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石淑蘭。特派記者 李文科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3月13日14時58分北京訊(特派記者 佘振芳 徐焱)脫貧攻堅進入最吃勁的時候,「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逐漸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中難啃的一塊「硬骨頭」,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質量管理辦公室主任石淑蘭調查發現,貧困地區村醫人員十分緊缺,她建議統籌解決鄉村醫生工資待遇及養老保險政策,築牢衛生「網底」,進一步落實好「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健康扶貧政策。
石淑蘭發現,村醫目前存在兩大突出問題:隊伍不穩定、服務能力欠缺,特別是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尤為突出。「這些地區基層醫療條件最艱苦、人才最難引進留住、最缺醫生、服務能力最差。」
據石淑蘭調查,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共有村醫508人,其中40歲到60歲的共有291人,佔57%,60歲以上的有20人,佔4%,年紀最大的76歲。「這些村醫年收入在12000元到25000元之間,90%的村醫沒參加養老保險。」石淑蘭認為,薪資待遇低、養老保險問題沒得到妥善解決、缺乏職業晉升通道,正是造成貧困地區村醫人員緊缺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村醫年齡老化、專業技術水平低、人才缺乏也是突出問題。酉陽自治縣的508名村醫中,50歲以上佔18.3%,執業醫師或助理醫師僅55人,僅佔10%,無高級職稱人員;30歲以下的村醫學歷以中專為主,50歲以上的則基本沒有學歷。年齡偏大的村醫無法使用電腦等現代辦公設備,很難高效率、高質量開展各項工作。一些正規醫學院畢業的年輕醫學專業人才也很少想到村衛生室工作,有些村醫一旦取得相關學歷或執業資格後,就會選擇在鄉鎮開個人診所,導致村醫隊伍人才缺乏。
為此,石淑蘭建議,統籌解決在崗村醫身份編制、基本工資、養老保險問題。制定準入、退出動態流動制度,將村醫納入鄉鎮衛生院編制,明確其「醫生」身份,與鄉鎮衛生院職工一樣發放基本工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及健康扶貧相關工作等納入村醫的績效考核予以發放,保證村醫基本生活,安心開展工作。按照國家相關養老保險標準,為村醫繳納「五險一金」。統籌解決離崗村醫養老和醫療補助問題。財政部根據各區縣財政收入情況,加大對貧困地區經濟滯後區縣的支持,幫助解決離崗村醫養老和醫療補助的資金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