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是戰國四大公子,竊符救趙得美名,但他真是楷模嗎?

2020-12-14 娛娟

信陵君竊符救趙是《史記》中最值得傳頌的名篇,信陵君為誠信放棄在魏國的地位,甘願冒險的行為,成為史家稱頌的對象。信陵君誠信的美名由此傳開,並成為戰國四大公子之首。但他的品行真有史書評價的那麼高嗎?

信陵君有志王位,並不甘心為臣子

(信陵君禮賢下士)

在《史記》中,對信陵君的評價是「謙而禮交之」,這就使得他帳下聚集了各類人才,導致其他諸侯國「不敢加兵伐魏十餘年」。看起來信陵君的確是戰國時期的一股清流,但考究起來,他的所作所為其實遠不那麼高尚。

(信陵君文武雙全,能力強)

信陵君是魏國國君的兄弟,只因為不是嫡子,所以雖然有能力,但也與國君之位無緣。但作為公子,他並沒有打算就此荒廢下去,而是利用自己的地位,招攬門客,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

(信陵君答應救趙)

信陵君有志王位,並不甘心為臣子

因為與「士」打交道多了,信陵君對士人的脾氣非常了解,他知道越是脾氣大的士人,本領越高。所以,在遇到看門人侯嬴時,對方越是對自己傲慢無禮,信陵君越是對對方恭敬有加。信陵君在家裡大擺宴席,把尊貴的客人晾在一邊,自己親自趕著馬車去接侯贏,還把上位空著。而侯贏也不客氣,直接就坐在上位。《史記》這裡記載信陵君的表現是「執鞭愈恭」。這表明,信陵君其實知道侯贏在偷偷觀察自己。作為一個政客,信陵君自然知道侯贏為什麼要這麼做。所以,他演戲就演得更加逼真。等到兩人出發後,侯贏還要信陵君趕著車先去見自己的朋友朱亥,而且還故意拖延時間。再看信陵君,站在原地,「顏色愈和」,給旁邊人的印象就是謙謙君子,沒有貴族的架子。而侯贏也滿意信陵君的態度,也就跟著他來參加宴會。其實,侯贏以為信陵君是尊敬自己,卻不知道信陵君是借他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讓世人知道自己禮賢下士。

(信陵君和侯贏)

信陵君最為世人推崇的行為就是竊符救趙,但細究起來,這個行為也不那麼高尚。在為趙國套救兵的要求被魏王拒絕後,信陵君宣布自己要親赴趙國,和趙國居民一起犧牲。看起來理由很高大上,但卻磨磨蹭蹭,還以看侯贏的理由繞道,哪裡像赴死的樣子?見到侯贏後,又「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既然是做一項不怕犧牲的義舉,又何必和一位老人在那裡囉嗦。其實,信陵君是不想死,是想讓侯贏告訴他一個萬全的法子。信陵君的計策得逞了,侯贏果然告訴他竊符救趙的計策,但信陵君得知要以殺死老將晉鄙為代價時,又覺得下不了手。於是,又請求侯贏再想個好辦法。不想,侯贏以為他貪生怕死,就提出自己會面向北方而自殺來報答他時,以仁義自居的信陵君竟然沒有阻攔。這就暴露出信陵君的心理陰暗的一面。因為他知道魏王日後肯定要追究這件事,到那時只要自己把一切責任往侯贏身上推,就可以脫難了,反正死無對證,魏王是自己的兄弟,也不會把自己怎麼樣。

(信陵君出兵)

信陵君並不是道德楷模

由此可以看出,信陵君其實不是一個真丈夫,而是一個真小人了。

(信陵君功德圓滿)

信陵君的名號也很有意思,信是誠信,而陵是陵墓的意思,信陵君的名號其實就是誠信的墳墓的意思。因此,這個封號其實就是信陵君一生的真實的寫照。《史記》對信陵君經歷的幾件事情的描述,其實已經很好地概括了他的為人,只是我們被表象所迷惑,理解錯了。

文獻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大秦賦:合縱連橫,譜寫傳奇——戰國四大公子之魏信陵君
    但是列國王公貴族中也出現了一些千古流芳的俊傑,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戰國四大公子:魏國信陵君魏無忌、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和楚國春申君黃歇。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評價:「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 戰國四大公子之首,有他在秦國不敢出函谷關半步
    戰國後期,秦國漸漸成為了七雄中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威震六國。但有一個人卻把秦國軍士牢牢的堵在了函谷關內,不敢越過雷池一步,等他死後才敢出函谷關,蠶食魏國。而他便是戰國四大公子之首魏國信陵君。戰國四大公子魏國信陵君、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皆是世上少有的大才之人,而能成為四大公子之首,信陵君有何不同之處呢?
  • 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
    -前243年),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前276年,被封於信陵,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魏無忌處於魏國走向衰落之時,他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魏無忌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屢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著有《魏公子兵法》。
  • 中國戰國時期四大公子
    戰國時期。四大公子可謂家喻戶曉。戰國末期,各諸侯國貴族們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他們竭力網羅人才,廣招賓客,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以及齊國的孟嘗君。
  • 戰國四大公子是哪四個?在你眼裡誰最厲害?
    在筆者上高中的時候,記得語文老師講過《《信陵君竊符救趙》這樣一篇文章。
  • 戰國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讚揚?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幾乎所有的政權更迭、軍事衝突、外交鬥爭和社會改革,都有智囊人物活躍其間,日益顯示出他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這些智囊人物,主要集中於當時興盛起來的士階層。因此戰國時代,社會上興起了前所未有的養士之風。當時以養士聞名於世的,有所謂的「四公子」,即齊公子孟嘗君;趙公子平原君;楚公子春申君;魏公子信陵君。他們各自養士三千,傳為千古佳話。
  • 信陵君為何能位居「戰國四公子」之首?因為他兩次擊敗秦國!
    當然,雖然同為戰國四公子,但是,在很多人看來,信陵君魏無忌,可以稱之為「戰國四公子」之首,如同在戰國四大名將中,一般以白起為首一樣。 對此,在筆者看來,也是非常同意這一觀點,因為在戰國末期,信陵君魏無忌可以說是兩次擊敗秦國了。與此相對應的是,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只有一次擊敗秦國的戰績。
  • 【名人百科】禮賢下士智勇兼備——戰國四公子之魏國信陵君魏無忌
    從此以後,侯先生便成為了信陵君的座上客,公子有什麼要事,總要向侯先生諮詢一下。信陵君竊符救趙魏安鰲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既已在長平大敗趙軍,又進兵包圍了趙都邯鄲。魏公子信陵君的姐姐是趙惠王之弟趙相國平原君的夫人,她幾次寫信給魏王和信陵君,向魏國求援。
  •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竊符救趙、復存魏,為何傷於酒色而亡?
    戰國中後期,隨著秦國的強大,關東六國貴族為了挽救自己國家,開始網羅天下人才,擴大自己的實力,這其中最傑出的人物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以及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被合稱為「戰國四公子」。
  • 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公子中,哪位最名不副實?哪位最出類拔萃?
    如果非要在戰國四公子中找一個最差勁的,那非孟嘗君田文莫屬。最優秀的,筆者認為是信陵君魏無忌。孟嘗君是唯一一個將自己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的「公子」在公元前321年,孟嘗君田文就已名動天下,因此,他在戰國四公子中,是名副其實的前輩。但出道最早,並不代表最優秀。
  • 戰國四公子?信陵君:不要拿我和那三個傢伙相提並論
    導語:戰國四公子?信陵君:不要拿我和那三個傢伙相提並論。談到戰國歷史,大家想到的就是連綿不休的徵戰了。而在這亂世之中,除了白起李牧等將軍之外,戰國四公子也是赫赫有名。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孟嘗君四人並稱戰國四公子,在動蕩不安的戰國亂世,皆有各自龐大的勢力和影響。舉手投足間,甚至能改變歷史的動向。戰國四公子之名因此也得以流傳千古。但歷史上的他們,才能真的是在伯仲之間嗎?
  • 歷史上的信陵君有多牛?曾兩度擊敗秦國,名列戰國四大公子之首
    他叫信陵君,名列戰國四大公子之一,曾是戰國後期最為耀眼的人物,連強大的秦國都在他面前低頭。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四十五萬青壯近乎全滅。三年後,秦軍再度攻趙,此時的趙國元氣還未恢復,根本無法抵擋秦國大軍。於是乎,秦軍兵臨邯鄲城下,趙國危在旦夕。
  • 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信陵君有大功於國家,為何信陵君的結局不好?
    關於信陵君魏無忌此人,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麼介紹的:「信陵君,魏公子無忌者,魏武王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國大梁人,是魏國的公子,是戰國四公子之首。戰國四公子者為趙之平原君、魏之信陵君、齊之孟嘗君、楚之春申君,雖然戰國四公子皆以養士三千而聞名,但信陵君魏無忌讓人欽佩。信陵君滿腹經綸,禮賢下士,重情重義,言必信,行必果,加上其背景顯赫,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就是一個有才華的富二代。按理來說信陵君這樣的人應該有個好的結局,但這位戰國公子結局卻很悽涼!最終沉迷酒色,鬱鬱而終。
  • 魏無忌:天下公子,千秋可諒
    曾竊符救趙力退強秦,也曾合縱五國逼秦入關,名聲震於天下,晚年受猜忌後沉迷酒色,鬱鬱而終。後人有人認為信陵君遠勝其他三公子,也有人認為他沉迷酒色是胸無大志,從現代人的角度,如何評價信陵君呢? 一、能得士戰國四公子喜養賓客屬於人盡皆知,然而這絕非四公子的專利,大抵當時名流都有這種趨向,畢竟戰國亂世國籍觀念薄弱,人才流動性太強。
  • 戰國四公子都有誰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戰國時期,山東六國為對抗逐漸強大的秦國和挽救本國的滅亡,各貴族禮賢下士,廣納賓客,養士之風盛行,而當時以養士之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
  • 戰國四公子是哪四位,戰國四公子的由來你知道嗎?
    戰國時代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包括學士、方士、策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
  • 戰國四公子怎麼來的?戰國四公子是哪四個?
    戰國四公子在戰國時期是非常有名的人物,戰國時期有才之人不在少數,有些人物被給予響亮的稱號,那麼戰國四公子怎麼來的?戰國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
  • 謹守臣道,最後只能自求速死,戰國四大公子之首,結局悲涼
    春秋戰國時代,為了國君的權位,無數的明爭暗鬥,而真正不屑於卑鄙手段進行爭權奪利的能人,往往不得善終,有的甚至慘死。戰國四大公子之首的信陵君魏公子魏無忌就是不願為亂的代表之一。魏無忌卒於公元前243年,是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現河南省寧陵縣境內, 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
  • 戰國時期的合縱與連橫略記,戰國四大公子都有誰?
    這個時代流行了養門客的做法,很多貴族公子為招攬人士,大量收留各種人才。於是出現了四個有名的貴族公子,他們分別是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每個公子都養了數千門客。
  • 戰國四大公子的真實人生
    戰國四大公子: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士因此多歸公子。而列國也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地十餘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安嫠王即位十數年,齊楚相約攻魏。老臣唐睢西說秦昭王,秦發兵救魏。安嫠王昏庸無能,目光短淺,居然「以秦救之故,欲親秦而伐韓」。信陵君乃縱論天下形勢,諫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國,「非盡亡天下之國而臣海內,必不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