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赤腳醫生」組成了保護農村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那時,他們憑藉自己樸素實用的醫術,滿足了農村群眾的就醫需求,可謂是功不可沒。
如今,「赤腳醫生」早已轉變為「鄉村醫生」,身上的擔子也重了起來,不僅要為鄉親們診療,還有越來越多的公衛任務需要他們去完成,在基層無人能替。
但付出與回報嚴重不符,由於收入低,養老無保障等因素影響,如何讓他們安心留守村醫療衛生服務「網底」,成為基層醫療隊伍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近日(11月2日),安徽日報一篇名為《如何讓「健康守門人」留守鄉村》的文章,引起小褂的注意。
報導顯示,作為全國醫療改革試點縣的天長市,正通過落實補償、發放補助、改善環境、開展培訓等方式,逐步破解該難題,讓村醫安心留守基層衛生「網底」。
「2009年醫改前,村醫收入主要靠『藥品加成』,那時一年只有2萬多元收入。推行醫改後,『以藥養醫』成為歷史,村醫收入主要由『基本藥物補助、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一般診療收費』等構成,村醫每年收入增長到3萬多元,再加上天長市政府配套的補貼資金,年收入已超過5萬元,比以前翻了一番。」天長市仁和集鎮雷莊村衛生室醫生鄭如明接受採訪時說道。
2020年以來,養老是村醫最為關注的問題,無論是在崗村醫還是離崗村醫,而全國各地的村醫養老保障都有所不同。
鄭如明告訴記者,當地政府還專門制定了村醫養老保險政策,為在崗村醫每人每年繳費八九千元,為村醫養老增添了一份保障。
為了讓村醫安心工作,天長市首先全面落實了多渠道補償政策:
1、足額將國家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總經費的48%用於村醫發放;
2、對執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村衛生室進行補助;
3、該市財政對村醫開展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工作進行補助;
4、按照6元/次的標準落實一般診療費政策,其中醫保基金補助5元/次。
此外,天長市對家庭醫生籤約服務中有償服務包扣除物化成本後的收入,用於籤約村醫的勞務補償。
記者注意到,雖然農村基層醫療水平有了很大發展,但由於鄉村醫生多年來「亦農亦醫」的工作性質,一直處於政策邊緣地帶,又受「農民」身份的制約,仍成為村醫隊伍健康穩定發展的絆腳石。
對此,天長市有關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社會的進步,目前的鄉村醫生大多數接受了正規專業醫學知識教育,很多鄉村醫生取得了執業(助理)醫師資質,其中部分人員已經不再下田耕種,從「亦農亦醫」向專業醫療衛生技術人員轉變。
因此,亟待加強頂層設計,建立村醫待遇增長機制,實行村醫基本工資保障制度,如此才能推動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最後,報導還提到天長市在落實資金補償、補助的同時,還將全市老舊失修村衛生室全部納入標準化村衛生室改造,極大改善了鄉村醫生的工作條件,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的醫療服務環境
此外,該市還加強人才培養和業務培訓,努力讓村醫留得住、能發展、有保障。
目前,天長市無村醫空白村,平均每個村衛生室村醫數量達3.09人,有效保障了向群眾提供基本醫療、疾病預防等衛生保健服務。
綜上來看,天長市作為全國醫療改革試點之一,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可謂是面面俱到,而從鄭如明村醫的反饋來看,也足以見得上述舉措無疑是成功的,目前,安徽多區縣都在推廣。
若一旦試點成功,全國推廣或將指日可待。另一方面也證明,提高村醫待遇、完善村醫養老等保障也並非是「難於上青天」。當這些問題全部解決後,才是基層真正發展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