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讀分享
歡迎關注選讀分享史記系,希望能看到最後並有所思考,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長平之戰,趙國一共損失了四十五萬人,前面介紹過戰爭的大體情況,大家應該都了解,但這場戰爭進行中和結束後,趙國內部的政治情況很少人知道。下面筆者就介紹分析一下裡面的明與庸、忠與奸之間的鬥爭,希望大家看完後能進行思考,以古觀今這是歷史的一大魅力,敲黑板了,這是重點。
一、大戰之中忠臣虞卿力諫,愚蠢趙王一意孤行
秦趙在長平交戰之際,由於接連失利,求和的聲音高過拼死作戰,因此趙王計劃求和。但是求和也有技巧,當前的形勢是秦強趙弱並且秦國一心要打敗趙國,所以主動權掌握在秦國手裡。因此虞卿建議趙王先用計迷惑秦國,派使臣送寶貝給楚魏兩國,讓秦國覺得他們是要聯合起來而感到緊張,這樣和談才能平等的進行。但是趙王根本沒聽他的話,派了重臣鄭朱去講和,結果秦國的做法全部在虞卿的預測中。
他們這消息大肆宣揚,使得各國的使臣都知道了這件事,你說人家都是講和了,誰還去做幫助趙國:受累不討好,還得罪秦國。秦國目的達到,最終也不肯講和,最後大敗趙軍。明知道自己沒有主動權,還要天真的正式去講和,最終只會讓人玩弄;相反強者會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方式解決問題,不會考慮對方感受。智慧,太有用了,如果沒有,傾聽是最好的選擇!!!
二、荒唐的趙王,面對忠臣與二鬼子趙郝的建議左右搖擺不定
邯鄲之圍解除後,趙王要去拜見秦王,想拿出六個縣做誠意與秦國定約結交。秦國選擇撤退那是因為軍隊疲憊外加趙國援軍趕到了,趙孝成王大有「你沒搶到,親我送你」的意思,這就是明著出賣自己的國家。二鬼子奸臣派趙郝,他認為愛秦國就是愛自己,不送土地給強大的秦國,他們明年還會打自己的都城,比到時候割讓腹地強,但他又不能保證送出六個縣後秦國不再攻打趙國。趙郝還勸趙王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想當年韓趙魏都跟秦國關係不錯,現在秦國跟韓魏親善而打趙國,這是趙國侍奉秦國的成度不如韓魏兩國,要是努力侍奉了還挨打,那就是做的不夠好。這個邏輯思維,你覺得可笑嗎?
當然忠臣派虞卿,堅決不主張割地求和,認為這種他們搶不到我們送的做法十分不可取。如果給的話,明年秦國還會要,土地馬上慢慢會要完,不給,秦國還會攻打。讓秦軍不費力氣就得到土地,壯大了他卻消弱了自己,以有限的土地來滿足秦國無限的欲望,這行為太傻。但是趙王一直猶豫不定。正常人的思維都是這樣的,不會抱薪救火,以身飼虎,拿自己的肉餵鷹,但是身在利益場,繁雜的視聽中,有也不足為奇了。
三、秦國說客與虞卿的觀點
在趙王猶豫不決的時候,秦國說客樓緩來趙,他的意見當然是送。理由就是全天下的人都樂意兩國的交戰,好漁翁得利,更有甚者會趁秦國憤怒,趙國衰弱時,把趙瓜分了。不如送點土地,讓諸侯們知道兩國關係變好了,也能讓秦國高興。聽著是不是很有道理呢?這要仔細思考!!!
虞卿知道後馬上去見趙王,並針對這種觀點給與嚴厲的批駁。同一個事情可以有兩種想法,給那六座縣城,也能理解成像天下示弱,表明自己實力不行了,別的諸侯照樣會欺負趙國。虞卿提出了解決方案,如果秦國非要六縣城的話,寧可把土地獻給齊國。這採取的策略就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齊國接收城邑後肯定會接受聯合的意見,到時候最害怕的是秦國,他們會派使者來示好,韓魏知道後也會主動與趙交好。
這樣就會扭轉秦趙兩國的態勢,讓趙國變成主動方,正所謂「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這次趙王聽從了虞卿的建議,並派他去齊國商討對付秦國的事。果不其然秦國使臣馬上就來趙國了。這就是歷史的魅力,因為歷史是同構的,你看以前的事看明白了,那以後同樣的事也都會明白。你弱你就沒多少自己權利,唯有憑藉發展壯大和智慧才能改變自己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