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是人在味蕾刺激下,對食物做出的最直白的定義。《老廣的味道》這部片子客觀反映了廣東人飲食文化風俗。內容的含義,是指那些經過歷史沉澱,留存在廣東人記憶中的粵菜美食以及這些美食背後的故事。
這部片子一共分為鮮,偏,時,精,造五個篇章。從廣東人對於食物鮮味的極致追求;有別於其他地區飲食風格的獨特口味;講究「食時」的飲食理念;對於食材處理的精細;和充滿創造力的美味製作工藝。
在形式上,這是對味道的展現,在內容上,這其實是體現廣東人的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但凡是由人為創造出來的東西,都在一定程度上對這個人的思想進行了一定的體現。廣東人對於粵菜的創造力體現出廣東人的匠人精神,冒險精神,開拓創新的精神。
食物只是導演表現廣東人這種精神的形式,而非核心內容。片子裡有漁民為了追求食材鮮美,捕到大魚都是第一時間返回岸上,這是體現匠人精神;第二集中,廣東人吃各種昆蟲鳥獸,在其他地區的人來說是不能接受的,但廣東人吃的熱火朝天,這就是一種冒險精神的體現;最後一集中,女兒為了繼承父親粽子的手藝,並在此有所創新,邀請父親來品嘗,父親當時就給了鼓勵和讚揚。這即是廣東人創新精神的體現。
所以今天我們看到,廣東能夠成為全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和他們體現在對於飲食上的這些精神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的。他們做事認真追求極致,敢於打破常規,思想不被束縛,像女兒創新新口味的粽子一樣。在一些傳統思想觀念嚴重的地區,這種技藝可能就會傳男不傳女,可能即使晚輩有所創新,也會遭受到長輩的斥責,認為這是背離傳統的行為。
縱觀歷史,以廣東為代表的南方各地,都是善於變革創新的地區,我想這就是今天的粵菜之所以種類如此豐富的原因。
開播於2016年這部片子,是由廣東衛視製作,在舌尖上的中國大火之後,重磅推出的。這個片子的核心是以美食為主線,輔以與之相關的文化故事。與當時的《舌尖3》形成鮮明對比。當時,《舌尖3》它是以文化為主,美食為輔。這就背離了受眾群體,對於美食類紀錄片的常規認知。所以在口碑上,《老廣的味道》明顯好於《舌尖3》。
後來,南方周末的記者採訪了《老廣的味道》導演李伊平,當時就問到了這個問題:美食科普,文化情懷,人物故事這三者在美食類紀錄片中該如何平衡。李伊平給出的回答是,他認為拍美食節目還是要回到初心,不離開味道講好故事,不要老想著講道理,先有意思再有意義。尤其在敘述的時候對抒情和文化點的鋪陳要克制,類似於地理、文化信息,咱們可以打碎了揉在片子裡面,避免大段的評述,要回到行為,回到現場,要留一點白,讓觀眾自己去體味。(引自南方周末)
可以說,導演對受眾群體的把握和對片子的定位都是十分準確的。一個好的導演,對於一部作品的把握具有重要意義,這種美食類紀錄片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一定是要由一個生活經驗豐富,精通人性的導演去拍攝才能夠取得良好效果,藝術來源於生活。如果把藝術當成是與群眾生活完全無關的上層建築,認為文化產品僅僅是精英的需求,那往往會創作出脫離現實的自娛自樂的作品。
知行記,深度內容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