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打敗趙國後,作為戰勝國,為何還要派公子子楚質趙8年?

2020-12-13 你峰家常事

秦國派遣子楚去趙國當質子,是秦國的一個陰謀!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在位。同年,趙國的一代雄主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上位為王。正所謂「一代天子一朝臣」,新王初立,一些不安定的因素都會給國家造成動蕩不安。因此,秦昭襄王趁著趙國「新王初立」的時機,大軍伐趙,奪取了趙國的三座城池。

見於《趙世家》:三十三年,惠文王卒,太子丹立,是為孝成王。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

(趙孝成王與秦昭襄王)趙孝成王剛剛上位為王,威望還不足於駕馭整個國家,兇名赫赫的秦軍就來了,這讓趙國背負了沉重的壓力。趙太后特別著急,她向齊國求救,齊國同意了,但卻要求要讓長安君到齊國當質子。趙太后非常疼愛長安君,不願意讓長安君到齊國去質任,大臣苦勸她都不聽,勸的人多了,趙太后便惱怒地說道:「誰還想讓長安君去質任,老婦人必唾其面。」

老臣左師觸龍聽說這件事之後,便柱了根拐杖顫巍巍地去見趙太后。並且以「父母之愛子,為計之深遠」打動了趙太后,最後長安君質任於齊,齊國出兵救趙。

見於《左師觸龍勸趙太后》一文: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東方六國在地理位置上呈「一字長蛇陣」,而「蛇頭」趙國卻擋住了秦國東徵的道路,因此秦軍想要統一天下,就必須先滅趙。

對於東方諸國來說,趙國一旦滅亡,就會「唇亡齒寒」,秦軍佔據了河北,便可北攻燕國、南攻中原,因此他們就一定要「保趙」!

(前265年戰國地圖)然而秦國的這一次攻擊,卻促成了「齊趙聯盟」,這是秦國最不想看的局面!秦國最怕的是東方各國的「合縱」,自公孫衍和張儀首創「合縱連橫」以來,不僅改變了當時的戰爭形態,並且還成為了秦國的百年噩夢!

因此,秦國在奪取趙國三座城池之後,便又開始推動「秦趙聯盟」,用來瓦解「齊趙聯盟」和穩住東方各國。於是,便有了這一次「秦國公子質任於趙」的事件!子楚,也就是秦莊襄王,他的原名是嬴異人,祖父是秦昭襄王嬴稷,父親是秦孝文王羸柱。

(嬴異人)異人的生身母親夏姬,來自於韓國貴族之後,此時的韓國早已日薄西山,而太子嬴柱也不喜歡夏姬,連帶著異人也得不到太子安國君嬴柱的喜歡。

異人去趙國當質子,就算以後秦國毀約攻趙,異人被趙國人洩憤殺死,也沒有什麼可惜的!這就是為什麼選擇子楚的原因了!

因此,秦昭襄王還在位、孝文王還在當太子的時候,異人就被派往了趙國,質任於趙國。我們來看一下時間表:公元前265年,秦國攻趙,奪取了趙國三座城池,齊國出兵救援趙國。前264年,秦國為了推動「秦趙聯盟」,十七歲的嬴異人質任於邯鄲。

(異人在邯鄲與呂不韋相遇)前263年,秦國攻佔韓國的南陽,斷絕了太行山道。前262年,秦國攻佔了韓國的野王,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繫,上黨郡守馮亭帶著上黨投趙,趙國接受了馮亭的投效,趙國「虎口奪食」惹怒了秦國,「長平之戰」爆發。

前260年,長平之戰進入了相持階段,秦國頻頻利用「秦趙連盟」來麻弊東方諸國,等到趙孝成王醒悟過來的時候,已悔之莫及,白起將兵,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

前257年,秦國發動邯鄲之戰,趙孝成王想要殺了異人洩憤,呂不韋策劃,異人從趙國逃脫回到了秦國。前251年,昭襄王去世,孝文王上位為王,立華陽夫人為王后。華陽夫人無子,異人被過繼給了華陽夫人並被立為太子,因為華陽夫人是楚國貴族之後,異人便改名為子楚,意思是楚國人的兒子。

同年,孝文王當了三天的大王就死了,於是異人上位為王,是為莊襄王,趙國也將那位千古一帝送回了鹹陽。異人的命運可謂是坎坎坷坷,而趙國人送回的兩位王子,即秦昭襄王和秦始皇,最後卻重創、滅亡了趙國,也可謂是時也命也!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大離間計,其中三計與秦國和趙國有關
    二、範睢間廉頗公元前259,秦趙長平之戰爆發,趙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廉頗實行堅守之策,趙軍堅守營壘不出,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於是秦王採用範睢的謀略,派人到趙國都城散布謠言說,廉頗老而怯,屢戰屢敗,秦軍只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將,趙王聽信謠言,任用趙括為將軍,取代廉頗。
  • 戰國四公子都有誰?信陵君和平原君是親戚?魏無忌為何敢竊符救趙
    使者到了魏國,先後向魏安釐王和魏無忌說明了情況,畢竟是親戚關係,魏安釐王也不好推辭,所以就派大將晉鄙帶著10萬大軍前去支援。 可走到邊境的時候,魏安釐王就後悔了,因為秦國使者也來了,他們表示如果有人敢救趙國,那麼滅了趙國以後,第一個要收拾的就是這個國家。
  • 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信陵君有大功於國家,為何信陵君的結局不好?
    按理來說信陵君這樣的人應該有個好的結局,但這位戰國公子結局卻很悽涼!最終沉迷酒色,鬱鬱而終。信陵君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第一次就是著名的歷史典故「竊符救趙」,這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當時秦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是到了危急時刻,於是向魏國求救,但是魏王因害怕秦國而不敢出兵。
  • 看一下趙王被欺負後的作為,你會有所啟發
    一、大戰之中忠臣虞卿力諫,愚蠢趙王一意孤行秦趙在長平交戰之際,由於接連失利,求和的聲音高過拼死作戰,因此趙王計劃求和。但是求和也有技巧,當前的形勢是秦強趙弱並且秦國一心要打敗趙國,所以主動權掌握在秦國手裡。
  • 戰國四大公子之首,有他在秦國不敢出函谷關半步
    戰國後期,秦國漸漸成為了七雄中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威震六國。但有一個人卻把秦國軍士牢牢的堵在了函谷關內,不敢越過雷池一步,等他死後才敢出函谷關,蠶食魏國。而他便是戰國四大公子之首魏國信陵君。戰國四大公子魏國信陵君、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皆是世上少有的大才之人,而能成為四大公子之首,信陵君有何不同之處呢?
  • 謹守臣道,最後只能自求速死,戰國四大公子之首,結局悲涼
    戰國四大公子之首的信陵君魏公子魏無忌就是不願為亂的代表之一。魏無忌卒於公元前243年,是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現河南省寧陵縣境內, 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趙國與魏國有聯姻的關係,趙國平原君趙勝,為了拯救趙國,求救於魏國。魏安釐王派大將晉鄙帥兵十萬救趙,秦國馬上威脅魏國:誰敢救趙國,滅趙之後,先滅之。魏安釐王趕緊派人阻止晉鄙進兵。魏無忌一方面為了婚姻關係,一方面深知,一旦三晉的趙國韓國滅亡,魏國作為三晉之一,不可能獨存,所謂唇亡齒寒。
  • 趙偃是怎麼當上趙王的,在位多少年最後怎麼死的?
    毛遂幫他們想了一個辦法,讓太子作為質子入秦,趙王身體不怎麼好,可能等不到趙佾回來就歸天,然後趙偃在國內就能當上趙王。毛遂乘著出訪秦國的時候,和相邦呂不韋閒聊,說趙佾賢明,國內人民都愛戴他,這引起了呂不韋的注意,趙國強大的話,那秦吞滅六國就有麻煩,要想辦法讓趙偃當上趙王。呂不韋就派上卿姚賈出使趙國,讓趙國太子入秦當質子。
  • 作為戰國四公子,他們各自的結局都是怎樣的?
    秦昭王時期,曾派人邀請田文到秦國出任相國,後來有人在昭王面前詆毀他,昭王便有了殺死孟嘗君的念頭,於是上演了雞鳴狗盜的故事。成功逃脫的孟嘗君十分記恨秦國,竟然率領齊國的軍隊,聯合魏國和韓國攻打秦國,並迫使秦國求和。孟嘗君雖然能力出眾但是心胸卻十分狹隘。起初,他從秦國逃亡時曾路過趙國,趙國人早有耳聞孟嘗君的大名,於是爭相前往觀看。
  • 公孫衍作為商鞅接班人,又是秦國大良造,為何後來一生反秦
    不過,據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比張儀晚死26年。也就是說,張儀已經在戰國政壇叱吒風雲了,蘇秦還是個一文不名的年輕人。這樣一來,他們就不可能做對手了。而真正作為張儀政治對手,又同樣是出色縱橫家的人,是公孫衍。(公孫衍劇照)作為縱橫家的張儀,一生努力奮鬥的事業,是連橫。
  • 趙孝成王接受上黨惹怒秦國,葬送趙國45萬精銳
    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在長平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雙方投入兵力共計105萬人。這場戰爭持續了五個多月,最終以趙國全軍覆沒告終。秦國作為長平之戰勝利的一方,也搭上了20萬人的性命。至於長平之戰的起因,還要從公元前262年趙孝成王趙丹不顧平陽君趙豹勸阻,執意接受韓國的上黨郡說起。秦國勞師伐韓,趙國坐享其成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嬴稷採用相國範雎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繼續發兵攻打韓國,佔領野王,使韓國的上黨郡成為一座孤城。
  • 戰國四公子誰最有名,有你不知道的嗎
    公元前257年,長平之戰過去沒幾年,趙國元氣大傷,秦國派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請求魏國求援,嫠王派遣晉鄙帶10萬兵馬前去救援,秦王探聽這一消息,派使臣到魏國,要求嫠王下令停止救援,否則滅亡趙國後就來攻擊魏國,嫠王害怕,就下令晉鄙停止救援,把軍隊駐紮在鄴城。
  • 被逼「殘害父兄」的一代雄主——趙惠文王
    然而在作為兒子的趙惠文王在位時,作為父親的趙武靈王卻在沙丘行宮被活活餓死。這怎麼看,都像是駭人聽聞、讓人反感的殘害親人的罪行。然而這事,真的該趙惠文王背鍋嗎?故事的主人公是就戰國時期的趙惠文王。他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帶領趙國真正崛起的一位君主。趙惠文王本名趙何,是趙武靈王的次子。按說他是沒有資格繼承王位的,但因為他的母親,他擁有了這一資格。
  • 趙國,一個決不允許被欺辱兩次的強悍之國!
    燕王知道自己燕國弱小,不敢冒然進攻趙國,因為他不知道趙國到底還有多少家底,冒然進攻的話,會不會遭到趙國的反攻,所以他派一個使者去試探趙國。公元前251年,燕國國君姬喜派使臣慄腹和趙王締結友好盟約,趙王設置酒宴好好招待慄腹,慄腹吃飽喝足,然後裝了一車邯鄲特產回去了。
  • 趙國曾與秦國比肩,為何最後卻落得一敗塗地的下場?
    春秋與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神奇的歷史,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到戰國時期的戰國七雄,晉國應該是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強大,也是最有可能實現統一的諸侯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晉國三分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趙、魏、韓三個大國。
  • 戰國四公子?信陵君:不要拿我和那三個傢伙相提並論
    秦韓之戰,戰敗的韓國為了將秦國的兵鋒引導別處,派人將上黨地區送給趙國。當時趙王猶豫不決,平陽君等大臣都認為這是韓人的詭計,為了將秦國大軍引向他國,接下上黨,就相當於無緣無故與秦國為敵。但平原君堅持認為,這麼大一塊地盤白送給自己,為什麼不要,堅持收下了上黨,於是秦國和趙國的戰爭一發不可收拾。
  • 信陵君在長平之戰前好幾年就預言了秦國將怎樣滅魏,魏王為何不信?
    大秦的剋星——俠將公子信陵君(4)戰國四大公子之首的信陵君,卻因太過賢能遭到魏王忌恨,無法執掌軍政,施展自己的才華,如果不是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情,信陵君恐怕也只能成為一個普通的賢公子,而無法作為一代名將名垂青史了。
  • 戰國四公子的排名:他們四個人中誰是最厲害的?
    魏無忌處於魏國走向衰落之時,魏國自梁惠王魏罃時的馬陵慘敗後,國勢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鄰秦國經商鞅變法、張儀略地,在列國中突起,有兼併六國之勢,沒有一個國家敢真正抗禦秦國,魏國毗鄰秦國,受秦害較深。他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
  • 三次大勝秦國,從地圖看信陵君的實戰水平
    在秦始皇即位前,信陵君曾三次打敗秦軍,我們從這三場戰爭的過程,來看看信陵君的實戰水平如何。一、竊符救趙長平之戰後,白起迅速作出部署,司馬梗北上攻打趙國舊都晉陽,王齕東進攻打趙國要塞武安直逼邯鄲,準備一舉滅亡趙國。後來坐鎮武安的左更王齕代替王陵為將,增兵繼續猛攻邯鄲。
  • 戰國時期的合縱與連橫略記,戰國四大公子都有誰?
    當時另外一個有名的謀士張儀,投奔了秦國,他為秦惠王籌劃了「連橫」之策。他利用欺騙手法,暗地誆騙各國國君,又收買各國奸臣作為內應,無所不用其極地破壞合縱。六國遂在合縱和連橫之間搖擺,漸漸合縱者少,連橫者多,中了秦國的圈套,被一一瓦解。這其中當然摻雜著蘇秦與張儀的各種私人恩怨,有興趣的人士可以找有關書籍看看。
  • 戰國四公子是哪四位,戰國四公子的由來你知道嗎?
    戰國時代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包括學士、方士、策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