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為了國君的權位,無數的明爭暗鬥,而真正不屑於卑鄙手段進行爭權奪利的能人,往往不得善終,有的甚至慘死。戰國四大公子之首的信陵君魏公子魏無忌就是不願為亂的代表之一。
魏無忌卒於公元前243年,是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現河南省寧陵縣境內, 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
信陵君魏無忌存在的時期應該是在秦昭襄王直到秦始皇親政幾年之後,可以說是秦國碾壓東方六國,統一全國的時期。春秋戰國時代,各私門各家族蓄養門客,自成勢力是一種風氣,也是自保圖存的策略。戰國四大公子之所以出名,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於養的門客眾多,門客之中人才眾多。魏無忌延攬食客,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但是並非內部爭鬥權力,而是為了拯救走向衰落的魏國,增強魏國實力。然而,魏無忌畢竟是魏王親族,論親論勢力,都有為亂的資本,因此魏安釐王時刻防備,並不讓信陵君過多參與國政。
在秦國長平之戰後的幾年,秦國大舉伐趙,意圖滅韓滅趙,快速統一天下。趙國廉頗進行堅守,秦國趙國開始了緊張的對峙。趙國與魏國有聯姻的關係,趙國平原君趙勝,為了拯救趙國,求救於魏國。魏安釐王派大將晉鄙帥兵十萬救趙,秦國馬上威脅魏國:誰敢救趙國,滅趙之後,先滅之。魏安釐王趕緊派人阻止晉鄙進兵。魏無忌一方面為了婚姻關係,一方面深知,一旦三晉的趙國韓國滅亡,魏國作為三晉之一,不可能獨存,所謂唇亡齒寒。於是,信陵君發揮了各類門客的才能,盜取了魏安釐王的兵符,意圖騙取晉鄙的兵權,晉鄙作為大將,知道可能有詐,結果被信陵君的門客朱亥用銅錘擊死。
信陵君奪取了兵權,號令部眾,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回家,兄弟同在軍中的,長兄回家;沒有兄弟的獨生子,回家去奉養雙親,經過整頓選拔,得精兵八萬人。秦國在趙國廉頗的嚴防死守之下,沒有討到便宜,魏無忌帶領魏國部隊聯合趙國部隊,打敗秦軍,秦國相國範雎八拜之交的兄弟鄭安平,不得不帥兩萬人投降魏國。秦國法律規定,某人犯法,推薦的人也連坐,因此秦國相國範雎只得席蒿待罪。韓國趁機派兵收復了秦國攻佔的上黨。大勝秦國後,魏無忌作為魏國的叛臣,只能讓其他將領帶領魏國部隊返回魏國,自己留居趙國。此戰取得勝利,對東方六國,特別是對魏國而言,在戰國後期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信陵君魏無忌可以說憑一己之力,阻止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因此,趙國將鄗封賞給魏無忌作為湯沐邑,魏安釐王也把信陵邑發還給信陵君。
但是,魏安釐王因為抗秦成功,不得不形式上尊重信陵君,實際仍然防備有加,因此信陵君一直居住趙國十幾年,與魏國幾乎沒有任何聯繫。
此後,秦國更是大舉加快統一全國的戰爭,魏國不斷失敗。面臨生死存亡之際,魏國不得不派之前竊符救趙事件中,盜取和傳遞兵符的宮女為使臣,請魏無忌回國救援。幾番折騰,魏無忌同意救魏國,趙國派龐煖為副將,帥兵十萬救援魏國。各國都敬佩魏無忌的為人,聽說魏無忌為大將,燕國派大將將渠,韓國派大將公孫嬰,楚國派大將景陽,帶領精兵強將,聽其節制,一起救援魏國,討伐秦國。魏無忌先派趙將龐煖斷秦軍糧道,然後正面壓迫秦軍,先打敗秦將王齮,殲滅秦軍五萬餘人,又打敗請將蒙驁,殲滅秦軍萬餘人,魏無忌帶領五國部隊,耀武揚威,直接打到函谷關,秦兵緊閉關門,不敢出戰。此戰可以說是東方各國合縱攻秦的最後一戰,也是真正落實蘇秦合縱策略的輝煌一戰。在救趙十多年後,魏無忌以個人的高尚人格,影響各國,沒有遊說和串謀,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合縱攻秦,給歷史留下了閃亮的一頁。
在強秦已經完全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之下,信陵君不僅救了魏國,更是打敗秦軍,此戰,讓信陵君威震天下,完全使秦軍裹足不前。此後,信陵君撰寫《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流傳於世。
秦國忌憚魏無忌,脅迫魏國派魏無忌出訪秦國,如同對待楚懷王一樣,進行扣留或誅殺。魏國最後派遣朱亥作為使臣前往,秦國大將蒙驁認為朱亥是勇士和強敵,招納不成,便將朱亥關進猛虎籠子。誰知道,朱亥暴怒的狀態將猛虎也嚇得趴地上不敢動彈,朱亥知道不投降必死,為了報答信陵君,撞柱子而死,結果柱子撞斷了,頭還不破,不得已,朱亥扯出自己的喉嚨而死。魏無忌雖然沒有去秦國,但是,秦國不斷派人賄賂魏王左右和散布謠言,魏王擔心魏無忌真的謀反奪位,不斷防備,剝奪了魏無忌的兵權,所謂的五國聯軍便也渙散了。
魏無忌一心救國,卻不想造反奪位,不得不深自收斂,同時心灰意冷,為了不被魏王猜忌和謀害,每日沉迷酒色,自求速死,四年後便傷於酒色而死了。魏國失去最後支撐的頂梁柱,十八年後,魏國被滅。
衛國州籲親手殺衛桓公,楚靈王親手殺兄殺二侄,伍子胥殺吳王僚等等,眾多弒君奪位的,親疏勢力遠遠不及魏無忌。魏無忌論勢力則強,論親則貴為王弟,可以說要奪取魏王之位如同探囊取物。魏無忌謹守臣道,以一人之力,打垮了秦國,秦國因其一人而停滯了統戰步伐,然而,功高震主,甚至無法自明,最後只能自求速死避禍,可謂不得善終了。從此來看,天道真的是無言了,否則天道又能說出什麼所以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