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時間管理這門科學有不少年頭了,市面上的各路大牛的關於時間管理的理論也捋了一遍。時間管理與時代發展密切相關,比如在農業時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能就是最科學的時間管理方法,古人也沒必要去折騰,順應天時,心平氣和;到了工業時代,流水線作業替代了耕牛哞哞的叫聲,時間流逝的節奏感從心跳聲變成了馬達聲,人們能做的事也多了,也就有了艾森豪式的四象限管理法,就是所謂的重要,緊急四維度
目前市面上80%的書談到時間管理,也都僅限於教你 「重要緊急的事要優先做」,能夠做到這樣,其實有個前提,那就是,你還有時間去從容判斷這件事是否重要,是否緊急?
但是現在已經是網際網路時代,任務混雜,信息從四面八方向你湧來,交響樂一不小心就亂作一鍋粥,讓你隨時手忙腳亂。
你根本沒法從容地判斷撲面而來的這個任務是重要的還是緊急的,正如古典老師在超級個體中總結出來的網際網路時代的特徵:
你必須具備以下能力:
與此相應的,他也劃時代的提出了」加減乘除「的時間管理法(其實所謂的時間管理,是對任務的管理,畢竟,時間只有花在處理任務上,才能體現價值,而完成任務的數量與質量,是評定你時間管理成功與否的第一要素)。
這就比艾氏的四象限法則有更強的時代意義了,這也對我們的認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時間管理,真正的意義在於在時間自然流逝的不可逆的進程中,在精力支撐下投入自己的注意力輸出儘量多的優質成果,當然,這個成果可能是短時間內不可見的,但是放眼未來,肯定會最終現不同。
今天我們不討論如何加減乘除,而是想從更高維度來俯瞰時間管理,好好挖掘下到底我們錯過了什麼?
人的認知有四個層次:
比起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無知者無畏,當真正風險來的時候,就是屬於怎麼死的也不知道的類型。有個有趣的問題:「你知道便利店不賣什麼?」你的答案僅限於你知道的那些東西(包括你聽說過的從沒見過的,或者不知道幹什麼用的),你不會說出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個東西,儘管它也在世界某個角落客觀地存在著.
今天我們的主角是「暗時間」,dark time,這個概念應該是由極客劉未鵬提出的,他也編了這麼一本書,書名就是「暗時間」,是他一些文章的集合,按字面理解,就是「未被注意到的時間」。
舉個生動的例子,假如有臺電腦,屏幕是關著的,你能判斷這臺電腦正在執行什麼任務嗎?可能就是關機狀態,也可能它正在運行後臺清理程序,也可能它在下載動作大片,也有可能它在高速下載動作大片,如果回歸到人腦,在某個不經意的時間段,你可能在睡覺,你可能在胡思亂想,你也可能剛發完火處在餘怒繞梁的狀態中,也有可能你正在flow心流的狀態中高效處理任務。相同的是,秒針一直在向前滴答,而不同的是你是否隨著它的節奏也做出了action呢?當然,action的前提是你要能夠意識到現在也是可以take action的。
接下來我們來挖掘被你忽視的暗時間:
首先就是碎片化的時間,特別是那些碎片到你感覺是絕對沒有用的支離破碎的片段,為何覺得沒用?是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能幹啥,比如三秒,五秒,三分鐘,十分鐘,能幹啥?
所以要提前建立起自己的碎片時間清單,提前給這些時間段準備好適合的內容,一般來講,復盤自己曾經的知識片段,是絕佳的選擇。拿自己來舉個例子,在這三個月,也翻完了將近50本書,翻得這麼快,一方面,可能書看多了,速度也就不知不覺提高了,另外有一點就是比較精彩的部分,當時看書的時候直接就用印象筆記給拍照電子化了,當時就想著,這得留著以後慢慢仔細看,以後是什麼時候?這些碎得不像話的時間就很合適用來復盤,哪怕看一段之前的照相筆記內容,然後寫下一句你的感想或者理解,這時候,可能這段書的內容才真正融入到你的血液中去(可以參考「認知天性」這本書,你無法忽視對抗的遺忘規律,而定期復盤是唯一解決遺忘的途徑,如果再定期輸出成優質文章,比如我現在寫這篇文章,就得翻箱倒櫃把之前曾經看到過的都得找出來,或者想出來,經過這麼一折騰,這個知識真的是板上釘釘,屬於你了)
為強調復盤的重要性,這裡再介紹一個經典的DIKW模型:
所謂DIKW模型,來自Data information knowlodge wisdom 四個單詞首字母構成,分別是指
數據--信息--知識--智慧
第一層,收集數據,大多數人日常收藏的文章就是,沒有邏輯,歸納,篩選
第二層,分類更強,邏輯性突出,通過斷舍離之術可以實現從數據到信息的過渡
第三層,知識層,它強調對行動的指導價值,需要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在對信息熟練掌握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方法論
第四層,要求你懂得什麼時候使用你的知識,你需要具備一定的預測與創新能力
比如我現在寫這篇時間管理的文章,其實後臺經歷了以下的閉環操作:回顧之前輸入--加工整理--建立框架-內化輸出--最終優化,通過寫文章,真正做到由理論到實踐的跨越。也對時間管理有了更深一步認識,這也是不計收入堅持在頭條發文的真正動力所在。(本文首發於今日頭條,當時分享到朋友圈,有數位好友竟然秒贊並且迅速轉發到好幾個百人大群中,從那一刻起,才意識到是時候自己建立微信公眾號了,頭條號實在是太單一了,影響力有限,而且wx也對tt越來越敵視了)
其次是時間中浪費的帶寬,尤其在處理簡單任務之時!如何理解,舉個例子,你要煮兩個雞蛋,明明只要花10分鐘就能把兩個一起煮熟了,你偏要先煮完一個,再把熱水倒了,重新煮另外一個,一共花了20分鐘,我們可以說10分鐘的帶寬是煮兩個雞蛋,你只煮了一個,浪費了一半的帶寬。回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我們在處理一些簡單的無需過多動腦的事情時,完全是可以多任務同時進行的,卻還是遵循一次只幹一件事所謂的「專注」原則,殊不知打著「專注」的幌子在浪費生命,鑑於此,我也曾經寫過這麼一篇文章
網際網路時代高效能人士時間精力管理術----多任務處理使你更專注
專門介紹多任務處理的,好的任務搭配,就好比一個團隊,能發揮1+1>2的效果,一個普適性原則就是枯燥任務(簡單或者機械式操作)+你喜歡的任務(比如聽音樂,吃好吃的,散步)只要時間,空間允許,你都能自由組合嘗試。所以,充分挖掘你在處理簡單任務之時浪費的帶寬並好好利用起來吧!
第三是上文提到的「進度條時間」,比如在面對複雜任務之時,.明明已經陷入僵局,卻就是不甘心要死磕,不及時收手止損,白白浪費的時間,就是為了刻板的按計劃行事,而不惜代價,不遵循大腦使用的規律,想強行用耗時戰術來達成目標,稍微懂些大腦工作原理的都聽說過,發散性思維(divergent thinking,也叫」創造性思維)),與收斂性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也叫專注性思維),當你遇到瓶頸,專注性思維黔驢技窮之時,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轉移注意力,適當的休息,讓發散性思維來接手,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而不是一味鑽牛角尖,說白了,就是這時候我們需要靈感,那靈感怎麼來呢?可以參考我數月前寫的這篇文章
做自媒體寫作需要靈感,靈感的調皮個性你應該清楚
白白犧牲的這麼多時間而毫無產出,你就不心痛為你死去的那麼多腦細胞同胞嗎?
來來來, 來盤點下你的暗時間都在哪裡?
如果你是office文員,在做簡單輸入工作的同時,有沒有想過我戴上個耳機,聽聽學習相關的音頻,如果你說公司規章制度不允許,你有沒有試過與上級溝通過,如果你是以「學習」的名義戴上耳機的呢?很多大公司都有elearnig課程,對員工學時還有要求,你是否可以把簡單工作時間的隱藏帶寬用於培訓學習呢,這也會給你的主管留下「這小夥這麼忙還見縫插針的學習,值得表揚。。。。'的好印象,下一次提拔,就是你!
在排隊等候的時候,你是否會東張西望,一副」老子還有急事,怎麼還不輪到我「的慌張樣,其實這個時候你完全可以找其他有意義的事情來做,比如掏出手機看看之前收藏的好文章,構思一下年終總結撰寫框架,實在不行,去朋友圈去批批奏章,點幾個贊滿足一下」點讚之交「的快感,也比你白白焦慮徒增有致癌潛在風險的不良激素要強好多!(科普下焦慮的時候,都發生了什麼?焦慮的時候,你腦幹上方有個結構叫「下丘腦」它釋放出一種叫做「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東東,隨著血液的流動,來到腎臟,令腎上腺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和皮質醇,使得更多的葡萄糖進入血液中,提高心跳和呼吸頻率,產生高度興奮的狀態,當皮質醇過度,就會對身體產生有害影響,如高血壓,免疫系統抵抗力下降,大腦中控制記憶行程的關鍵部分---海馬體的收縮,嚴重時會縮短壽命)
優秀的人,都知道聰明地勤奮,你有什麼獨到的時間管理術來評論區跟大家分享一下嗎?經過盤點,你找到了哪些你獨有的」暗時間「,也歡迎在評論區展示。
(我是高東,高效能人生探索先鋒 擅長時間精力管理 精通英日雙語 PPT達人,感謝你的關注,讓我們一起加油,收穫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