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普通人為什麼喜歡《老廣的味道》 而非《舌尖上的中國》

2020-12-20 騰訊網

味道,是人在味蕾刺激下,對食物做出的最直白的定義。《老廣的味道》這部片子客觀反映了廣東人飲食文化風俗。內容的含義,是指那些經過歷史沉澱,留存在廣東人記憶中的粵菜美食以及這些美食背後的故事。

這部片子一共分為鮮,偏,時,精,造五個篇章。從廣東人對於食物鮮味的極致追求;有別於其他地區飲食風格的獨特口味;講究「食時」的飲食理念;對於食材處理的精細;和充滿創造力的美味製作工藝。

在形式上,這是對味道的展現,在內容上,這其實是體現廣東人的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但凡是由人為創造出來的東西,都在一定程度上對這個人的思想進行了一定的體現。廣東人對於粵菜的創造力體現出廣東人的匠人精神,冒險精神,開拓創新的精神。

食物只是導演表現廣東人這種精神的形式,而非核心內容。片子裡有漁民為了追求食材鮮美,捕到大魚都是第一時間返回岸上,這是體現匠人精神;第二集中,廣東人吃各種昆蟲鳥獸,在其他地區的人來說是不能接受的,但廣東人吃的熱火朝天,這就是一種冒險精神的體現;最後一集中,女兒為了繼承父親粽子的手藝,並在此有所創新,邀請父親來品嘗,父親當時就給了鼓勵和讚揚。這即是廣東人創新精神的體現。

所以今天我們看到,廣東能夠成為全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和他們體現在對於飲食上的這些精神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的。他們做事認真追求極致,敢於打破常規,思想不被束縛,像女兒創新新口味的粽子一樣。在一些傳統思想觀念嚴重的地區,這種技藝可能就會傳男不傳女,可能即使晚輩有所創新,也會遭受到長輩的斥責,認為這是背離傳統的行為。

縱觀歷史,以廣東為代表的南方各地,都是善於變革創新的地區,我想這就是今天的粵菜之所以種類如此豐富的原因。

開播於2016年這部片子,是由廣東衛視製作,在舌尖上的中國大火之後,重磅推出的。這個片子的核心是以美食為主線,輔以與之相關的文化故事。與當時的《舌尖3》形成鮮明對比。當時,《舌尖3》它是以文化為主,美食為輔。這就背離了受眾群體,對於美食類紀錄片的常規認知。所以在口碑上,《老廣的味道》明顯好於《舌尖3》。

後來,南方周末的記者採訪了《老廣的味道》導演李伊平,當時就問到了這個問題:美食科普,文化情懷,人物故事這三者在美食類紀錄片中該如何平衡。李伊平給出的回答是,他認為拍美食節目還是要回到初心,不離開味道講好故事,不要老想著講道理,先有意思再有意義。尤其在敘述的時候對抒情和文化點的鋪陳要克制,類似於地理、文化信息,咱們可以打碎了揉在片子裡面,避免大段的評述,要回到行為,回到現場,要留一點白,讓觀眾自己去體味。(引自南方周末)

可以說,導演對受眾群體的把握和對片子的定位都是十分準確的。一個好的導演,對於一部作品的把握具有重要意義,這種美食類紀錄片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一定是要由一個生活經驗豐富,精通人性的導演去拍攝才能夠取得良好效果,藝術來源於生活。如果把藝術當成是與群眾生活完全無關的上層建築,認為文化產品僅僅是精英的需求,那往往會創作出脫離現實的自娛自樂的作品。

知行記,深度內容創作者。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中國》《沸騰吧火鍋》《老廣的味道》每一部都超下飯
    除了舌尖上的中國,還有這些美食紀錄片讓人垂涎,每一部都超下飯作為一名資深吃貨,每次看《舌尖上的中國》都會感嘆祖國廣袤疆域的豐富物產、食物與季節演變、廚房的烹飪技術、不同菜系的味型調和、各個民族的食物追求。
  • 舌尖3種草一口鍋是什麼意思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火了一口鍋
    《老廣的味道》第三季(簡稱《老廣的味道3》)已經開播,觀眾藉此尋覓美味,以慰鄉愁。廣東的觀眾們更是不用對著屏幕空流口水,可以看完節目中介紹的美食就出門覓食。此外,《舌尖上的中國3》(簡稱《舌尖3》)昨晚開播,再次引發極大的關注。這些知名美食紀錄片依靠精良的製作陪觀眾下飯,讓人胃口大開,情懷滿滿。
  • 「旅行與美食」群書閱讀:觀看美食紀錄片《老廣的味道》》
    某一天班級讀書會結束後潘樂文主動告訴我說想推薦同學們觀看《老廣的味道》第四季,於是主持人的任務就給他了。剛剛放了拍片頭,他就按下暫停鍵,原來他要給大家介紹《 老廣的味道》第四季共有七集,主題為:僑味、宵夜 、佳果、野趣、香料、主廚、小吃。今天大家觀看的是第一集。
  • 舌尖上的保健品?舌尖上的電商?舌尖上還剩下什麼?
    《舌尖上的中國3》自播出開始就出現了歷史概念不清,食材混淆的弊病,生態意識倒行逆施,更流露出令人瞠目結舌的反智傾向,人們不禁疑問,這究竟是舌尖上的三無產品?舌尖上的保健品?還是舌尖上的糟粕?舌尖1為什麼好看,因為表面上是寫食物,其實是食物的鄉愁。比如第一季中,醃魚、臘肉等普通的家庭故事讓人看到了美食的情感寄託,第二季中,國際大廚做泡菜也讓人看到了飲食文化從也能夠高端回歸質樸的寓意。
  • 江冰‖中山美食「老廣的味道」
    中國幾乎每座城市都有中山路,偉人在廣東則是地方標誌之一。中山大學即是。中山市區,美食遍地,標明「食在廣東」,昭示中山人民也是「老廣的味道」忠實擁躉。夜入市區,東裕路/東苑路小吃一條街召喚食慾。全國各地名牌美食匯集,一家挨著一家,目不暇接。
  • 白雲軒餐廳「老廣的味道」懷舊粵菜品鑑會
    大洋網訊 白雲軒餐廳是廣州的「百佳」餐廳,以傳統經典粵菜「聞名」,餐廳的廚師隊伍歷經數月挖掘粵菜的精髓,推出以「老廣的味道」為主題的古老粵菜特色菜單,以讓尊貴的客人一品最正宗的粵味。「食在廣州」老廣的巧手匠心,對食物孜孜追求,那一道道講求時令。講求調理,講求搭配的粵菜,在老廣的記憶深處,味道蘊藏著幸福密碼。
  • 點心四寶之一,傳承老廣的味道,早餐的首選
    《賭俠 2 之上海灘賭聖》中的《叉燒包》一歌更是膾灸人口「叉燒包,誰愛吃剛出籠的叉燒包,誰愛吃剛出籠的叉燒包……」大家在廣州喝茶的時候,記得點上一籠叉燒包哦!這段時間在看一部美食紀錄片《老廣的味道》,其中有一集介紹到了廣式叉燒包(手工製作的)。
  • 「老廣的味道導演手記」即將消失的家常菜
    去年10月份的時候,《老廣的味道》第五季之《地氣》還差最後一個選題。這時候,一位廣西的朋友給我帶來了消息,在桂林,有個家庭兩代人都專注於烹飪,讓我去看看,那些菜是否合適。桂林我們已去過幾次,拍過桂林的米粉、八角寨的石斛雞等。我們外地人對桂林的印象就是,滿大街的桂林米粉和啤酒魚,還能有什麼其它新鮮的呢?
  • 老廣的味道:「瑤柱」到底是什麼?廣州人為何對它如此情有獨鍾?
    哈嘍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吃貨少女,烹飪美食並品嘗它,是我最喜歡的時刻!作為一名資深吃貨,在搜尋美食的道路上已經越走越遠。今天吃貨少女和大家聊一聊老廣的味道, 記憶中的廣州,是年輕而又忙碌的城市這裡有著無數追夢少年,但是也有著老廣人的留戀。
  • 從《舌尖上的中國》談飲食文化的傳播意義
    的確,《舌尖上的中國》最為可貴之處是將食物置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習俗中,透過每天必不可少的飲食活動,以及飲食與禮俗、節慶、祭祀、信仰等文化儀式之間的關係,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貫穿日常生活的儀式「是一種社會約束,是一套共同使用的語言,是一條紐帶」。它的「奧秘和力量在於它的普遍性。
  • 《老廣的味道》第五季今晚開播
    對於粵菜我們要求甚高,或許嚴苛遵循「正宗」二字,有時也會讓我們錯失一個新世界。為了破題,我們連接了流轉在世界各地的粵菜大廚,探尋他們在異鄉衍生的美食故事,挖掘他們藏在料理下的味覺彩蛋。廣東衛視大年初二今晚21:10《老廣的味道》第五季之「流轉」一起環遊異國走進不一樣的老廣美食宇宙1日本 · 琵琶鴨在許多日本人眼裡,「中華料理」是閃閃發光的存在。
  • "舌尖上的中國"與毒食
    《舌尖上的中國》讓「眼淚與口水齊流」  5月14日晚10點半,由央視紀錄頻道打造、長度為7集的高端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一套開播。《舌尖上的中國》為何這樣紅?這是國內首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畫面中的美食讓人饞涎欲滴,串聯起來述說中國各地美食生態的人物故事感動滿滿。
  • 同濟月餅上新了!你最喜歡哪種舌尖上的味道?
    同濟月餅上新了!你最喜歡哪種舌尖上的味道?今年同濟大學的後勤大廚們別具一格、別出心裁、別具匠心推出了 同濟定製版中秋月餅一場舌尖上的月餅盛宴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這場盛宴吧~01蘇式月餅今年蘇式月餅又創新啦!!!
  • 《故鄉的味道》:舌尖上感應的是心靈的跳動
    》:舌尖上感應的是心靈的跳動文:葛維屏自從《舌尖上的中國》引起強烈的反響之後,對中國食物的著述明顯增多起來。我想,這應該就是「舌尖上」的感受,卻能夠關聯著我們的心靈的原因,因為舌尖上的味蕾,觸摸到的不僅僅是一種酸甜苦辣的滋味,更折射著心靈的喜怒哀樂聯手雲集的律動。最近讀的由遆存磊所著的《故鄉的味道》,再一次將食物在味蕾的感常與心靈的期許上融會貫通,透過食物這一個「管窺孔」,探測到的是故鄉的立體層面,以及建立在故鄉這個平臺之上的親情關愛以及更深遠的文化沉澱。
  • 我在天河 找到一家炭爐羊肉煲 回味老廣的味道
    廣州好嘢 發掘廣州折扣優惠~不一樣的美食體驗 老廣的大排檔是獨具特色的,是快節奏生活中演變出來的一種消遣方式。路過大排檔門口,各種聲音匯集在一起。為夜晚增添了幾分不一樣的光彩。街頭巷尾,華燈初上,美食與酒杯碰撞。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怎麼樣?你有何感想?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眾多飲食節目中脫穎而出,靠的絕不只是饕餮的美食,它一方面把美食深埋進最平凡的鄉野民間,一邊把食物上升到民族性和文化的高度,讓觀者不自覺的在舌尖上展現出作為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性。《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似乎已變成一檔愛國主義教育節目,而不再是一部純粹的美食紀錄片,該片嘗試將個人情感上升至政治層面。該片從飲食這一日常生活行為出發,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說教式」宣傳色彩,而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沒有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透過一些非主流的邊緣人物、小事件呈現社會較為親切和人性化的一個維度。
  • 舌尖上的中國之童年的味道——阿嬤的鹹飯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1集《腳步》中,那碗盛滿泉州味道的蘿蔔飯讓大家關注到「古早味」的泉州美食。也讓勾起很多出門在外的泉州人家的味道。蘿蔔飯固然好吃,但是這碗飯更讓人淚流滿面的是童年裡難忘的味道。說到童年裡難忘的味道,對很多人來說想必都是阿嬤做的飯菜。
  • 石花膏面線糊等上《舌尖上的中國》 刷屏泉州人朋友圈
    正宗的石花膏,顏色偏黃,不同於用果凍粉煮出的味道。  「這是我第六次來泉州了!每次都要吃麵線糊、石花膏、薑母鴨和海蠣煎。不同店的面線糊,味道也不一樣,我已經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那一家了。」來自武漢的朱小姐帶著父母到泉州過年。她說,自己對泉州豐富的宗教文化著迷,更喜歡泉州便宜又美味的小吃。
  • 石花膏、土筍凍、面線糊等亮相《舌尖上的中國》
    片段剛剛播完 遊客連夜尋泉州味道  「你們店還在營業嗎?」前晚,《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剛剛播完,就有來泉過年的遊客打電話到丁秉正的店裡,想要吃上一份清涼可口的石花膏。丁秉正告訴記者,有不少遊客慕名前來,有些遊客還要求和他合影留念。去年國慶前,《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劇組來到泉州,經過挑選後「看上」了石花膏、海蠣煎和面線糊。
  • 英中時報:《舌尖上的中國》引全球華人共思懷
    一幕幕習以為常的家常吃食製作情景,發生在離中國一萬公裡以外的小小島國上。常年留英的人們,用最原始的方式,儲存著中國的味道。舌尖的秘密「《舌尖上的中國》雖然不能代表中國飲食在我心中的全部印象,但貼近生活,接近勞動大眾,讓人覺得很親切,更能激發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