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劉瑞朝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深秋時節,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黃河滾滾來。試想一下,在黃河岸邊騎行,到觀景臺上遠望,俯仰之間,上為天,下為河,還能到黃河客廳裡坐坐,逛一逛劇場,表演,演講,或休息……
鄭州北部如何「靜」下來?作為鄭州市改進城市管理與改善人居環境工作的典型之一,黃河灘地公園正在建設之中。22條共計61公裡的慢行系統道路基本建成,南裹頭觀景點、海事觀景點、惠武浮橋觀景點(一期)3個節點基本建成。
【工程】黃河灘地公園初步見效果 總面積44平方公裡
深秋時節,樹黃草白,蘆葦飄白,水落灘出。位於黃河文化公園東側灘地公園,由於目前正在建設過程中,反而還不為太多人知道。
10月23日下午,鄭州市政府組織新聞媒體對「雙改」典型進行探訪。大河報記者來到黃河灘地公園南裹頭觀景點。雖然還未完全竣工,但灘地公園已經露出「芳容」。
騎著自行車,可以在林蔭慢行小道上行駛,看黃葉紅葉掩映於兩側。可以在沿線的平地上看到格桑花正在開放,色彩流淌,點綴於公園之中。而登上觀景平臺,撲面而來的是黃河河道上的橫風,遠處的河道,近處的灘涂,隨處可見的溼地,翩翩起落的候鳥,風景寥落而空遠。
大河報記者了解到,鄭州黃河灘地公園是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核心示範區起步區建設要求和「北靜」城市功能定位的重要項目,項目西起江山路、東至黃河公路大橋、南至規劃S312、北至黃河惠濟區段,面積約44平方公裡,是黃河鄭州段生態保護的核心區,展示黃河自然景觀、生態保護、文化特色和高質量發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灘地公園是鄭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起步區內的重點項目之一。大河報記者了解到,為落實國家黃河戰略,鄭州市謀劃了1200平方公裡的核心區和210平方公裡的核心起步區,核心起步區70%以上面積惠濟區。
核心起步區將建設「兩城三園四地標」,其中除黃河樓和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外,全部在惠濟轄區。兩城即滎澤古城、運河新城;四地標即黃河樓、《天下黃河》綜合演藝體、黃河國家博物館和大河村遺址博物館;三園即黃河文化公園、汴河遺址公園和黃河灘地公園。
【進度】61公裡的慢行系統道路基本建成 南裹頭觀景點基本完工
灘地公園共分為黃河溼地生態修復區、溼地片區、黃河生態農業示範區等14個功能區。按照區委「慢行系統先行,節點推進,水系貫通,分區實施」的要求,灘地公園目前主要建設內容為南裹頭、海事廣場、渡口廣場三個觀景點和九縱三橫22條61公裡彩色慢行道路;重點打造了體現黃河自然風光的溼地片區。
南裹頭觀景點,是1963年破除原花園口樞紐工程攔河壩遺留的一段,長2244米,64年該段經裹護整理,因處於河水南側,故名「南裹頭」,工程常年靠河。
該觀景點總面積3公頃,南北長度170米,東西寬110米;項目西側設計了觀河平臺讓人登高遠望,感受黃河的壯美奇觀;中部設計了惠濟黃河客廳,滿足市民喝茶賞景休憩功能訴求。東側為惠濟劇場,給遊客一個集小型音樂會,表演,演講,休息等多種複合功能為一體的惠濟劇場空間。
灘地公園規劃建設突出自然生態保護。結合黃河灘地生態特徵,堅持嫩灘、中灘、高灘三灘分治,高標準實施生態修復,推動綠色發展。科學處理車行、慢行、步行系統間的關係,優化交通組織,配套服務驛站,形成慢行遊憩單元,滿足市民休閒遊憩需求。
根據了解,灘地公園近期投資約13.5億元,重點建設慢行系統骨架、黃河灘地保護核心區生態修復、黃河國家溼地公園和黃河生態農業示範區。目前,22條共計61公裡的慢行系統道路基本建成;南裹頭觀景點、海事觀景點、惠武浮橋觀景點(一期)3個節點基本建成。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