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過庭《書譜》云:"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
用白話文講,當解讀為:草書以點畫傳達書家的情感與性靈用筆的使轉作為草書創作的基本要素。從中可看出"使轉"是草書創作最基本要素,"點畫"是書家傳達主觀意識的橋梁。《書譜》又云:"草乖使轉,不能成字"。如果草書缺乏使轉,就不能稱之為草書了。因此,使轉是草書基礎,如果使轉不存,草書焉能立耶?
何為"使轉"?使指縱橫牽挈,轉指鉤環盤纖。草書中的"使轉",是書家對運動中絲絲環扣、迴繞曲折的線條的駕馭能力。草書的線條是運動的,迅疾而書,草書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書家對線條"使轉"的駕馭能力。從唐張旭、懷素以來,到當代林散之,草書線條的"使轉"在繼承中不斷創新。今天我們能見到的使轉筆法包含圓轉、方折、絞轉。
草書的圓轉
何謂"圓轉",即我們執筆於右手,做圓弧線運動,通過手的環狀動作,保持筆鋒垂直於紙面,並使筆尖始終在線條當中,線條的中鋒之圓潤、凝練。
蔡中郎《九勢》舌:"令筆『記常在點畫中行"。後如徐錠小篆,畫之中山'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屈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處,蓋得中郎之遺法也。
圓轉之妙貴在線條屈折處筆鋒亦在當中。擅圓轉者的線條之實,不擅者線條纖弱無力。縱觀張旭懷素草書名作筆勢縱逸,點畫連綿纏繞,線條以曲線圓轉為主,幾乎不見方折。如張旭《古詩四帖》,用筆中鋒圓轉疾行,線條圓澗、凝練、渾厚,其狀如水火,筆勢雄強。懷素《自敘帖》,其筆勢相比張旭《古詩四帖》更為急速奔放,如驟雨旋風般行進,線條纏綿環環相扣且瘦勁如鐵,狂放清逸之氣躍然紙上。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張旭懷素用筆的圓轉駕馭能力,筆到勢到。
草書若不擅圓轉,其線條纖弱無神,勢單為薄。我們看宋徽宗《草書千字文》,用筆雖是張旭懷素圓轉之法,但線條相比纖弱、輕飄,如圖中第二行第一字"空"的第一筆、第二行末字"聲"的最後一筆連帶,轉折處都未能做到筆鋒在筆畫當中行筆,導致線條偏扁偏弱。再看清宋曹《節臨懷素〈自敘帖〉軸》,與懷素原帖對比,線條單薄,原帖神韻不存,如"走贓"二字使轉處瘦弱纖細,毫無懷素圓轉線條瘦勁中實感。
圓轉方折交替轉換
用筆方折在魏碑唐楷中最為常見,行書次之,草書中用筆方折很少。我們在黃庭堅、祝枝山、王鐸等草書作品中可以見到用筆方折的運用。黃庭堅草書繼承張旭、懷素筆法「圓轉」的同時加以創新,線條時而圓轉,時而方折,時而圓轉方折交替轉換。在黃庭堅《諸上座帖》中的運用非常明顯,如右邊第一行「僧」字圓轉,「在」字方折而下連著「眾」字又成了圓轉,而第三行又都是「圓轉」。在草書創作中部分放棄了前人草書中奔放的節奏,同時增加了線條的提按,增強了筆畫線條的雄勁。
姜愛方:"然而真以轉而後道,草以折而後勁,不可不知也"。
細品黃庭堅草書方折處真如白石道人所言乃折而後勁也,一語中的。黃庭堅的小品草書《花氣詩帖》,雖具草書之形,但其用筆介於行草間,線條轉折處常見方折,如"花、氣、其、實、春、節"等字線條使轉處皆用方折,線條更為中實,其用筆與同為小品草書的張旭《肚痛貼》、懷素《苦算帖》圓轉迴異。從《花氣詩帖》與《肚痛帖》、《苦努帖》比較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作為純粹草書迅疾而書,其用筆使轉是無法做到筆筆方折的,而是以圓轉為主,方折為輔或圓轉方折交替使用。
黃庭堅草書中的方折、或方圓交替被祝枝山、徐渭、王鋒等狂草書家繼承。如祝枝山《前後赤壁賦》中線條使轉方折、圓轉兼用,如中"吾、與、.喜、而"等字使轉處方折。王鋒草書也可見方折,如《王屋山圖詩》,其開頭兩行"送、六、載"三字皆用方折。
草書的絞轉
所謂絞轉,即為線條使轉時毛筆筆鋒的筆亳交織翻轉。草書絞轉在當代林散之草書中比較常用。林散之草書在繼承傳統技法與墨法的基礎上,勇於創新。其草書線條的獨創之處在於用羊毫長鋒的「絞轉」。特別是林散之枯筆絞轉,線條形成特殊的蒼茫遒勁視覺效果。如其草書條幅《陸遊·劍廣 道中遇微雨》作品中「不消」、「細雨騎」二組字的枯筆絞轉處,線條尤顯蒼茫道勁。
使轉的好壞是衡量草書的標準
使轉的好壞是衡量草書成功與否的標準。
後人作草,心中之部分,既無定則,豪端之轉換,又復魯莽,任筆為體,腳忙手亂,形質尚不具備,更何從說到性情乎!
「草以使轉為形質」,包世臣眼中的後人,如晚明詹景鳳輩,其作品《杜甫詩軸》給人的感覺就是「形質尚不具備」,其作品內容為杜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品中「劍」、「初」、「書」、「白」、「鄉」、「襄」等字均不可認,好像手忙腳亂,在使轉中點畫交代不清,失去草書字法的重業情調酒嚴謹性。毫無形質可言,又哪來的情性呢?杜甫此詩本是表達流落異鄉突然傳來收復失地佳訊,表現喝出迫不及待地想回家鄉的無比喜悅的心情。縱觀詹景鳳此作線條狂怪繚繞,絲毫不見詩人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