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先生說:「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是應用。」
《語文課程標準》也中說:「略讀課文重在略讀方法的指導,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
所以略讀課文要擯棄繁瑣的分析,學生能把學習方法用到略讀課文的學習中就可以了,教師是引導者、幫助者。
略讀課文的預習相比較精讀課文也會簡單許多。
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為:邊讀邊想像畫面,感受自然之美。第三課《現代詩二首》就是一篇略讀課文,學生只要能抓住語文要素中的這兩個要點就可以了。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預習這篇課文:
詩中小節的劃分以空行為標誌,第一首詩《現代詩二首》兩個小節,第二首《花牛歌》四個小節。
這一步非常關鍵,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
方法1:生字表中的生字拼音要先拼讀,再直呼,然後不看拼音能把字讀準確。
方法2:課文中遇到不會讀的字要通過查字典等方法讀會、讀準。
方法3:多讀幾遍,直到讀通順、讀流利為止。
這篇課文前面的導語部分是這樣寫的:反覆朗讀下面兩首詩,說說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這個問題的設置是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提出的。
先來思考第一個問題: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秋晚的江上》這首詩仔細讀來,我們可以找出「鳥兒、斜陽、江上、蘆葦」四樣景物。
《花牛歌》中則描寫了「花牛、剪秋蘿、白雲、草地、太陽、青峰」。
第二個問題:想像畫面
《現代詩二首》第一小節描繪的是夕陽下鳥兒飛巢的景色,第二小節描繪的是鳥兒歸巢了,夕陽即將落下,霞光籠罩江邊蘆葦,連江水也被染紅了。
《花牛歌》中我們則可以想像出一隻悠閒自在的花牛,一會兒甩著尾巴走來走去,吃著青草,一會兒臥在草地上閉眼休息,等他醒來時,夕陽已然西下的情境。
第二個問題不作為預習重點,不要強迫孩子把畫面精準地講述出來。通過他的朗讀,能基本理解詩意,在腦海中形成畫面即可。
關於這首詩,你還有什麼想要了解的,有哪些還不懂,可以把它記下來留到課堂上和同學討論或聽老師講解。
對於孩子來說,我覺得難懂的句子是:
第一首詩《秋晚的江上》的最後一句「頭白的蘆葦 也狀成一瞬的紅顏了」
第二首《花牛歌》最後一句「花牛在草地裡做夢,太陽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這個可以留在課堂上由老師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這兩首詩篇幅短小,語言清新,意境優美,表達俏皮、可愛,《花牛歌》更像朗朗上口的兒歌,這是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絕佳素材,能讓孩子充分朗讀,他們就能自然地在頭腦中形成畫面,這比教師的分析講解要管用的多。
所以,這一課的預習策略就是:讀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