自對未來的焦慮,更是一個典型的反慣性行為。
一、騰訊提早一年的變革:先從本次的話題的引子——騰訊說起。馬化騰曾在 2015 年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中明確表示,騰訊每隔 7 年便會有一個比較大的調整。這麼看來,這次騰訊的組織架構調整提早了一年。從整部「騰訊史」來看,騰訊一共 3 次動刀組織架構,而上一次是 2012 年。2012 年是中國網際網路的重要節點。根據工信部統計的數據, 2012 年,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淨增13004. 1 萬戶,達到76436. 5 萬戶。
其中,手機終端用戶是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的主體。CNNIC發布的《第 31 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國手機網民數量為4. 2 億,手機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自 2012 年調整後,騰訊從原來以產品為導向的業務系統升級為事業群制,把業務重新劃分為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群(MIG)、網絡媒體事業群(OMG)、社交網絡事業群(SNG),整合原有的研發和運營平臺,成立新的技術工程事業群 (TEG),後續又將微信獨立,單獨成立了WXG。
根據調整方案,騰訊的B端業務,將統一打包到了CSIG,涉及範圍包括:雲、智慧零售、安全、地圖、醫療、物聯網、智能平臺等,即併入了原CDG企業發展事業群智慧零售戰略合作部;原MIG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群安全、地圖、醫療、智能平臺等業務團隊;原OMG網絡媒體事業群開放平臺部ToB相關團隊;原SNG社交網絡事業群雲業務線、在線教育部、實驗室群團隊;原S1 微瓴物聯平臺部、政務業務部。也就是說,這次的組織調整某種意義上來說還屬於「微調」。戰略決定組織,綜合來看,騰訊總體的組織模式並沒有變動,調整的只是在新戰略下的不同的側重點。馬化騰將這次調整可以歸結為三個關鍵詞:「革新」「升級」「騰訊邁向下一個 20 年的新起點」。
同時他還直接表示,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屬於產業網際網路,上半場通過連接,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下半場我們將在此基礎上,助力產業與消費者形成更具開放性的新型連接生態。
二、和產品一樣快速迭代的小米組織架構:和騰訊相比,小米不斷折騰組織架構的頻率高了許多,從 2016 年算起,至少每年一次。「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算是小米在產品上的八字箴言,而小米對組織架構的態度似乎也能讓人感知到對這八個字的應用。小米上市前後,在一大波各類的輿論中,小米逆襲的故事最為人津津樂道,廣為傳播。而逆襲故事的開始,一般都始於下滑。2015 年,在高速發展的 5 年中,小米的估值飆升了 180 倍。
也就是在這個階段,小米遇到了瓶頸,甚至用內憂外患來形容也絕對不為過。內部的銷量越來越大意味著供應鏈不能有絲毫閃失,而供應鏈問題導致缺貨現象,甚至讓被小米貼上了「飢餓營銷」的標籤;而外部的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大,華為推出的網際網路手機品牌榮耀成為小米強勁的對手,而OPPO和vivo也藉助強大的線下渠道開始崛起。與此同時,晶片供應商高通的一腳急剎車成為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數據顯示, 2015 年小米定下的一年的總銷量目標 8000 萬臺,最終只實現7000 萬+的銷量。
在2016 年 5 月 18 日,雷軍發布了一封對小米來說至關重要的郵件——宣布架構調整,任命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周光平擔任首席科學家一職,負責手機前沿技術研究。直到 2018 年 9 月 13 日,雷軍再次通過內部郵件,宣布小米要進行一次足跡架構的調整,而這次距離最近的調整被譽為是小米成立以來最大的組織架構變革。而這次調整,應當和一年前的那次調整打包在一起看。2017 年 11 月 24 日,雷軍通過內部信的方式宣布組織構架調整。
當時不少媒體分析,這次調整被外界認為是為內部少壯派提供了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目前看來,這可能是少壯派的上前一步的鋪墊。
2018年9 月 13 日宣布的這次調整是小米上市之後的首次重大調整,也是成立以來最大的組織架構變革。而這次的調整「大腦」和「肌肉」成為解讀的關鍵詞。大腦指的是新設的集團參謀部和集團組織部。
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川和劉德分別擔任集團參謀長和組織部部長,以此進一步強化總部「大腦」的管理職能。而肌肉,指的便是把年輕幹部推到一線的做法。而這也可能僅僅是開始。雷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小米的組織調整還會繼續:「這次是個重要的開端,的確才是開始。公司有近 20000 人,這次調整才涉及原來的四個部門(MIUI、互娛、生態鏈、電視)的 4700 多員工。手機部、銷售與服務部只是接收了一些分拆出來的團隊,並不在這次調整範圍內。」同時,雷軍還表示,「未來 2 年內,小米肯定還會陸續進行一系列調整和優化。你想,哪有一勞永逸、一步到位的組織調整。這是個漸進的過程,也是需要在各個組織維度上都要全面進行的工作。」
三、從樹狀到大中臺:優雅轉身的阿里:騰訊、小米這兩家企業近期的組織架構調整中,不少人看出了致敬阿里巴巴的味道——騰訊的B端發力和小米的「接班人計劃」。相比雷軍一言不合發內部信宣布組織架構調整的頻率,馬雲還要「瘋」。坊間甚至有評比認為馬雲是最熱衷架構調整的網際網路領導人,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傳出阿里巴巴架構調整的消息。
阿里汽車的總經理曾對媒體表示:「阿里每年都會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就像過年一樣,不調整沒了年味。」如果追溯近 3 年阿里巴巴的架構調整,應該從 2015 年年底的「大中臺、小前臺」戰略說起。2015 年 12 月 7 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組織結構全面升級,建設整合阿里產品技術和數據能力的強大中臺,進而形成「大中臺,小前臺」的組織和業務體制。同時成立阿里巴巴集團中臺事業群,張建鋒擔任總裁,並且作為阿里集團和螞蟻金融服務集團統一中臺體系的總架構師,全面負責兩大集團中臺體系的規劃和建設。
彼時調整後,作為前臺的一線業務會更敏捷,更快速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中臺將集合整個集團的運營數據能力、產品技術能力,對各前臺形成強力支撐。實際上,就是這個大中臺的架構,便是為了達到即時調用和支持創新的作用,高內聚、鬆耦合是其中的關鍵。這項戰略和阿里的雲計算戰略升級密切相關,也奠定了阿里2B陣地戰的方式。有媒體分析阿里通過這次組織調整,實現雲計算、阿里媽媽、菜鳥等新興業務的全面獨立發展。同時,讓更多優秀的年輕人承擔起更大的責任。 「大中臺」的架構形成後,阿里組織架構調整的動作也未停下。
2016 年年底,張勇將天貓與聚划算整合,推出「三縱兩橫」架構,即三縱為服飾、家電、快消;兩縱為針對天貓商家的營銷平臺和運營中心。 2017 年 1 月 13 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組織結構全面升級,全面擁抱「五新」即新零售、新金融、新製造、新技術和新能源戰略。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尤其是網際網路企業渴望成為讓世界矚目的明星公司,它們自然會遭遇世界級的管理難題。針對現有業務和未來發展戰略規劃,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而企業要做的便是去接受不斷的改變。
本文來自生意我最行,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