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傳統文化:羅平板橋老街味道

2021-01-19 掌上曲靖

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美食, 羅平縣板橋鎮歷史悠久,數百年來,在滇黔桂三省交界處積存下了很多值得人們追述的美食,那種舌尖回香、純正的老街味道,讓人記住板橋,記住一家家美食老店,滿街風味獨特的小吃店,食客絡繹,美食的背後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故事和文化內涵。

東勝街是板橋鎮的條老街,街上有多家美食老店,其中老石橋東邊的康記滷肉館極具代表性,康記滷肉誘人的香味和獨具一格的做工吸引了八方食客,常有慕名而來的客人吃完還要帶一些給親朋好友品嘗。

切制滷肉

頂著冬日的暖陽,記者走進康記滷肉館,只見店老闆康家德與妻子正在忙碌著加工滷肉。康家德將燒過的豬腳放在一個大盆裡,用洗碗絲來回刷洗,不多時一支支清洗過的豬腿便呈現出了金黃的顏色;而他的妻子則忙著將鍋裡加工過的豬腳打撈出來,騰騰的熱氣中瀰漫著一股誘人的滷肉香味。

現年54歲的康家德原籍雲南瀘西,於1982年隨父親搬遷至羅平縣板橋鎮,之後便開起了康記滷肉館,憑著祖傳的滷肉製作技藝和良好的服務態度,短時間內就積攢下了大量人氣,每天食客絡繹不絕,知名度越來越廣,甚至吸引來了《春城晚報》、《昆明都市條形碼》等多家媒體報導。

談起康記滷肉,康家德自豪地說:「我家從事滷肉製作大概有一兩百年的歷史了,為了製作最好的滷肉,我每天清晨四五點鐘就起床到菜市場選購上好的豬肉,經過多道工序製作而成。我家的滷肉不加色素,口感香脆,食之回味無窮。」

康記滷肉之所以受食客歡迎,在於康記滷肉與眾不同的味道。與康家德聊天得知,滷肉製作對豬肉的選購特別嚴格,精選上好的豬頭、火腿、豬腳、內臟等,通過祖傳的方法烹製而成。康記滷肉不但質好、味美,而且講究吃法,要用特製蘸水輕輕一蘸,放進嘴裡,瞬間那種美味便刺激到你的味蕾。剛出鍋的滷肉,冒著熱氣,切下一小塊蘸一下蘸水,入口細嚼,再用舌尖頂住滷肉輕輕一吸,將嚼碎的肉絲和著吸出的滷水慢慢咽下,頓時,一股清香味湧遍全身,讓您的每一個細胞甚至每一根頭髮絲都盛滿了清香回甜的滷肉味。

如今,康記滷肉已成為板橋鎮著名的滷肉了,每天顧客不斷,甚至有顧客不遠百餘裡,專門過來購買。 

緊鄰康記滷肉館的吳氏無聲慄炭火烤蛋糕店,同樣也是一家百年老店。

吳興林烘烤蛋糕

一個周日的午後記者來到該店,恰逢板橋鎮趕集日,蛋糕店外設置的攤位上擺放了大量品種齊全、味道香甜的各式蛋糕,眾多顧客圍在攤位前挑選蛋糕。「我家姑娘在浙江打工,今年春節不回家了,所以我買點她最愛吃的蛋糕寄過去。」一位顧客一邊往袋子裡裝蛋糕,一邊與熟人攀談起來。其實,「吳氏無聲慄炭火烤蛋糕」早就成為多數外出打工者、求學人員、遊客旅途中必購的食品。

店老闆吳興林,是一名聾啞人。1985年出生的他,憑著聰明能幹、勤奮好學,將祖傳的慄炭火烤蛋糕製作技藝傳承下來,生意越做越大。

吳興林在父親和妻子的協助下生火、和面、烘烤……大概一個多小時過去,鍋裡就飄出了香甜誘人的味道。這時吳興林家六七歲的女兒遠遠地湊了過來,用鼻子嗅著父親製作好的蛋糕香味,臉上堆滿了幸福的笑容。

吳氏無聲慄炭火烤蛋糕,採用祖傳的技藝製作而成,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吳興林是第四代傳人。其製作的蛋糕,酥而香脆、甜而爽口、油而不膩、軟硬適中、老幼皆宜,多年來發展成為板橋鎮,乃至羅平縣的一道特色糕點。

要製作色香味美的慄炭火烤蛋糕,首先要選購精緻的麥麵、白糖、土雞蛋、白芝麻、當地的土蜂蜜,更為關鍵的是吳興林家祖傳的製作技藝。

吳興林的父親告訴記者,去年中秋節前夕,鎮上一個外出打工者將他家的蛋糕帶到廣東過節,一位深圳的同事吃後,不遠千裡到他家店裡購買蛋糕。看到了商機,吳興林家藉助網絡,已將蛋糕賣到了全國各地。


卷粉,對於每一個板橋人來說,已成為生活中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了。

走在板橋鎮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大小不一的卷粉店,而且家家味道鮮美、口感不一、做工精緻。時至今天,吃卷粉已成為板橋人的一種情懷、一種記憶。

板橋鎮主街上有一家名叫「建忠小吃」的卷粉店,因為店裡坐滿了食客,一些人只好排隊等著。店老闆段建忠和妻子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在他(她)們的辛勤忙碌下,一碗碗味道鮮美、口感潤滑、色澤分明的卷粉成了食客眼中的絕味美食。

板橋的卷粉最大的優點就是手工製作而成,這樣的卷粉勁道足、口感好,食起來香氣撲鼻。

已開卷粉店多年的段建忠,對製作卷粉有自己的看法,卷粉必須是手工製作,拌料要齊全,酸菜要自己做,特別是香料油要炒好……

在走訪中,記者了解到板橋卷粉就是選用當地優質的大米為原材料,充分浸泡後,用石磨磨成白米醬,再根據當時的氣溫高低和製作時間的長短,先取10%的米漿用水衝熟或者半熟,與生米漿充分攪拌後待蒸。蒸粉前,先在簸箕底部塗上油,再勾上適量米漿,攪拌均勻,放在蒸籠裡以猛火蒸2至3分鐘,漿熟透即可取出,撕開,掛在竹竿上散熱,摺疊好即是卷粉。板橋卷粉店數量眾多,別具特色,製作精細,吃起來潤滑可口,佐料也別具一格。

板橋老街上,除了聞名遐邇的滷肉、蛋糕、卷粉,還有眾多特色小吃、鄉土美味和其它傳統味道。

曲靖日報特約記者 劉景威  通訊員 李石

微信ID:zsqj888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曲靖本地新聞 · 下載曲靖日報新聞客戶端——掌上曲靖。

相關焦點

  • 羅平板橋傳統蒸菜香飄遠
    對於羅平人來說,只要提起蒸菜,首先想到的便是板橋傳統蒸菜,只因板橋傳統蒸菜以其地道的做法、純正的口感、濃鬱的香味聞名於當地。板橋蒸菜又要數浙都人做的更有特色、更能撞擊食客的味蕾。蒸菜,顧名思義就是用蒸籠蒸熟即可以吃的菜,是利用水沸後產生的水蒸氣為傳熱介質,使食物成熟的烹調方法。相對於其它烹飪方式,油脂較少,更能保持食物營養和原汁原味。
  • 板橋老街,永遠的煙火地
    前幾天,板橋老街張貼了雨花臺區人民政府最新的公告,對房屋進行徵收。一個繁華過,蕭條過的老街,終於迎來了它最終的宿命。圖源:@板橋那些事30年前城裡幾乎絕跡的白鐵匠店鋪,板橋老街上還有一家。店主趙師傅說,自己接手做已經20多年了,若說這間店的歷史,開了起碼有50多年啦。
  • 板橋老街環境整治方案升級
    (記者 李凱 通訊員 惠子 徐家連)為使居民徹底告別汛期淹澇之苦、改變片區落後城市面貌,板橋老街改造方案再次調整升級。在原有水利消險工程基礎上,新方案將徵拆範圍進一步擴大,同時結合板橋河兩岸環境整治、支流黑臭河溝整治等措施提升城市品質。目前,老街100多戶集體戶正在進行徵拆談判和搬遷。
  • 香港蓮香樓:舌尖上的文化 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一部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將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搬上了螢屏,並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作為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推出的首部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世界通過飲食這個窗口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
  • 雲南羅平:綠色食品依魯菜籽油熱銷國內市場_旅遊中國_中國網_中國...
    無論我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舌尖上的味道就是家鄉的味道,舌尖上的文化也承載著家鄉的文化。當前市面上各種物品琳琅滿目,尤其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消費者往往難以抉擇。而一些傳統、地道的事物,因具備歷史底蘊和文化情懷而備受推崇,這是人類文明不斷向前邁進的必然趨勢。
  • 南京板橋老街積淹水片區改造拓寬河道 300多歲青石板橋原地保留
    圖為板橋老街河道上三百多歲的文物青石板橋。本報記者 李凱攝  本報訊(記者 李凱 通訊員 徐家連 童海劍) 為使板橋老街居民告別「汛期必淹」歷史,雨花臺區投資1.1億元對板橋老街積淹水片區進行改造。目前該工程已完成拆遷、招投標等工作,將於本周進場施工。據悉,為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板橋河道將向南拓寬,河道上300多歲的文物「青石板橋」將原地保留,並通過新建橋梁對接加長。  板橋老街長約3公裡,呈南北走向。
  • 古法榨油延續中國老味道 詮釋傳統飲食文化
    羅麗江介紹,木製壓榨取油方法歷史悠久,榨油技術始於漢,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壓榨取油記載,在元代《王禎農書》、明代《天工開物》、《農政全書》都有榨油機和榨油方法記載,老式木製榨油在我國一直盛行,解放後機器替代了傳統民族工藝,木製榨油機逐步走下歷史舞臺,雲南省羅平縣香逸油脂種植專業合作社傳承古法壓榨技藝開發「依魯」菜籽油,詮釋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精神,延續了中國老味道,讓營養健康的油中貴族走進更多的廚房更多的餐桌
  • 街邊美食碗仔粿撐起幾代人記憶 帶您暢遊"舌尖上的老街"
    -做好碗仔粿不僅是做好傳統美食,更是傳承飲食文化。在翔安馬巷老街內,街邊美食碗仔粿撐起了幾代人的共同回憶。在馬巷,池王爺廟門口、五甲尾路口以及馬巷車站和馬巷鎮政府附近,碗仔粿攤位隨處可見,攤主幾十年如一日,用心做好這道馬巷人最愛的美食。  最綿長的鄉愁是家鄉美食,回故鄉最短的路是從嘴到胃。對馬巷人來說,不管離家鄉多遠,家鄉的味道都難以忘懷。《走街串巷話馬巷》之美食系列報導今起推出,記者帶您暢遊「舌尖上的老街」。
  • 老街會玩樂丨尋味·新年之爆米花,找回記憶裡的味道
    愛吃的國人把飲食加入到文化中使爆米花有了更豐富的內涵,爆米花不僅僅是美食,在某種程度上講,也是一種濃鬱的生活美感。老手藝人會根據提供的玉米(或米)數量的多少,先裝上不到半鍋,放上少許甜味素。蓋上鍋蓋,用鐵扳手扭緊,密封好後點火。葫蘆形的轉鍋開始一圈又一圈的搖,確保加熱均勻,大概七八分鐘之後,隨著「呯」的一聲巨響,爆米花從爐裡跳進長長的口袋裡,之前小小的顆粒膨脹變成了白花花胖乎乎的爆米花,噴香的味道隨即瀰漫在街角。
  • 品味石獅永寧老街 感受僑鄉歷史文化(組圖)
    品味石獅永寧老街 感受僑鄉歷史文化(組圖) 2017年05月25日 11:01   來源:石獅日報
  • 老街裡的古早味、舊市場的煙火氣……街頭巷尾,尋覓老廈門的味道
    從味蕾舌尖到街巷盡頭從煙火繁華到詩意棲居到廈門,哪裡才能真正品味老廈門的味道?身處老城區裡的菜市場一間間寫滿歷史的老店或許能夠打開你的味蕾記憶街頭巷尾藏著的全是「正港」的廈門味本期,帶你續徜徉街巷尋覓老廈門的味道老街古早味覓食行走
  • 你去雲南羅平看油菜花,我就去那兒吃吃吃!
    ,才是羅平特色菜裡的大武生,翻騰跳躍,「虎虎生威」,只要吃上一口,就不由得你不鼓掌叫好。「三葷」,指的是:富樂酥肉、板橋滷肉、羅平山羊肉。趁春光大好,我們且一道道慢慢吃。▲康記滷肉,去羅平必須打卡的美食。攝影/趙峰而板橋滷肉,則出自於羅平東邊的板橋鎮。
  • 防汛人員連續奮戰二十多天 力保南京板橋老街一戶不淹|防汛抗災第...
    /a/20200729/fe18bdc6d96744509dcfeaa6f2e8eb25.shtml   南京市雨花臺區有一條板橋老街
  • 我們普通人為什麼喜歡《老廣的味道》 而非《舌尖上的中國》
    味道,是人在味蕾刺激下,對食物做出的最直白的定義。《老廣的味道》這部片子客觀反映了廣東人飲食文化風俗。內容的含義,是指那些經過歷史沉澱,留存在廣東人記憶中的粵菜美食以及這些美食背後的故事。
  • 為羅平旅遊錦上添花
    在擁抱春天的期盼中,充滿明媚的陽光……在羅平花海大道羅平旅遊產品研發展銷中心,總經理李學仁說:「做企業就是做文化,做旅遊產品更離不開文化,讓來自國內外遊客在這裡就能買到羅平的旅遊產品,讓羅平人在家門口就能買到世界各地的旅遊產品。」
  • 弘揚傳統文化 精彩瓊劇海口騎樓老街上演
    16日上午,在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的騎樓劇院內,一場又一場生動有趣的瓊劇選段接連上演,來自黑龍江的遊客潘女士在臺下忍不住用相機記錄下來,讓本身就是戲迷的她過足了戲癮。「誰欲想當駙馬郎,就應服我哀家管……」瓊劇選段《刁蠻公主》中的男女演員身著紅色戲袍,伴著音樂你一來我一回地對唱,姿態動作透著濃厚的傳統韻味。期間,一些幽默的唱段引得現場觀眾哄堂大笑。
  • 這次,羅平太硬核!請記住他們!
    100噸市場價值180餘萬元的「羅平菜油」,4輛大貨車從雲南萬興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發,馳援湖北鹹寧。 羅平縣茂源食品百貨批發部 羅平縣茂源食品百貨批發部向羅平北,長底,以且贈送上百餘件方便麵。
  • 「古國文明的痕跡,寧靜致遠的山水」——保山板橋青龍街
    學校還沒開學,我的假期依然在繼續,此時的板橋青龍街銜接著雨季,那如銀色絲線的春雨輕柔地飄灑在古老的石路上,不一會兒又被和煦的春風吹乾了。五月的風颳起了遠處廟簷上的金鈴,「鈴鐸繒幡,微風搖擊」,是那清脆悠長的聲音。七旬老人享受著悠閒的時光板橋古鎮曾是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驛站。相傳,在東漢時期,以商為市逐步在板橋出現長街。
  • 舌尖上的保健品?舌尖上的電商?舌尖上還剩下什麼?
    《舌尖上的中國3》自播出開始就出現了歷史概念不清,食材混淆的弊病,生態意識倒行逆施,更流露出令人瞠目結舌的反智傾向,人們不禁疑問,這究竟是舌尖上的三無產品?舌尖上的保健品?還是舌尖上的糟粕?從第一季:「這是風的味道,這是水的味道,這是時間的味道……」到第二季:「從某種程度來說,廚師,不僅是文化的傳承者,更是文明的偉大書寫者……」前兩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兩句話讓人感受到,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文化,是因為她像一棵參天大樹一般
  • 羅平板橋鎮樂巖、張口洞有這些驚心動魄的革命歷史!
    參觀歷史文物書籍  眼下,全國上下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羅平縣板橋鎮充分挖掘革命歷史、革命人物、革命故事、革命遺蹟、革命文物等紅色資源,積極開發建設板橋羊山革命文化公園、樂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