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草聖林散之談草書

2020-12-13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書畫藝術編者核心提示:散之先生草書的成就,來源於深厚的文學功底,來源於深邃的筆墨精神,來源於散之先生在章法布局上虛實相生。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和縣烏江鎮人,生於江蘇江浦。自幼喜歡書畫。六十年代初入江蘇省國畫院任專職畫師。曾為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

散之先生之所以成為現代草書之大家,與其「以楷寫草」的思路分不開,他在談到學草時說:

(一) 楷書筆法捉草為正

「我到六十歲後才學草書,有許多甘苦體會。沒有寫碑的底子,不會有成就。先寫楷書,次寫行書,最後才能寫草書」。明確指出了學習草書的途徑,又道:先學六朝碑版,繼學二王,再進而進入漢魏,其氣自古不俗。草書宜學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書宜學僧懷仁《集聖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

散之先生告訴致力於草書學習的朋友:以草寫草是寫不出來的,留不住,用楷書筆法寫草書才行。對於怎樣學習草書,散之先生談了許多個人體會,總結起來,就是學習草書要先從楷書入手,由楷入行,由行入草,循序漸進,如果一步就介入草書,極易形成狂怪失理之狀。

談到草書的法度,一是草書自身的結字規律,一是楷書的法則。從其自身的結體規律說,無論偏旁部首,鉤紆盤旋,都會有一定的結構規矩。如筆畫的長一點、短一點、多一點、少一點,甚至極其微小的變化,都會使其成為另一個字或不成字,所謂「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草乖使轉,不能成字。因此,寫草書是不能任筆為體、聚墨成形的。草書除了其自身規律外,還要遵循楷法。姜夔《續書譜》說:「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苟且,其相連處轉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雖復變化多端,而未嘗亂其法度。張顛懷素最好野逸,而亦不失法度。」

米芾說:「草書不入晉人格轍,徒成下品。」散之先生的草法即出於二王,兼具楷書之嚴謹,所以他下筆必為楷則,其草法也必然是純正的。他的草書看似龍飛鳳舞,隨心所欲,出神入化,滿紙菸雲,其實,他是用楷法寫成的,所以他筆筆行得開,筆筆留得住,絕無漂浮之感。再看散之先生的學書道路:十六歲學唐碑,三十歲以後學行書,學米芾,六十歲以後才學草書。可以說,散之先生是以楷書和行書在結字、用筆、用墨、章法等各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之後才學習草書的,所以他的草書沉著寧靜,似快而實慢,有條不紊,一筆不苟。

散之先生說:「現在好多人下筆便草,寫得一塌糊塗,真是謬種流傳,我看了很痛心。我贈他們幾首詩,不是諷刺,希望能改:其一,滿紙紛披獨誇能,春蛇秋蚓亂縱橫。強從此中看書法,閉著眼睛慢慢睜。其二,更羨創成新魏體,排行平扁獨成名。自誇除舊今時代,千古真傳一腳蹬。其三,搖搖擺擺飛上天,釘頭鼠尾鉤相連。問君何以如此寫?各有看法邁前賢。其四,嘆我學書六十年,竟被先生走在前。書法之道真無邊,大膽創新驚張顛。」以此告誡年輕的學書者,不能急於求成。寫字是為了給人看懂,要有規範,亂畫無法度不行。作僻體,高人冷齒,普通人不識,何苦?

對於草書,散之先生的觀點是:「要捉草為正。下筆宜慢,求沉著,要天馬行空,看著慢其實快,看著快其實慢。快要留得住,又無滯塞才好。未有善行草而不工楷書的。

(二)剛柔相濟,筆筆為圓       筆法是書法藝術之生命,墨韻是書法藝術之靈魂。散之先生深刻地領會並實踐了古人關於「錐畫沙」、「屋漏痕」、「折釵骨」等骨法用筆的論述,他運筆慢行,提按頓挫,筆畫粗而不肉,細而不弱,硬朗紮實,外柔內剛,圓渾遒勁,澀、力相間,體現了他深厚的用筆功力。

米芾《群玉堂米帖》中論:「得筆則細如髭發亦圓,不得筆雖粗如椽亦扁。」「瘦勁圓健」是散之先生用筆的主要特徵。在相當長的歲月裡,散之先生師前賢,求真諦,深入探討書法用筆的奧妙,千垂百鍊,成功地運用了長鋒羊毫的柔軟性和豐富性。對於筆之圓潤,散之先生說:「枯、潤、肥、瘦都要圓。用筆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剛勁有力。屋漏痕不光是彎彎曲曲,而且要圓。牆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來有停留。筆要寫出剛勁來。要能流得住。快,要殺得住。米字也是駿快,也是要處處能停。寫快了會滑,要滯澀些好。滯澀不能像清道人(李瑞清)那樣抖,可謂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剛勁才能秀。秀,恐近於滑,故以緩救滑,字宜剛而能柔,乃稱名手……不要故意抖。偶爾用力量大而墨漲出來,是可以的。中間一豎要有力,圓滿,不讓勁。可以內圓外方,不方不圓,亦圓亦方;過圓也不好,柔媚無稜角。正是:筆從曲處還求直,意到圓時更覺方。此語我曾不自吝,攪翻池水便鐘王。」

散之先生以濃淡乾濕、幹而不枯、潤而有神的用筆特色,充分實踐了古人關於「墨分五彩」之說。他的作品水墨交融,滲化洇散,墨色變化豐富,層次分明;渾然而有天趣,有節奏、有韻律,給人一種「乾裂秋風,潤含春雨」的美感。亦可體會到散之先生的用墨技法中借鑑了中國水墨畫的技法。

散之先生認為:「古人千言萬語,不外「筆墨」二字,能從筆墨上有心得,則書畫思過半矣。有筆方有墨,見墨方見筆,筆是骨,墨是肉,水是血。非筆不能運墨,非墨無以見筆,筆為筋骨,墨為血肉,筆與墨會,斯臻上乘。會用墨就圓,筆畫很細也是圓的,是中鋒。

(三)飛鳥出林鳥繞樹杈

散之先生草書的成就,來源於淵源的文學功底,來源於深邃的筆墨精神,更來源於散之先生在章法布局上虛實相生,計白當黑,隨心應手,匠心獨運。

清人鄧石如在論章法時說「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常計白當黑,奇趣乃出。」當年黃賓虹亦告誡林老「古人重實處,尤重虛處。重黑處,尤重白處。所謂計百當黑,知白守黑。」

散之先生作品的章法可謂疏朗有致,平和中寓跌宕,清淡中顯秀麗,幻化莫測,妙不盡言。散之先生說:「草字要讓得開,如鳥從樹中飛過而不碰一片葉子,如蛇在草中穿行而不碰草。草書取勢,勢不僅靠結體,也靠行行字字間關係。鄧石如強調『知白守黑』。實則緊處緊,空處空,在於得勢。此理書畫通用……要不整齊,在不齊中見齊。肥瘦大小配合才有意思……字要布得緊,有奇形,收縮這一筆是為了那一筆。要收得緊,放得開,要紙墨相稱合一耳。」

散之先生作書時,下筆斬釘截鐵,筆鋒挺勁矯健,筆身躍動轉合,筆根正側鋪擦;在毛筆的運行中,瞬間的調鋒轉換,或長拉或短駐,或雄偉飄逸,或細膩粗獷,或前呼後應,上下貫通;在其起伏跌宕中使人領略到音樂的節奏美,文學的抒情美,繪畫的虛實美和體育的抗爭美,表達了林老胸藏萬卷書,遠遊萬裡,造物萬態的藝術內涵,展現了他非同常人的膽識以及筆下陽剛之氣和陰柔之韻的和諧統一。

談到草書的章法、布白,就不由令人想起散之先生詩一般的比喻,他說作草書應如「孤蓬自振,驚沙坐飛」,又似「飛鳥入林,鳥繞樹杈」,形象地指明了草書通篇的節奏和韻律。       (編輯:張承肅 吳小燕)

相關焦點

  • 瘦勁飄逸,這是近三百年來中國草書藝術最高成就
    林散之創造了「瘦勁飄逸」的「林體」草書。其特點是:瘦勁圓澀,璀璨華滋,偏正相依,飄逸天成。林散之的草書,反映了近三百年來中國草書藝術的最高成就。林散之的草書,捍衛了中國書法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 其書法名重當代,尤以草書成就最著。他擅用長鋒羊毫作書,行筆平實勁健,曲中寓直。並以畫法入書法,拖泥帶水的墨象,極盡焦淡枯潤之變,蒼勁淋漓。結體跌宕多姿,欹正相互為用,氣機行雲流水,於似不經意的黑白流布間臻於化境。
  • 馬青源善寫林散之草書,看她如何化柔弱為雄奇
    在美術界大有功名的馬清源,還是一位畫為書之餘的草書大手筆,寫得一手雄草大美,氣勢逼人。馬青源草書的氣勢一是源於「大寫」。細看馬青源的草書作品,其實是草書今聖林散之的筆法結體和墨跡。世人皆知林散之的草書神逸有餘,過於柔和,少於骨硬,所以強勢不足。
  • 風範|範中:草書鑑賞(二)
    草貴流而暢,所以草書行筆多以圓筆書寫,以實筆表現筆畫,以虛筆表現牽連。提按,頓挫,捻管,翻絞,快慢,輕重,粗細,斷連,方圓,大小,長短,正欹,虛實等是草書必備的技法。書法中常見的橫平豎直,在草書裡就變成了「橫不平、豎不直。」草書的行筆,最忌一筆直下,生硬僵化,使轉交代不清,銜接處留稜角,連篇畫圈,線條輕滑。
  • 林散之書法:可以糾正草書需要快寫的偏見,當代草聖並非徒有虛名
    林散之書法:可以糾正草書需要快寫的偏見,當代草聖並非徒有虛名。林散之是一位書法大家,這是不用懷疑的。但是當代草聖的名號,卻有比較大的爭議空間。因為草書能成為聖者的,大約有三位,漢代張芝,唐代懷素與張旭。除此三位,人們很少能在發現草書的賢者聖功。
  • 當代著名草書大家高進,楷草雙書《千字文》字帖,初學者必修課一
    學習書法的素養及草書創作簡述:當代一些青年作者急於求成,不去古人處汲取營養,卻直接從當代書家中提取,當代有成就的書家其本身在二王法帖裡汲取就不多,而且加了很多自己的理解或其他的東西,已經不純,自然臨習者的進步也會越來越慢,最後寫不下去。書法是一個長期練習的過程,一朝一夕是練不好書法的。
  • 于右任及其標準草書(名家談 )
    他精研詩文,熱衷教育,堅持以改革文字「迅速實用」,利於「國家建設」為目的,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在今草基礎上對歷代草書加以總結,創立了影響深遠的「標準草書」,被海內外譽為「標草宗師」、「曠代草聖」。
  • 從草書起源和發展,到于右任創立標準草書的得失:漫談草書
    草書的起源及發展:草書產生的原因:「草」在漢字的解釋當中,有不細緻,潦草之意。還有匆促,急促的含意。「草」字用在書體當中,很好的解釋了這種書體產生時的特點:即潦草而快速。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之中,易識易辨、簡便易寫一直是驅動文字發展演變的源動力。
  • 中書協草書委員會委員90%的寫大草嗎?
    但數了一下33人中,寫小草的1人(把小草寫大的暫不算吧),寫章草的1人,其餘皆為大草狂草,不知道這些展示的是不是大咖們平時最擅長的書風,還是大草小草兼通。可能是寫大草的資源比較豐富,可以取法的對象較多,且易於表現作者性情,而小草除了孫過庭,還有誰?還有誰?還有誰?
  • 當代著名書法家元忱,硃筆草書《千字文》欣賞,筆斷意連筆連生勢
    在標題裡我對草書的形容用了斷意連筆連生勢,這就是草書的一種氣勢,可楷書行書有所不同,楷書講究的是橫平豎直,行書講究的是行雲流水。草書可以說是在一定的法則內融入書者的意趣、心情等元素,結合書寫內容的特性,織造出天衣無縫的傳世佳作。
  • 草書的根本是什麼?
    孫過庭《書譜》云:"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用白話文講,當解讀為:草書以點畫傳達書家的情感與性靈用筆的使轉作為草書創作的基本要素。從中可看出"使轉"是草書創作最基本要素,"點畫"是書家傳達主觀意識的橋梁。
  • 很適合識字、練字,識草練草,老少鹹宜的草書《中華字經》(2)
    《中華字經》通篇收錄漢字3957個(全文共3984個漢字,其中27個相同的字,重複字),循規書法堂將《中華字經》用標準草書書寫成冊,意在小學生和中老年朋友在識字的同時識草,增加書法藝術的樂趣,如果你不是書法愛好者,但常見字的草法應該有所了解,多看看有助於提高草書的辨識率,如果你是書法愛好者
  • 《書法問集》464、草書作品上的字都不認識,如何欣賞草書呢?
    留存至今的古代草書卷,有些字不認識很正常,但是我們當代人寫草書要是只有你一個人認識,那就是亂寫亂畫。【「欣賞」草書至少要認識寫得什麼內容,那麼就需要多練和多看。書法說到底是寫字,能夠認識文字內容才能能更好地理解和評價一幅字。草書雖然有約定俗成的寫法,需要多看帖和學習單字的草書寫法。】說到草書,我們一般都是從書聖王羲之的草書練起。
  • 現代草書學習的必修字帖,筆法古樸格韻新穎,極具實用價值的書法
    草書出現在楷書之前。這是章草。今草由章草脫出,所以我們看它的很多簡化符號,不能和楷書符合,經常會想,這不對啊,但是看過章草,就明白了。章草如正書,很謹嚴的。大草在盛唐。單純從草書符號上來說,它是可以單獨學的,雖然脫於正書,但是是獨立的符號體系。正因為如此,才有日本文字,用草書符號,形表音。
  • 一定要按標準草書來書寫草書嗎?
    在草書的發展歷史上,曾有過三次頗具影響的變革,這三次變革中的前二次對草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二次變革也是草書規範化,標準化的過程。草書歷史上第一次的變革是在西漢末期,史遊等人在草隸的基礎上,通過對其結構和筆畫的進一步簡化和規範,發展出更規範的隸書草寫,因其結構明晰規整、書寫時遵循一定章程,所以人們稱其為「章草」。
  • 蘇軾酒後大草《梅花詩帖》,極盡草書之美!
    北宋蘇軾書,草書。共6行,28字。 此詩帖書法的意境與詩的意境契合的尤其完美。全帖從第三行「昨夜東風」起至末行「關山」止氣勢恢宏,一筆貫之,如「川之方至,使人瞠目」(蘇轍語)。梅花的美是高潔的、靜態的,蘇軾詩中的梅花卻因「昨夜東風」而驟然飛動。
  • 「作真如草作草如真」到底啥意思?莫以楷書筆畫來理解行書草書
    孫過庭云:「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清包世臣《藝舟雙揖·自跋草書答十二問》曰:「右軍作真如草,大令作草如真,率更雅有神解。」由於這兩句話,後來的書法學習者都信奉了必須會寫楷書才能寫好草書,必須通曉草書才能寫好楷書。然後這成為了要雙修的課程,可是,這雞生蛋蛋生雞繞來繞去的結果是無解了。
  • 林散之被稱為當代草聖,看他草書的筆畫,才見功力!
    說到草書,很多人都想到懷素和張旭,但是有一個人的草書造詣深厚,被稱為當代草聖,他就是林散之。但是有人在欣賞林散之草書的時候卻說沒有功底,對此有的專家說了:請仔細欣賞書法中的筆畫!林散之是書壇大器晚成的人,他在六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習草書,說到這裡有很多人會有疑問,六十歲學草書竟成大名,能有書法功底嗎?對於林散之的書法我們要結合他一生的書法道路來看,林散之雖然六十歲學草書,但是在楷書和行書上卻是自幼練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 于右任《標準草書》就是草書規範化的範本,非全重美藝
    尤擅草書,首「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聖」。于右任1932在上海創辦標準草書社,以易識、易寫、確、美麗為原則,整理、研究與推廣中國漢字的草體書法,整理成系統的草書代表符號編成《標準草書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書局初版),影響深遠,至今仍在重印。有「近代書聖」之譽。著作《右任詩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標準草書》等。
  • 給範迪安草書找錯字,是不是閒的?這不是草書欣賞的打開方式
    給範迪安草書找錯字,是不是閒的?這不是草書欣賞的打開方式。範迪安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畫家,他的油畫非常專業,代表了當代中國油畫的一種創新與傳承的技法走向,所以他能夠引領當代中國油畫走向創新的新路途,可謂是油畫的一股清流。
  • 草書藝術之草書
    草書的產生和生產力的提高息息相關,從古至今依舊生生不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接觸過和使用過。草書分為兩大類章草和今草,今草又分為兩類小草、大草(又名狂草)。章草是草書鼻祖,為今草打下基礎。由於有了章草奠定的基礎,草書進入了另一個發展期,產生了一批高手,如張芝、二王父子等。在草聖「張芝」的推動下,草書魅力慢慢散發出光芒來,其代表作是《終年帖》。其特點是一改以往單個字的書寫,兩個字或者幾個字連寫是其主要特點,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力,視角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