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請看這一課的課題,發現與以前的課題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在序號右上角有朵小花,說明這一課很特別,從這一課開始,以後我們還將讀到另一種新類型的課文——略讀課文。
學習略讀課文的要求與我們以前學習的課文有所不同,有什麼不同呢?
一、明確要求
學習略讀課文有兩個基本要求:
一是可以不像學習以前的課文那樣,讀得那麼細,但要做到,如果是寫人、敘事的課文,要弄清楚寫的是一件什麼事情,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事情的經過是怎樣的,結果怎麼樣。
二是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自行解決。
本課的「閱讀提示」提示了兩個主要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和同學交流。
(2)把有新鮮感的語句畫出來和同學交流。
二、引導閱讀,理解課文內容
初讀課文,思考:
1.課題「不懂就要問」這話是誰說的呢?
2.他是怎樣「不懂就要問」的?
3.為什麼要「不懂就要問」呢?
(自主學習,掃清字詞障礙,把不懂的字詞用筆做詞號,查資料解決。)
理解課文後交流回答:
這篇課文記敘了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裡讀書,為了弄懂書裡的意思,他大膽向先生提出問題的故事。
三、梳理課文,分析文章結構層次:
一般來說,同一個內容的自然段歸併為一個部分。全文一共有九個自然段,可分為幾部分呢?
全文按時間分,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私塾裡,先生只要學生背書,不講意思。
第二部分:(第2 ——9自然段)具體用一件事寫孫中山不懂就問的經過和結果。
這一部分寫得很具體,又可分為三層:
先寫孫中山大膽提問,再寫同學們為此嚇呆了,最後寫先生的態度。
四、感悟主題:
我們知道了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你從這件事情中得到什麼啟示呢?
孫中山小時候的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他從小就勤學好問,我們要學習他不懂就問的勇氣和精神。
五、完成閱讀提示2——找出「有新鮮感的詞句」和同學交流。
1.什麼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寫得特別生動具體形象,讓人一讀就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樣的詞句就叫做「有新鮮感的詞句」。
本文也有這樣的詞句,我們一起找一找:
1.那時候上課,先生念你,學生跟著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樣。
(用詞語「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樣」,把私塾先生和學生怎樣讀書形象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2.這一問,把正在搖頭晃腦高聲念書的同學們嚇呆了,課室裡霎時變得鴉雀無聲。
(通過詞語「霎時」「鴉雀無聲」,把同學們嚇呆了,讓課堂一下子安靜下來的狀況生動表現了出來。)
我們閱讀時要拼讀「有新鮮感的詞語」,寫作文時,用上「有新鮮感的詞語」,文章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