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編算和頒行》頒布:傳統曆法當活起來

2021-01-10 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周桂鈿(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國家標準委日前發布《農曆的編算和頒行》國家標準,首次將農曆編算和頒行納入國家標準化管理體系,同時對農曆的頒行提出規定,要求公開發行的日曆產品必須包含公曆和農曆的日期對照以及二十四節氣,且須符合標準規定的編排規則、計算模型和精度及表示方法。

資料圖:藍天下的故宮日晷(祝純健攝/光明圖片)

陰陽是中國的傳統說法,日月是陰陽的突出代表。日為太陽,月為太陰,現在普遍稱「太陽」為日,而「太陰」則被月亮取代。

在曆法上,以日為參照物的為陽曆,以月為參照物的為陰曆。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這種曆法即為陽曆,也就是現在實行的公曆。以月亮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就是陰曆,按照陰曆,每月十五可以看到月圓,每月初一則看不到月亮。月相的變化及其所在位置與當月的每一天有對應關係,上半月叫上弦,月亮從芽狀逐漸長滿,成為圓月;下半月叫下弦,圓月漸瘦,直至消失。陰曆每天的不同時刻,海潮也應時漲落。這對於島國和海邊漁民來說很有實用價值,只要知道陰曆的日子,就很容易算出漲潮、退潮與潮平的時刻。

中國傳統曆法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開始使用太初曆,以365又1/4日為一回歸年的長度,與現代曆法相比,一年只差十幾分鐘。中國與西方曆法的解說是不一樣的,西方在地球上畫經緯度、赤道、南北極、南北回歸線。中國古代是在天球上畫出一些線,對於太陽運行的軌道,是在天球上畫出黃道,表明一年中從地球看太陽在天球上的運行軌跡。而從這一軌道上劃定二十四節氣,當太陽到了離北極最近的時候就是夏至,離北極最遠就是冬至。在冬夏的中點為春分,夏冬的中點為秋分,二至二分是重點。這種陽曆是農耕文化所必需的,二十四節氣是陽曆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曆法,年按陽曆,月按陰曆。現在稱中國曆法為陰曆,是按月來講的。又稱中國曆法為農曆,是從二十四節氣來講的,二十四節氣是陽曆的內容。因此,中國傳統曆法為陰曆、農曆都是有根據的,但都不全面,中國傳統曆法是陰陽合曆,可以稱為華歷。而在西方曆法中,每個月與月球的運行無關。十五看不到月圓,日子也與海潮無關,曆法的意義就不全面了。對於中國古代詩詞中的元宵、中秋等賞月節點,其感知度也會下降。

在中國,了解一點傳統曆法的相關知識,對於生活非常方便。傳統的陰陽學說有同性相感一說。月是陰宗,即陰性的最高權威。水也是陰,海潮隨月進退漲落。在人體中,氣是陽,血是陰,人體的血液運行包括女性的經期與此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當我們進行日常養生或者醫學治療時,了解點傳統曆法知識,知曉曆法所代表的陰陽變化,是有好處的。

《光明日報》(2017年05月26日02版)

相關焦點

  • 《農曆的編算和頒行》發布:日曆須含公曆農曆以及節氣
    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昨日發布《農曆的編算和頒行》,首次將農曆的編算和頒行納入國家標準範疇,填補了農曆曆法規範的空白。
  • 農曆編算的國家標準,學到了!
    「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由於農曆編排方法特殊,每年端午節的公曆日期都有差異。那麼,農曆是怎麼編算出來的呢?大多數人可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公開發行的農曆日曆產品存在日期編排不一致、節氣時間不一致、甚至重要傳統節日不一致等問題,引起公眾的困惑和使用上的混亂。例如,2013年的端午和冬至都分別有不同的日期版本,對此公眾反應強烈。
  • 規範農曆,僅有「國標」還不夠
    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日前發布《農曆的編算和頒行》,首次將農曆的編算和頒行納入國家標準範疇,填補了農曆曆法規範的空白。國標要求公開發行的日曆產品必須包含公曆和農曆的日期對照以及二十四節氣,符合標準規定的編排規則、計算模型和精度及表示方法,從而有效遏制內容錯誤的農曆日曆產品隨意發行的無序狀態。(5月24日《北京晚報》)  給農曆的編算和頒行制定一個國家標準,既有不可小視的歷史價值,又有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從歷史價值上看,此舉是為了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
  • 是曆法註定的美好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曆和公元作為曆法與紀年。 民間大都把公曆叫做陽曆,但其實所有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都叫陽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了解。
  • 「閏年」背後的唐代曆法變革
    中國現存最早的曆書《夏小正》記錄著傳統農事,以後曆法不斷發展,計算精度不斷優化,逐漸完善。在唐朝,人們在預測日食的時候,發現了曆法與實際天象出現較大誤差,唐代的天文科學家不斷的探索編造新曆,完善歷術,使得曆法進一步規範,唐朝這一時期,我國古代天文曆法走向了成熟。李淵開創大唐帝國後,於武德二年頒布《戊寅元歷》,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民用歷中採用定朔法的曆法。
  • 農曆為何沒「廢」成
    「四時八節」之一在中國的很多地方被當作重要的節日來慶祝為何公曆(陽曆)如此普及和方便已成為世界通用曆法而中國的農曆依然「廢不掉」?太平天國的曆法,與沈括的「十二氣歷」就完全一致。公曆分月上,2月28天,大小月排布雜亂,並不如沈括合理。1912年1月13日,《臨時大總統關於頒布曆書令》明確新舊二歷並存。但1928年,似乎挾「國民革命成功」之勇,蔣介石政府決定對舊曆加以廢除。
  • 歲首和生肖的變化究竟在立春算還是正月初一?
    子平術利用「春節」字眼作文章,說傳統歲首是立春,本叫「春節」,民國把「春節」的名字和地位給了正月朔;甚至造謠說《太初曆》等曆法就是以立春為歲首。誤導大眾,剝奪春節新年地位,這是第一個危害。春節在民國是被打擊甚至禁止的,話怎能反過來說呢? 風水命理曆書更大的危害,也是最大的危害,就是破壞農曆。
  • 中國傳統曆法「農曆」有多牛,不僅有陽曆、陰曆,還有陰陽合曆
    3.陰陽合曆就是以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作為曆法的天文根據,融入回歸年和朔望月,並把二者並列作為制歷的基本周期,同時還增加了閏月,以協調回歸年、朔望月之間的關係。我國傳統的農曆(也稱夏曆、陰曆)、古巴比倫歷、古希臘歷都屬於這樣的陰陽合曆。
  • 人的公曆生日與農曆生日什麼時候可以恰逢同一天?
    公曆,它的正確稱呼應該是「格里高利曆」,Gregorian calendar ,是由教宗格裡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頒布。在中國也被稱為「公元」、「西元」。農曆,現在使用的版本是1644年由攝政睿親王多爾袞頒布的「時憲歷」。其實這部曆法在崇禎年間就由西洋傳教士協助修訂好了,改朝換代的原因,才由清朝頒行。
  • 「農曆」到底怎麼來的?
    可最近,看到微信上一篇文章《中國的農曆是傳教士湯若望編著的》。百度了一下,居然有好幾篇文章證明確有其事,這讓我認真起來。要是這個問題再搞不清楚,以後孫子問起來,我也瞎說,那豈不誤人子弟?   根據資料顯示,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又有陰曆、華歷、夏曆、漢歷、中歷等名稱。
  • 「長知識」中國古代科技常識之曆法和農書常識
    >考點一:中國古代科技常識——曆法和農書常識此文主要是介紹我國古代科技常識中的曆法常識和農書常識。那麼為什麼要把曆法和農書放在一起介紹呢?因為我國古代農業發達,與農業密切聯繫的曆法制定和農學研究,歷來備受重視,曆法和農學不可分割。一、曆法常識(一)下面簡單介紹古代曆法發展歷程。1.夏朝時,我國就有了曆法《夏小正》;2.商朝時,改進了「殷歷」。
  • 公曆、農曆閏月之別及與節氣關係|文化傳家·曆法
    農曆閏月是一種中國傳統曆法置閏方式,在亞洲(尤其在中國),閏月特指農曆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閏月的作用是為了防止農曆年月與陽曆年及四季脫節。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漢武帝發現之前的顓頊曆,以建亥為歲首(即農曆十月)已不適用,就任命司馬遷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孫卿、壺遂及歷官鄧平、落下閎、天文學家唐都等二十餘人改革曆法。經反覆計算、甄選,終於在漢太初元年五月頒布新曆《太初曆》。
  • 漲知識 | 陽曆和農曆
    以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為一年,是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裡利烏斯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陽曆是太陽曆的簡稱,這種曆法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年運動有關,與月相無關。格里高利曆為西方的曆法,並非中國所創,故又名「西曆」(是相對於中歷而言)。公曆於1912年開始在中國採用,取代傳統使用的中國曆法農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式規定公曆紀年。
  • 我們的農曆居然是洋人發明的?
    都說農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可是你知道嗎?農曆竟然是洋人發明的!曆法大致可以區分為三類: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合曆。而我們日常所謂農曆,其基本成分有兩個,一個歷月,一個節氣,前者體現出太陰曆的特點,而後者體現出太陽曆的特點,所以稱其為陰陽合曆。明朝末年,因為依前元郭守敬所定曆法預測日月食連連失誤,所以只好重訂曆法。
  • 百年不遇的曆法現象:公曆閏年巧逢農曆閏二月
    :公曆閏年巧逢農曆閏二月  作者 郭軍 李建基  今年農曆將發生罕見的曆法現象———閏二月,這是一九四七年以來首次出現的閏二月。細心的人還會覺察到,今年不僅農曆出現閏二月,而且公曆也出現閏年。據廣東天文學會統計,公曆閏年和農曆閏二月發生在同一年,從一五七三年至二一五五年這五百八十三年中,僅出現兩次。其中一次在一九二八年,另一次在二00四年。  有人問,為何今年農曆會出現罕見的閏二月?
  • 清代的農曆和現在的農曆一樣嗎?有何特點?
    中國古代的農曆屬於陰陽合曆,即以月相變化周期朔望月作為歷月的基礎,又根據太陽回歸年周期來計算一年的時間。我們現在的農曆因為以正月為歲首,和夏曆一樣,所以也叫夏曆,但不能叫陰曆,因為是陰陽合曆,民間流行的陰曆叫法是不準確的。
  • 2018年是農曆戊戌狗年,中國傳統的幹支紀年法是怎麼排序的?
    曆法是人類用來記錄時間的方法,其基本構成有年、月、日等基本單位,曆法的出現是人類對於天象研究的結果,在古代人們對於月相的變化、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地球的自轉現象進行研究,制定了不同的曆法。古代曆法中相對比較知名的有:中國農曆、印度歷、猶太歷、伊斯蘭曆、瑪雅歷等等。
  • 中國農曆「山寨」西方?錯!中國農曆中國智造
    中國農曆中國智造農曆是中國長期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壹參與≠奠基中國農曆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中國農曆指的是我國的傳統曆法。我國有文獻記載的曆法至少可以上溯至殷商時期(約公元前1600—1046),當時就已經確定了陰陽合曆的基本規則,設置二十四節氣、閏月等。這些規則在後世的曆法修訂中不斷完善,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見所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