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學習書法的素養及草書創作簡述:
當代一些青年作者急於求成,不去古人處汲取營養,卻直接從當代書家中提取,當代有成就的書家其本身在二王法帖裡汲取就不多,而且加了很多自己的理解或其他的東西,已經不純,自然臨習者的進步也會越來越慢,最後寫不下去。
書法是一個長期練習的過程,一朝一夕是練不好書法的。所以我們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習慣,在需要寫字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對待,絕不馬虎,從一筆一划練起,最後才能把字寫好。學習書法要勤奮,貴在堅持練習,最少每天要練習半小時以上。書法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只有堅持練習下去,一定的時間之後才能有所成績,不要想著立竿見影和一步登天。
「情感是書法創作與審美中的重要內容,也是藝術心理學中複雜的課題。」(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書法藝術的創作離不開情感因素,尤其是草書創作。由於草書結體是漢字發展簡化的極致,所以它在結體上就有了更大變性的自由度,用筆將森嚴的楷體筆法動作在空間和紙上瞬間內化,線條在時間展開中聽憑藝術家心性的指揮而流動,或舒緩,或急促,或奔騰,或飄逸,無不刻錄著藝術家思想情感的軌跡。
高進草書《千字文》楷草對照字帖一欣賞:
其實一開始所謂實臨,也不能算真正的實臨,只是儘可能的接近原作,達到只有古人而無我之境。而意臨是指有我之意,加進去自己對帖的理解和自己一些想法。意臨對最後的創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是把帖上的東西變為自己的過程,這個需要在不斷地實臨、意臨、創作過程中反覆的訓練,不斷地汲取古人的營養,滋養自己的作品。記得在校時,老師曾講到自己去沙老(沙孟海)書房,見沙老八十多高齡還在雙鉤字帖,很不解,然沙老就說:「我近年來出多吸少,如果再不吸取點營養,我的作品將越來越蒼白。」
書者介紹:
高進,筆名高源,軍人出身,大學本科學歷,中國著名書法家。高進自幼酷愛書法,尤其對甲骨文書法的發展研究有很深造詣。其作品展銷全國多省及美、英、法、日、澳、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並成功舉辦首屆海峽兩岸周易書畫論壇並獲金獎。據了解,高進多年來相繼為抗洪搶險、抗震救災、中國殘聯紅十字會、福利基金會、慈善總會捐贈作品,多年被香港舉辦書畫家評選獲《中國百強書畫家》稱號,並在國際華人書畫界獲《最具收藏書畫家》稱號。
古人學書法練習功力簡介:
中國書聖王羲之,他先從衛鑠學書,之後又多見先代名家鍾繇等名著,遂改變初學。正是他,繼往開來,把古樸的書體變成嬌美流暢的今體,對楷、行、草書均有創造性的貢獻,這就是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歷史功績。
不論年齡大小,不論你寫字是否成形,只要勤字當頭,下定決心,認識到對工作對前途有著相關的重要性,經過一番努力,是能寫好的。 起步雖晚猶可追,古往今來,有許多三十而立後學成才的名師。宋朝的梁顥,八十二歲才考上進士,他詠道:「也知少年登科好,爭奪龍頭屬老成。」明朝李贄,棄官就學,立志著書的時候已是五十四歲了,他的名著《焚書》,《藏書》先後在六十四歲和七十三歲時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