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院的同學去國外交流學習的機會比較多,這更加有利於拓寬我們的國際視野。這一點非常值得慶幸」。上海商學院會計17級汪州同學說。
上海商學院財務金融學院有財務管理、會計學和金融學三個本科專業。國際化和應用型,是財務金融學院成立伊始就具有的一個重要特色。金融學專業還成功獲批2019年度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今年,正值上海商學院建校70周年。一直以來,財務金融學院將推進教育國際化水平作為工作主要抓手,積極對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著力培養國際化、應用型高素質商科人才,服務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2+2+1」人才培養模式
教學設計和人才培養國際化的有力實踐
如果把教學看成是學院發展的命脈,那麼,推進教學設計和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就是學院一直努力的方向。
學院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將教育部的本科人才培養國家質量標準和國際通用的財經類的證書要求融合,將其融合植入到學生培養方案當中,學生能夠在大學4年中,既能滿足教育部要求的標準,又能獲得國際化財經類證書能力。
圖說:財金學院CMA教學團隊參加首屆「CMA管理會計教育研討會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學院還為學生設計了「2+2+1」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2+2+1」主要是在上海商學院攻讀兩年,然後再到美國或者其他國外的學校再讀兩年,取得規定的學分後可以同時獲取雙學位。優秀的學生還可以被選拔出來再讀一年,進入到碩士階段深造。
目前財務金融學院和美國的西弗尼亞大學金融學專業、財務管理專業、還有會計學專業都分別對接了這個「2+2+1」的項目。學院已開展了2年赴美學生交流項目,共有近20餘人參加了項目交流。其中,在2019年上半年的時候有兩位學生幾乎滿分拿到了美國西弗尼亞大學的免試直升碩士入學的機會,第2批的學生涵蓋面將會更廣。
此外,為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學院也在金融學專業率先推出了留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很多海外學生正準備申報到學校進一步交流深造。
圖說:加拿大高級房地產評估師王平講授房地產稅評估體系
成立財務金融研究所
以科研對接和服務行業需求的大膽探索
2017年6月,財務金融研究所成立,主要成員是來自於海外教授、留學歸來的博士等。研究所8位全職研究員,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在海內外高水平的期刊雜誌上累計發表論文25篇。其中在英文國際B類期刊上發表了6篇,在英文國際的C類期刊發表了9篇。
研究所的顧晨老師入職僅一年多時間,獲得了2019年浦江人才項目計劃;許元鐙老師在兩年內撰寫了幾十篇學術論文,成功發表近十篇,並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一項。「研究所的優勢在於已經形成研究員之間密切地合作的氛圍,比如每一位研究員都至少與另一位研究員有合作的項目或論文」。財務金融研究所所長高翔如是說。
作為應用型商科大學,積極對接行業需求,將國際化與行業化有機結合起來,鑄就高水平國際化應用型商科人才,是學校的辦學目標,也是財務金融學院為之不懈奮鬥的目標。
在2018年「上海改革開放標誌性首創案例」評選中,「營改增」試點改革研究成果榜上有名。「營改增」試點改革研究作為上海市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頭戲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其下設的4個子課題之一「生產性服務業商品勞務稅制研究」子課題(課題編號2009-W-03),由該學院原院長董惠良教授牽頭負責完成。這是上海商學院服務商務領域行業發展的典型案例,也是財務金融學院長期對接行業需求持續努力的成果。
圖說:李志剛副院長為客座教授頒發聘書
而在近兩年的時間裡,學院累計舉辦了34場高水平學術報告,不斷用科研反哺教學,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卓越的高水平應用型商科人才。
服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踐行初心和使命
服務社會是一所大學的功能之一,也是大學的活力所在。財務金融學院的發展,正恰逢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戰略的提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不僅需要金融專業的單科人才,更需要會計、財務、法學等專業的複合型人才,這給學院發展帶來機遇,也為學院發展注入了動力。
在十三五期間,財務金融學院已經逐步明確了自身的定位,明確學院的使命就是服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這一重大戰略,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金融與財務人才。
「修文德以立身,求卓越以濟世。」這是財務金融學院的院訓。在十四五期間,學院將繼續大力培養ACCA、CPA、CMA、CFA等高級專業人才,對標「大金融」的概念,充分利用和盤活學校現有學科資源,將在「金融反制裁」「法務會計」等方向探索推進建設新的學科方向。財務金融學院院長李志剛如是說。
接下來,上海商學院將把專業建設作為學校實現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根本抓手,主動布局,特色發展,注重形成「應用型、創新性、國際化」辦學特色,為推動國家和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儲備,貢獻力量 。
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