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周蘭/文圖視頻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20年9月12日,「高質量發展黃河行」沿黃九省(區)省級廣電媒體大型融媒採訪活動走進河南鄭州黃河文化公園和鄭州黃河博物館,了解黃河「前世今生」,感受黃河文化魅力。
臨河廣場觀景平臺成「網紅地」
去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臨河廣場,沿黃河岸邊步行察看周邊環境,聽取沿黃地區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堤防建設和防洪形勢等情況。在臨河廣場觀景平臺,習近平總書記眺望黃河鄭州段。
如今,觀景平臺早已成為市民、遊客拍照留念的「打卡地」。「人們對母親河的發展變遷興趣更濃,遊客量也比以前有了大幅增加。」鄭州黃河文化公園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杜振宇表示,在黃河文化公園的臨河廣場觀景平臺,很多遊客駐足觀望這條歷經千百年風沙沉積、封存了多少英雄往事的母親河,觀景平臺也早已成為市民、遊客拍照留念的「打卡地」。
除了遊客量的變化,園區更是拿出了「真金白銀」改善生態環境。
杜振宇表示,這一年來,他們投資1.3億多元完成了鄭州邙山水源地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玫瑰谷基礎設施改造和環境提升項目等,園區的環境煥然一新。目前,園區已綠化荒山8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為了響應總書記號召,把黃河建成人民的幸福河,這一年,我們持續對基礎設施新型完善,對生態的保護更科學更細化。」
「河南是中原大地,歷史文化非常悠久,站在總書記去年視察黃河鄭州段的地點,看向黃河,感受到的真不一樣。我覺得黃河流淌到鄭州段的時候,河面相對來說很寬了,而且不像壺口瀑布那樣波濤洶湧,所以人們更多的是享受黃河。」山東臺融媒傳播部主任馬毅感嘆,這次活動中,能夠近距離感受雄渾壯美的黃河風光,體驗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感覺十分值得。
這一年,黃河博物館增加了一些雕塑
據悉,黃河博物館成立於1955年,是我國第一座河流博物館,也是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主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
鄭州黃河博物館講解員劉柳稱,年前那段時間,遊客數量猛增,還有很多企事業單位來園區辦活動,或者我們進校園進行講解。「由於疫情原因,年後園區一直到『五一』才再次開園,近幾個月來,日接待遊客量最高達2000人次。」
「與一年前相比,博物館園區又多出了一些雕塑,不少設施也進行了改造升級。」劉柳表示,下一步博物館將採取多種方式,全方位、多層次的宣揚黃河文化、講述黃河故事。
甘肅廣電總臺記者王小昱表示,在鄭州博物館,她領略到了許多黃河上、下遊的文化,了解到了黃河治理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成績。「黃河它其實是整體的一個系統,它是一個整體,是應該我們從上遊中遊下遊是整個都需要我們去用心經營的一條母親河,只有把它就是保護的生態保護好了,把它治理好了,我們才能把它真正變成一條幸福河。」
據了解,黃河博物館正在積極參與黃河國家博物館規劃建設工作,未來,舊館也將予以保留,和新館一起共同展示好黃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