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草書的筆勢及草書的藝術價值簡述:
草書之中的勢,是形成草書氣息、生命、力量的本源,失勢則草書無生動可言。所謂意,是指神韻、意境。晉人論書特講意,如傳王羲之《書論》強調「每作一字,須用數種意」;宋曹《書法約言》論草書更以意為重:「然草書貴通暢,下墨易於疾,疾時須令少緩,緩以仿古,疾以出奇,或斂束相抱,或婆娑四垂,或陰森而高舉,或脫落而參差,勿往復收,乍斷復連,承上生下,戀子顧母,種種筆法,如人坐臥、行立、奔趨、揖讓、歌舞、擘踴、醉狂、顛伏,各盡意態,方為有得。」
草書在各種書體中的位置,是由草書藝術自身價值決定的。一部書法史,倘若離開了草書,離開了[草聖]以及燦若星鬥的草書大家的名字和他們的作品,無疑將大為失色。歷史上[書家無篆聖、隸聖,而有草聖](劉熙載),雖然[達其惰性,形其哀樂](孫過庭)為各種書體共有的本質,但表現在草書上則特別突出。草書以其強烈的運動感、節律感,奔放瀟灑,千變萬化,震撼心靈,動人魂魄。孫過庭說:[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又進一步強調[草乖使轉,不能成字]。
草書作為一種藝術書體一直伴隨著盛行的官方文字隸書、楷書流傳下來,生生不息。這個長期共存的時期裡,隸法、楷法作為一種規範對草書形成一種約束,稍些留意,就可以看出草書的起筆、轉折乃至一些收勢明顯依傍於隸書或者楷書。這一消息逐漸發展成為一般鑑賞家評判作者書法功底的依據。這是對草書的一種膚淺的認識。高明的鑑賞家側重於草書的線條以及由線條所展現出來的作者多種素質相綜合的人格力量,而不斤斤於局部的一招一式,一點一畫。
民國四大書法家于右任草書標準字帖千字文欣賞:
書者介紹: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鬥口於村,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和復旦大學、私立南通大學校董等。
當代書法大家、引碑入草開創者、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先生推崇于右任"雄強深厚"的草書,堪稱當代巨擘,但他不贊成於先生搞標準草書。依他之見,書法藝術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應多彩多姿,不必強求劃一。品讀古今作品,也"最忌偏於一好而排斥眾美"。
書法書寫的用筆方法及寫字體勢要領簡述:
書法書寫用筆的方法,先急回,後疾下。就是說在書寫字的筆畫時要先造勢:橫劃欲右先左,欲左先右,下行和上行之劃要欲下先上、欲上先下,隨後急回,迅速回鋒到行筆的方向,並看準目標穩、準、狠、疾地運行至目的地。在運筆時,要有雄鷹盤旋、凝望那種英姿颯爽的神態,有鯤鵬遠逝那種扶搖上空的氣勢,充分顯示鷹擊長空那種陽剛正直之浩然正氣。不論是起筆收筆,還是行筆時的提按、頓挫、運轉,都要順其自然一筆而就。
寫字寫出的體式,須合乎某種形象。即如坐如行,如飛如動,如往如來,如臥如起,如愁如喜,如蟲吃木葉。如利劍長戈,如強弓硬矢,如水火,如雲霧,如日月。這些形象,在整個字勢中能有所體現,才能稱得起是書法藝術。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採,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