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導師崇高師娘優美」作者:靈感來自康德充滿想像,不懂勿罵)
近日,一篇7年前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凍土》的論文引發社會熱議。文章作者徐中民在寫作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過程中,闡述論證「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據《冰川凍土》官網介紹,該刊主編系論文作者徐中民的導師。
1月13日,徐中民告訴南都記者,自己科研思路的轉變源自2004年導師的一次指導,經過導師指引登頂泰山後,他「理解了向上和向下的不對稱,徹底搞清了發展和配置的區別」,隨後開始動筆寫作系列文章。
他向南都記者表示,不理解他的研究框架的人不應該謾罵,「科研需要想像的張力」 「科研是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他還表示,論文發表前導師是否知情不便回應,但是發表後肯定看過,此次風波後兩人暫無聯繫。
此事發酵後,《冰川凍土》已聲明撤稿並致歉。1月12日23時許,期刊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調查後稱,該文確實存在與期刊學術定位不符問題,已接受該刊主編請辭申請。期刊主管單位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也表示將儘快成立調查組。
截至發稿前,南都記者向徐中民導師發送郵件求證爭議問題,暫無回應。
對話:
談論文創作思路:導師指引登頂泰山後,轉變科研思路
南都:你寫作「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的論文創作思路是什麼?
徐中民:這個可以從我的公眾號「書味香」文章《科研之路的認識過程—感師恩》中去看,那裡回溯了我科研生涯的整個歷程和認識過程。2004年,我遇到一些人生和科研思考上的問題,到底應該往哪裡走?導師指引我去登下泰山。也就是這一次,我的研究思路發生了重大的轉變。
我們總是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以為一登上山頂就會看到山下,到了山頂才發現首先見到的是頭上的雲,然後你走到邊緣才能看到山下風景。我就想,你要往上走,思考問題也會轉變視角。
從2005年開始,我就下定決心「不抄別人」,自己獨立去思考,什麼是美?什麼是道?什麼是優美?這些我在論文裡都有闡述。
是導師的指導幫助我轉變了思路,回來後就拿起筆開始反思性總結的過程,從導師師娘的教誨延伸出去,先寫下論科研團隊建設一文,然後到基金委參加流域科學計劃答辯,因為似乎知道了前進的方向。
答辯回來後寫出了《風行水上——論科研人員之道》,《幸福之路——生態經濟渙有丘的序幕》等文章,對導師多年的教誨進行了系統的總結。緊接著從哲學層面完成了《卓越之路——變化、持久和永恆》,探討了任何理論都要包括的變化持久和永恆三個問題及相互之間的關係。
南都:文章似乎與生態經濟學的關係不大?
徐中民:一般人只看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就炸毛了。但這個其實和我自創的「四位一體」研究框架理念是對應的。我在文中勾勒出了共同的發展之路,作為個人未來的圖景。
徐中民所說的「共同發展之路的階段和特徵」。
我對共同的發展之路進行了嚴謹的科學推導,這是在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兩面性的作用下完成的。可將人生之路劃分為自我認識,形成新的正反饋環,自我控制和自我實現四個階段。
南都:文章靈感是來自於康德的《道德感與優美感》嗎?
徐中民:是的,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間大概是2007年或2008年,當時的印象不深,後來發現可以與我的論文,還有導師師娘結合起來寫。
南都:看到您文章中引用許多古詩詞,也會自己作詩,請問這種文採積累從何而來?
徐中民:我是一個理科生,當年高考語文只考了五十幾分,不過後來自己慢慢看書,記憶力又不錯,所以慢慢積累起來了。我認為做科研去勾勒未來的時候需要想像力,而古詩詞意境就很好,內容很有想像力。我還特別喜歡歷史,歷史眼光可以拓寬視野,我從初中就開始翻看《資治通鑑》。
談爭議:「科研是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南都:你是怎麼拜到導師門下的?
徐中民:我是1994年從湖南師範大學畢業以後就到我導師門下念碩士和博士了,碩博都在他門下讀的學生還是很少的,我是其中之一。
南都:文章發表之前有給導師看過嗎?
徐中民:我只能回答,刊登出來之後我導師肯定有看過。
南都:你如何看待目前的爭議?
徐中民:盧梭說過,科研是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我對於日常的爭議都習慣了。我的文章是值得檢驗的,唯一有問題的是可能發錯了地方,但是如何你能夠理解我的底層邏輯框架,你就能理解我,學術科研都是從想像力中發展的,我的文章很有想像的「張力」。
不過沒有想到這一次的爭議會這麼大,好多人破口大罵,說我的論文是「狗屎」,這一點我不能接受。
南都:目前的風波之後和導師有聯繫嗎?
徐中民:沒有聯繫,我有點惱火,怎麼會被誤會成是拍馬屁呢?我只是藉助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來闡釋一條共同發展的道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