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竊符救趙是《史記》中最值得傳頌的名篇,信陵君為誠信放棄在魏國的地位,甘願冒險的行為,成為史家稱頌的對象。信陵君誠信的美名由此傳開,並成為戰國四大公子之首。但他的品行真有史書評價的那麼高嗎?
信陵君有志王位,並不甘心為臣子
在《史記》中,對信陵君的評價是「謙而禮交之」,這就使得他帳下聚集了各類人才,導致其他諸侯國「不敢加兵伐魏十餘年」。看起來信陵君的確是戰國時期的一股清流,但考究起來,他的所作所為其實遠不那麼高尚。
信陵君是魏國國君的兄弟,只因為不是嫡子,所以雖然有能力,但也與國君之位無緣。但作為公子,他並沒有打算就此荒廢下去,而是利用自己的地位,招攬門客,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
信陵君有志王位,並不甘心為臣子
因為與「士」打交道多了,信陵君對士人的脾氣非常了解,他知道越是脾氣大的士人,本領越高。所以,在遇到看門人侯嬴時,對方越是對自己傲慢無禮,信陵君越是對對方恭敬有加。信陵君在家裡大擺宴席,把尊貴的客人晾在一邊,自己親自趕著馬車去接侯贏,還把上位空著。而侯贏也不客氣,直接就坐在上位。《史記》這裡記載信陵君的表現是「執鞭愈恭」。這表明,信陵君其實知道侯贏在偷偷觀察自己。作為一個政客,信陵君自然知道侯贏為什麼要這麼做。所以,他演戲就演得更加逼真。等到兩人出發後,侯贏還要信陵君趕著車先去見自己的朋友朱亥,而且還故意拖延時間。再看信陵君,站在原地,「顏色愈和」,給旁邊人的印象就是謙謙君子,沒有貴族的架子。而侯贏也滿意信陵君的態度,也就跟著他來參加宴會。其實,侯贏以為信陵君是尊敬自己,卻不知道信陵君是借他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讓世人知道自己禮賢下士。
信陵君最為世人推崇的行為就是竊符救趙,但細究起來,這個行為也不那麼高尚。在為趙國套救兵的要求被魏王拒絕後,信陵君宣布自己要親赴趙國,和趙國居民一起犧牲。看起來理由很高大上,但卻磨磨蹭蹭,還以看侯贏的理由繞道,哪裡像赴死的樣子?見到侯贏後,又「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既然是做一項不怕犧牲的義舉,又何必和一位老人在那裡囉嗦。其實,信陵君是不想死,是想讓侯贏告訴他一個萬全的法子。信陵君的計策得逞了,侯贏果然告訴他竊符救趙的計策,但信陵君得知要以殺死老將晉鄙為代價時,又覺得下不了手。於是,又請求侯贏再想個好辦法。不想,侯贏以為他貪生怕死,就提出自己會面向北方而自殺來報答他時,以仁義自居的信陵君竟然沒有阻攔。這就暴露出信陵君的心理陰暗的一面。因為他知道魏王日後肯定要追究這件事,到那時只要自己把一切責任往侯贏身上推,就可以脫難了,反正死無對證,魏王是自己的兄弟,也不會把自己怎麼樣。
信陵君並不是道德楷模
由此可以看出,信陵君其實不是一個真丈夫,而是一個真小人了。
信陵君的名號也很有意思,信是誠信,而陵是陵墓的意思,信陵君的名號其實就是誠信的墳墓的意思。因此,這個封號其實就是信陵君一生的真實的寫照。《史記》對信陵君經歷的幾件事情的描述,其實已經很好地概括了他的為人,只是我們被表象所迷惑,理解錯了。
文獻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