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禾雨
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下稱「規定」)。
《規定》中提到,以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為標準,確定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
《規定》發布後,沉寂數日的抖音反催收帳號們再次活躍起來。
這些抖音反催收帳號紛紛發布解讀視頻,慫恿借款人們協商退息,想要趁機再收割一波「韭菜」。
但借款人們似乎並不為所動,還在觀望。
部分平臺開始著手調整產品
《規定》的發布,對整個借貸行業無疑是一次地震。
據了解,很多屬於「民間借貸」範疇的借貸公司,已經快速做出反應,開始緊急召開內部會議,重新按照《規定》中明確的要求,對現有的產品做出調整。
《規定》發布當日,就有平臺宣布暫停業務。
據報導,基於國家對民間借貸的利率調整,佰仟車抵貸業務全部暫停,產品部正在全力改進新產品,等待新產品上線,再開始新的業務工作。
「降息,降到15.3%。」某醫美分期平臺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消金社,公司開會決定降息。
事實上,這次《規定》發布的影響波及的範圍可能比想像中更廣。
近幾日,一份名為《關於最高院修訂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的通知-重XX當地監管意見》的文件在消費金融圈裡廣為流傳。
該文件中明確兩點:
一是小貸公司確定適用民間借貸審判這個文件;二是小貸公司即使後期被認定為金融機構,也不得超過民間借貸這個上限。
據了解,很多從業者目前正在多方確認該文件的真實性。
但據第一消費金融報導,有知情人士透露,已經有持有當地網絡小貸牌照的公司,開始暫停新增籤約放款,暫停新增進件提交。
「實在對平臺沒啥利好。」有行業從業者沮喪地判斷。
事實上,還有從業者的態度則更為悲觀。
「這行還能不能繼續做下去都難說。」上述醫美分期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
而該負責人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擔憂,除了平臺做出利率調整,還出於平臺相關成本的考量。
「主要是資金成本太高了。」他舉例道,像即分期對客戶的利率15-18%,估計都難了。
在合規的前提下,如何存活下去,是所有平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雖然《規定》中明確,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上調只適用於「民間借貸」,但消費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機構也保持高度關注狀態。
「金融機構都是基於風險定價,利率下調後,各機構會做客群上移。」某持牌消金機構的從業者吳玉表示,不可避免將出現部分借款用戶借款難的狀況。
另一位從業者同樣也作出相同的判斷,「長期來看,未來金融業放棄部分高風險用戶是大概率事件,發掘優質客戶人群成為各家爭奪的重中之重。」
客群上移雖已成判斷趨勢,但是真正開始調整的平臺並不多。
「比如計算規則,到底用IRR還是APR計算。」吳玉認為,待到監管規則明朗細化,各平臺才會有比較明晰的動作。
對金融平臺們來說,《規定》的發布無疑給他們套上了緊箍咒,開始承受更大的盈利壓力。
但《規定》的發布似乎給另外一個群體也帶來新的可能。
他們就是疫情期間活躍起來的反催收聯盟。
反催收甦醒,趁機收割
「最高法:借貸利率上限調至15.4%,超過部分不用還了」
近幾日來,抖音中打著類似字幕的視頻頻現,這些抖音帳號以解讀最高法發布的《新規》的形式,向借款人傳遞一個信號:
利息中超過15.4%的部分不用償還,已經還了的也可以要回來。
他們在借款人群中「煽風點火」,甚至信誓旦旦地承諾只要堅持,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利息也能退回。
面對評論區中,借款人詢問自己借貸平臺是否能退息的問題,他們給出肯定的回覆。
據觀察,這些帳號的主體大部分是個人,也有部分認證為公司,以法律諮詢公司的形式向借款人提供所謂的協商還款服務。
創作的視頻內容,都是以專業人士的形象,為借款人提供協商、退息等方面的服務。
更有甚者,還有人錄製「對付」催收人員的電話的實際操作視頻,為借款人提供參考。
事實上,在不久前,一場圍剿「反催收」的行動剛剛展開。
通過金融平臺與警方的配合,破獲了多起反催收詐騙案件,上海、河北等多地的反催收聯盟被警方帶走調查。
而抖音作為反催收聯盟活躍的陣地,官方也開始大規模封停反催收帳號
消金社觀察到,為了躲避風頭,抖音上很多沒有被封的反催收帳號,從七月份開始就降低內容更新頻率,甚至也有部分帳號已經停更。
但《新規》的發布,似乎又讓他們看到收割的空間,甚至不惜迎著警方打擊的高壓,再次揮起手中的鐮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抖音之外,閒魚、淘寶等也早已成為反催收聯盟的陣地。
與抖音智能算法推薦功能效果一樣,閒魚的魚塘板塊,也能迅速聚合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在閒魚App中,現在仍然可以看到名為「反催收大本營」之類的魚塘,但數量不多。
相較之下,淘寶上的反催收聯盟更加「明目張胆」。
在淘寶上以「反催收」為關鍵詞搜索,就能看到許多包括反催收話術在內的催收技巧秘籍。
這些秘籍的售價差距很大,最低的每份只要1.79元,而最高的每份要2000元。
「每個問題都要收費。」有借款人表示,通過抖音、閒魚等平臺聚集借款人後,這些反催收聯盟會把流量導到微信等平臺,並以解決問題等為由,向借款人收費。
《規定》的發布,真的能提高協商、退息成功的機率嗎?
某協商機構的負責人給出否定的答案。
「用戶協商需求會增多,但對協商過程無實質性幫助,大家吃的就是擦邊球的飯。」他坦言。
他接著說,《規定》發布後,各平臺的產品會改進,但實質上就是換個方式打擦邊球。
「空白領域的玩法太多了。」他舉例道,比如現在對計算利率規則,擔保費、保險費是否可以另計都存在討論空間。
事實上,經歷了反催收聯盟的一輪收割,借款人們也不再「聽風就是雨」,轉而開始對多方關於《規定》的解讀展開熱烈討論,並耐心地等待時機。
借款人沉默,耐心等待時機
消金社向多個平臺確認,截止目前尚未出現借款人集體要求退息的情況,協商借款人數量也無明顯變化。
「沉默的大多數,」上述協商機構的負責人表示,大多數借款人都不懂,「懂的話也就不會亂借了。」
也偶有借款人向該協商機構諮詢,協商的利息是否能到15.4%,他們的客觀地分析回絕。
其實,除去部分不懂貸款的借款人,還有一部分借款人正在養精蓄銳,伺機而動。
有借款人羅列了自己的借款平臺以及利率,甚至其中還包括已經償還的部分。
他們的目標是,將尚未結清利息爭取到15.4%,理想狀態下再退回曾經已經結清的利息中超過15.4%的部分。
而他們之所以還沒有行動,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政策尚未明朗細化,因此他們無法判斷行動成功的可能性。
「幸虧你我貸這個月沒協商還款,還能再等等。」一位借款人慶幸地表示,同時還配合著吃瓜的表情。
他們團結起來,準備和金融平臺展開一場拉鋸戰。
在借款人聚集的論壇中,也常常展開關於某些金融平臺是否屬於「民間借貸」範疇的激烈討論。
有時候,他們還會因意見不合,產生爭執。
當然,還有一部分借款人選擇被動應對。
「不打算還了,就等著平臺起訴我。」他們堅信起訴後的結果對他們來說更為「划算」。
但隨著時間推移,借款人聚集的論壇和交流群中,關於如何利用《規定》中的條例,逃避還款的話題漸漸變少了。
如往常一樣,話題開始變成如何應對催收,如何投訴金融平臺。
但這並不代表借款人們已經不關心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調整的問題,而是對他們的來說當下的問題已經讓他們應接不暇。
與借貸平臺協商降息,更像是一場持久戰。
而借款人們在慶幸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下調的同時,也開始擔憂自己未來借錢會越來越難。
《規定》發布後,金融市場參與各方表面看似平靜,實則都早已暗流湧動。
註: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