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公子的真實人生

2021-02-07 三寶齋

戰國四大公子: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



魏公子信陵君無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異母弟也」,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因此多歸公子。而列國也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地十餘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安嫠王即位十數年,齊楚相約攻魏。老臣唐睢西說秦昭王,秦發兵救魏。安嫠王昏庸無能,目光短淺,居然「以秦救之故,欲親秦而伐韓」。信陵君乃縱論天下形勢,諫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國,「非盡亡天下之國而臣海內,必不休矣」。韓為魏之屏障,韓存則「衛、大梁、河外必安」,韓亡則魏危在旦夕。事實上,後來秦果於秦王政十七年亡韓,二十二年亡魏。作為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信陵君可謂高瞻遠矚。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趙長平軍,進兵圍邯鄲,趙王請救於魏。三晉本為一家,趙魏尤其唇齒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晉鄙將十萬大軍屯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信陵君數勸魏王不得,乃竊符救趙。目光高遠,當機立斷,信陵君可謂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趙十年,「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乘勝追擊至函谷關,「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強,於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復加兵謀魏。

  

信陵君親韓救趙存魏,於三晉及天下其功可謂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間計日毀公子於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將」。為免殺身之禍,信陵君「謝病不朝」,「飲醇酒,多近婦女」,四年後便「病酒而卒」。實令人扼腕嘆惜。



春申君黃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輔國持權,說一不二,自有其過人之能。

  

黃歇初以博聞辨術事頃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燒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復拔巫黔中郡。是時黃歇為楚使於秦,知秦王輕楚,恐秦舉兵滅楚,遂以滔滔辨才說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強於秦楚」,秦楚相爭猶如二虎相鬥。蚌鶴相爭漁人得利,滅楚而致韓魏強盛實屬不智之舉。再者秦楚素來友好,韓魏於秦卻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韓魏。昭王以為善,乃止將軍白起,「發使賂楚,約為與國」。

  

頃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質於秦,黃歇隨行。三十六年,頃襄王病,黃歇乃設計使太子逃歸楚。秋,頃襄王卒,太子完立,是為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春申君,從此榮寵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餘年,考烈王無子。趙人李國欲獻其妹於楚王,恐無子失寵,遂投春申君門下。春申君性好漁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園教其妹言於春申君:「楚王雖幸君,然王無子,百年後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禮於王兄弟。異日恐有殺身之禍。不如進妾於王,一旦有子,則楚國盡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進之楚王,欲效呂不韋故計。後果生男,立為太子,李園遂受重用。

  

李園本非善人,得勢後更是野心勃勃,陰養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春申君徒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卻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門下賢者朱英勸春申君:「楚王卒,李園必殺君以滅口。」可憐春申君一生玩弄權術陰謀,此時居然天真,以為李園「弱人也,僕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後,考烈王卒,李園使死士刺春申君於棘門,「盡滅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為左徒時,外無賓客之助,內無王室之親,說秦以存魏國,設計而歸太子,獨賴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為相國,五年將兵救趙,八年北伐滅魯,復興楚國。以非王室宗親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聽、計必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名為相國實則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見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滅族於豎子之手,可憐!可嘆!


孟嘗君田文,父為田嬰,祖為齊威王。宣王為其親叔,緡王為其堂兄。田嬰封於薛,諡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為孟嘗君。


孟嘗君少有遠謀,深明「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勸田嬰舍家業而厚待賓客,由是「名聲聞於諸侯」。孟嘗君待客平等,「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且常施惠於賓客親戚,客以此多歸孟嘗君。  

 

秦昭王聞其賢,乃先使涇陽君為質於齊,以求見孟嘗君,不得。齊緡王二十五年,孟嘗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後欲殺之。孟嘗君賴其客中能為雞鳴狗盜者之力,得脫此難。

  

後孟嘗君相齊,緡王惑於秦楚之毀,「以為孟嘗君名高其主而擅齊國之權」,遂廢孟嘗君。賴其客馮獾遊說秦王和齊王而得復其位。

  

及田甲劫緡王,緡王甚疑孟嘗君為主謀。孟嘗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剄宮門以明孟嘗君」,緡王乃「復召孟嘗君」。

  

孟嘗君所經此三難,卒賴賓客之力而免,故世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司馬遷以為「名不虛」。但其心胸狹隘,好為陰謀,故王安石於「雞鳴狗盜者出其門」頗有微詞,不為無因。


齊緡王二十五年,孟嘗君脫秦難,經趙返齊。趙人聞其賢,出觀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嘗君聞之,「怒,客與俱者下,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氣量何其小哉!  

 

孟嘗君謝病歸養後,秦逃將呂禮相齊。孟嘗君恐失勢,乃行陰謀手段排擠呂禮,後又借刀於秦相魏冉,終將呂禮逼走。

  

齊緡王三十八年,齊滅宋,欲廢孟嘗君。孟嘗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為相,西合於秦趙,與燕共伐破齊。齊緡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嘗君為洩一已之憤,不思破六國之合,致使樂毅將六國之兵,下齊七十餘城。若非有田單出世,行反間計,排火牛陣,齊國幾乎宗廟無存。孟嘗君實為齊千古罪人。


戰國時諸侯爭霸,目無周王,然名義上周室仍為共主,有類於近代軍閥割據。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負,並無忠君愛國之念。魏張儀相秦,齊孫武事吳,衛吳起事魏相楚,東周蘇秦事燕並佩六國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吳,引兵伐楚,以報父兄之仇,時人未嘗稍有非議。但孟嘗君身為齊宗室嫡親,不思救國反為魏相,坐看齊幾乎滅國,實乃數典忘祖之輩。  

 

其後田單復齊,襄王立。「畏孟嘗君,與連和,復親薛公」。孟嘗君死後,諸子爭立,而齊魏共滅薛,孟嘗君遂絕嗣無後。


平原君趙勝,乃武靈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趙之諸公子中,趙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趙長平軍,進兵圍邯鄲。趙使平原君請救於楚,賴客毛遂之力而定趙楚合縱。平原君返趙,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鄲危在旦夕。平原君聽李同之勸,盡散家財以饗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卻秦兵三十裡,已而魏楚軍至,邯鄲圍解。  

 

趙勝雖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實。史書所言其「喜賓客」,其實「徒豪舉爾,不求士也」。為一美人而寒賓客之心,毛遂處其門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過爾爾。後信陵君留邯鄲,從賢者毛公、薛公遊,平原君聞之,笑信陵君妄從博徒漿者遊,致門下士「半去平原君而歸公子」。可見平原君徒好虛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雖為趙相,其實才具平庸,目光短淺。孝成王四年,秦攻韓上黨,旦夕且下。上黨守將馮亭乃使使者告趙王:「韓不能守上黨。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入之趙。」趙王大喜,召平陽君趙豹相商,趙豹以為不可,「聖人甚禍無故之利」。趙王向無自知之明,臉皮又極厚,居然說:「人懷吾德,何謂無故乎?」復召平原君問之。平原君同樣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禍之計,也未考慮後果。利令智昏之下勸趙王道:「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趙王乃使趙勝受地。秦以傾國之力攻韓而趙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趙。趙遂有長平之禍、邯鄲之圍。


平原君雖不識大體,但所謂庸人有庸福。孟嘗君滅族,春申君滅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鬱而死。獨平原君歷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無大難。死後,「子孫代,竟與趙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結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虛也。

相關焦點

  • 中國戰國時期四大公子
    戰國時期。四大公子可謂家喻戶曉。戰國末期,各諸侯國貴族們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他們竭力網羅人才,廣招賓客,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以及齊國的孟嘗君。
  • 戰國時期除了四大名將、四大公子、四大刺客,還有哪四大?
    而戰國時期群雄逐鹿,英雄豪傑輩出,留下了無數傳奇故事,自然也引起了後人們的興趣,列舉出了一系列排名,人們比較比較熟知的有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四大公子(信陵君、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大刺客(專諸、要離、聶政、荊軻)。不過了這四大名將、四大公子、四大刺客以外,其實戰國時期還有很多被並稱為「四大」的人物。
  • 戰國四大公子是哪四個?在你眼裡誰最厲害?
    該內容節選自《史記·魏公子列傳》,記敘了信陵君禮賢下士和竊符救趙的始末,表現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謙遜作風和救人之困的義勇精神。當然,語文老師在講解這篇文章中,通常還會由信陵君擴展到戰國時期的四大公子。也就是: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不過,在不少後人看來,其實戰國四大公子的稱呼,遠比戰國四大名將更加有爭議。
  • 戰國時期的合縱與連橫略記,戰國四大公子都有誰?
    戰國時代各國對外交策略都十分重視,因為處在弱肉強食,勝者為王的時代。許多謀士、說客也因此成為國君、重臣的座上客,也湧現出很多有名的謀士、濟世奇才。
  • 戰國四大公子之首,有他在秦國不敢出函谷關半步
    戰國後期,秦國漸漸成為了七雄中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威震六國。但有一個人卻把秦國軍士牢牢的堵在了函谷關內,不敢越過雷池一步,等他死後才敢出函谷關,蠶食魏國。而他便是戰國四大公子之首魏國信陵君。戰國四大公子魏國信陵君、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皆是世上少有的大才之人,而能成為四大公子之首,信陵君有何不同之處呢?
  • 大秦賦:合縱連橫,譜寫傳奇——戰國四大公子之魏信陵君
    戰國時代,列國為一城一地徵伐不休,金戈鐵馬聲此起彼伏,無數人傑前赴後繼地登上這個群芳爭豔的舞臺,展現驚天地泣鬼神的才能,留下聲振寰宇、名垂千古的事跡。但是列國王公貴族中也出現了一些千古流芳的俊傑,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戰國四大公子:魏國信陵君魏無忌、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和楚國春申君黃歇。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評價:「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 戰國四公子都有誰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戰國時期,山東六國為對抗逐漸強大的秦國和挽救本國的滅亡,各貴族禮賢下士,廣納賓客,養士之風盛行,而當時以養士之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
  • 信陵君是戰國四大公子,竊符救趙得美名,但他真是楷模嗎?
    信陵君誠信的美名由此傳開,並成為戰國四大公子之首。但他的品行真有史書評價的那麼高嗎?信陵君有志王位,並不甘心為臣子看起來信陵君的確是戰國時期的一股清流,但考究起來,他的所作所為其實遠不那麼高尚。但作為公子,他並沒有打算就此荒廢下去,而是利用自己的地位,招攬門客,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
  • 戰國四公子是哪四位,戰國四公子的由來你知道嗎?
    因其四人都是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之人(註:除春申君以外,其餘三人皆是君王后代),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亦稱戰國四君)。戰國四公子排名一、信陵君魏無忌魏無忌,號信陵君,戰國四君子之首,魏國第六個國君魏安釐王魏圉的異母弟,由他匯集手下門客思想言論編纂成《魏公子兵法》。
  • 古代帝王也「追星」,劉邦年輕時的偶像,是戰國四大公子之一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能人異士為國家開疆拓土或者教化一方,受到世人的尊敬和喜愛,尤其是在先秦時崇尚俠義之風,有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偶像,而古代帝王也有自己喜歡的人才,甚至帝王「追星」第一人的劉邦,就對素未謀面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十分崇拜。
  • 戰國四公子怎麼來的?戰國四公子是哪四個?
    戰國四公子在戰國時期是非常有名的人物,戰國時期有才之人不在少數,有些人物被給予響亮的稱號,那麼戰國四公子怎麼來的?戰國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
  • 謹守臣道,最後只能自求速死,戰國四大公子之首,結局悲涼
    春秋戰國時代,為了國君的權位,無數的明爭暗鬥,而真正不屑於卑鄙手段進行爭權奪利的能人,往往不得善終,有的甚至慘死。戰國四大公子之首的信陵君魏公子魏無忌就是不願為亂的代表之一。春秋戰國時代,各私門各家族蓄養門客,自成勢力是一種風氣,也是自保圖存的策略。戰國四大公子之所以出名,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於養的門客眾多,門客之中人才眾多。魏無忌延攬食客,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但是並非內部爭鬥權力,而是為了拯救走向衰落的魏國,增強魏國實力。然而,魏無忌畢竟是魏王親族,論親論勢力,都有為亂的資本,因此魏安釐王時刻防備,並不讓信陵君過多參與國政。
  • 戰國四公子中誰的結局最慘?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中國戰國時期四位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分別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他們都出身高貴,且身居高位,但是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地位越高往往也意味著命運會更加的撲朔迷離,那麼戰國四公子最終都是什麼下場呢?
  • 曾兩度擊敗秦國,名列戰國四大公子之首
    他叫信陵君,名列戰國四大公子之一,曾是戰國後期最為耀眼的人物,連強大的秦國都在他面前低頭。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四十五萬青壯近乎全滅。三年後,秦軍再度攻趙,此時的趙國元氣還未恢復,根本無法抵擋秦國大軍。於是乎,秦軍兵臨邯鄲城下,趙國危在旦夕。
  • 戰國四公子,誰的名氣最大?
    說起戰國四公子,首先會想到誰?戰國後期,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並稱為戰國四公子。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都有大量門客,在各自的國家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能對當時的政治產生影響。他們在自己所處的時代,名氣都不小,但是在後世民間,似乎孟嘗君更有名一些。
  • 戰國四公子為啥大多沒好下場?實際上,他們是時代的「落後勢力」
    在《史記》中,戰國四公子被分別被立傳,幾乎成了戰國的標籤之一,後世對他們的大名也是耳熟能詳。但這四位人生贏家,最終結局大都不怎麼好。原因是由他們的身份註定:讓人們敬仰、豔羨的公子們,實際上是強化王權的阻礙,即,他們是不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存在。咱們先明確下戰國時期「公子」的概念。
  • 戰國四公子,司馬遷認為只有魏無忌配得上公子二字,尊稱公子147次
    司馬遷寫《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戰國四公子時,【只稱信陵君魏無忌為公子】,其他三位都稱「××君」,這是為什麼呢?戰國四公子足以記入列傳,分別是:《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魏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司馬遷只對信陵君魏無忌稱公子,在《魏公子列傳第十七》中,共出現了147次「公子」。這足以說明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態度是不同的。這跟司馬遷自身的遭遇有關,在司馬遷看來,只有信陵君是真正的「俠義之人」,和自己是同一類人。
  • 戰國四公子中,誰的結局最好,誰的結局最差?
    他們均活躍於戰國後期,當時的歷史大背景是,西方秦國一家獨大,東方六國皆不可相抗,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六國貴族們皆效仿當初的秦孝公,禮賢下士,廣招人才,以圖強國之法。所謂的戰國四公子,他們就是以「養士」著稱,手底下門客數以千計,勢力極大。當然,這首先得益於他們貴族身份,錢多地廣,才能養得起這麼多人。
  • 大秦賦:尊賢重士、尊君安國——戰國四公子之平原君趙勝
    「千裡馬常有,伯樂不常有」,戰國四公子尊賢重士、為國舉賢之名,千古流芳,而平原君趙勝的禮賢下士更是「當世楷模」。平原君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上都是他的傳說,如「毛遂自薦」、「平原君殺妾」更是流傳至今。但平原君趙勝真的「名副其實」嗎?
  • 戰國四公子的排名:他們四個人中誰是最厲害的?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戰國時代末期的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在人才輩出的戰國這四人的出現可以說帶來了不少的亮點,戰國四公子中誰更加厲害一點呢?戰國四公子排名:一、信陵君魏無忌魏無忌,號信陵君,戰國四君子之首,魏國第六個國君魏安釐王魏圉的異母弟,由他匯集手下門客思想言論編纂成《魏公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