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先進生產性服務業成都未來怎麼幹
生產性服務業是世界城市搶佔產業競爭制高點、提升城市能級位勢、構建國際供應鏈體系的關鍵產業。在11月20日舉行的成都市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會上,《成都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總體規劃》(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首次亮相。
結合成都城市長遠發展目標,《規劃》提出近中遠三個階段目標。其中,到2025年打造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研發中心、具有中國西部資源配置能力的金融中心、具有全國輻射能力的信息中心、具有亞歐影響力的流通中心,建設成為全國總部經濟匯聚新高地。
在重點任務方面,《規劃》提出圍繞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目標,著力補短板、強優勢、提能級,提出了構建生產性服務業經濟體系、空間體系和供應鏈網絡體系三個體系。
提出三個階段目標
策劃八大行動計劃
在發展目標方面,《規劃》提出:到2025年,打造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研發中心、具有中國西部資源配置能力的金融中心、具有全國輻射能力的信息中心、具有亞歐影響力的流通中心,建設成為全國總部經濟匯聚新高地。
到2035年,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具有「一帶一路」資源配置能力的金融中心、具有亞歐輻射能力的樞紐型信息中心、具有亞歐輻射能力的樞紐型流通中心,建設成為泛歐泛亞服務網絡體系中的重要中樞。
到2050年,打造成競爭力卓越的創新引領型的全球科技中心、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輻射能力的信息中心、具有國際話語權的中國西部流通中心,建設成為世界城市服務網絡體系中的新興城市。
此外,為確保《規劃》的重點任務加快實施,成都還策劃了天府總部經濟聚核成勢、高能級平臺經濟創新建設等八大行動計劃,並配套了更具針對性的產業引導政策體系。同時,為確保「按圖施工」「有序推進」和規劃目標進度可評估易管理,《規劃》分別從組織實施、規劃銜接、營商環境、要素保障、統計體系五個方面制定了具體的保障措施。
構建「1+4+4+1」連結全球的
高能級生產性服務經濟體系
《規劃》提出,聚焦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構建「1+4+4+1」連結全球的高能級生產性服務經濟體系。其中第一個「1」是指總部經濟模式。成都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認為總部經濟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一種管理運籌模式、一種高級經濟形態,下一步重點在於增強總部經濟集聚能力、運籌能力和輻射能力。」
根據《規劃》,成都將引進培育,提升總部經濟集聚能力;搭建平臺,提升總部經濟運籌能力;暢通連結,提升總部經濟輻射能力。到2025年,總部經濟發展能級和集聚輻射能力明顯提升,建成總量最大、能級最高、環境最優的全國總部經濟匯聚新高地,總部企業數量超過400家,總部經濟營業收入超過萬億元。
第一個「4」是聚力發展科技服務、金融服務、流通服務、信息服務四大核心引領產業集群,為全面厚植城市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新優勢提供重要支撐。該負責人表示:「作為成都生產性服務業的『領頭羊』,我們將其打造成為核心引領型產業集群,接下來將進一步增強核心引領型產業集群的全球顯示度和國際競爭力。」
第二個「4」是指以滿足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導向,加快發展商務服務、服務貿易、人力資源、節能環保四大基礎支撐型產業集群,優化生產性服務供給結構,壯大市場規模,全面提升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服務能力。
最後一個「1」則是指培育發展新經濟新業態。該負責人表示:「順應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加快推動新興技術向生產服務環節深度滲透,我們提出了總集成總承包服務、柔性化定製服務、共享型生產服務等重點新經濟新業態。」
空間布局
一軸帶動兩港協同三級支撐
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呈現高能級高密度的空間集聚性趨勢。生產性服務業屬於知識信息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其與實物產品或服務產品生產地具有空間可分性,藉助高能級開放平臺和通道,不斷加速人才、商務、信息、技術、資金等要素的流動與集聚,在區域內呈現出高能級的空間集聚特徵。
在空間布局方面,《規劃》提出,成都將塑造「一軸帶動兩港協同三級支撐」的空間布局。其中,「一軸」即是以天府大道為軸,以五城區、高新區、天府新區為重點支撐的條帶狀區域的生產性服務發展主軸。「兩港」即是國際航空港和國際鐵路港,「三級」即是城市核心級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片區專業級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和園區配套級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
「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召開以來,以產業功能區為牽引,優化空間結構重塑產業經濟地理的態勢全面形成,66個產業功能區成為成都市產業發展布局的主要載體。」成都市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成都將以66個產業功能區和科創空間為依託,堅持「集聚成點、串點成軸、點軸互動」的空間發展理念,運用「平臺城市」思維,優化市域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布局,塑造「一軸帶動兩港協同三級支撐」空間布局。打造9個城市核心級綜合型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16個片區服務級專業型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和若干個園區配套級特色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
打響「成都服務」品牌
構建引領區域的供應鏈網絡
《規劃》指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呈現全面開放,提升要素連結能力趨勢。在全球產業深度專業分工合作的背景下,生產性服務業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戰略高點。同時,依託便捷的對外聯繫通道和高能級開放平臺,生產性服務業充分發揮資源優化配置功能,不斷擴大服務半徑,形成連結全球的供應鏈服務網絡,提升區域輻射帶動能力。
在增強樞紐循環方面,《規劃》提出,要構建引領區域、輻射國內、服務國際的供應鏈網絡。「成都國際樞紐地位突出,雙流國際機場成為全國第四個『5000萬級』機場,4F級天府國際機場即將投產運營,國際班列開行數量連續3年領跑全國,我們認為要充分發揮成都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地位作用。」成都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全面打響「成都服務」品牌,拓展生產性服務業服務半徑,以成都為中心,以四川省、成渝地區為輻射範圍,構建引領區域的供應鏈服務網絡。
此外,《規劃》還提出,要深度挖掘「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國內沿線城市生產性服務需求,構建輻射國內的供應鏈服務網絡。發揮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作用,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服務國際尤其是連結泛歐泛亞的供應鏈服務網絡。
聲音——
成都積微物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謝海:
給成都生產性服務業發展5個建議
20日,在成都市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會上,成都積微物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謝海作為唯一的企業家代表在會上作了交流發言。謝海圍繞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供應鏈樞紐城市建設,順應新的發展趨勢,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在會上提出了五方面建議:
一是做強供應鏈樞紐城市的平臺體系支撐。
二是支持提升國際供應鏈物流服務能力。
三是搶佔現代物流數字經濟入口,加速物流樞紐建設。
四是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和應用。
五是促進供應鏈服務平臺與金融的跨界合作。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工業雲製造(四川)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剛:
服務基於平臺帶動行業生態變化
「過去每個企業都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企業什麼都在做,短板決定一個企業的上限。雲製造是一種社會化的協同,企業只做最擅長的部分,不擅長的部分讓別人提供服務,實現平臺社會化。這就叫企業有組織,資源無邊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工業雲製造(四川)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剛分析道,所以平臺的建設就顯得愈發重要。
劉剛表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的信息越來越透明了,過去產業鏈的概念變成網絡概念,從而延伸出一個平臺範式。「現在各種服務都是基於平臺。上下遊的概念被網絡概念所取代,不再是一個環節一個環節,而是所有的都向平臺靠攏,然後通過平臺為大家服務。這種平臺範式下會帶動各行各業的業態、生態發生變化。」
中國(深證)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金融所所長劉國宏:
建議成都建中國西部風投創投中心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撐。在中國(深證)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金融所所長劉國宏對成都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建設中國西部風投創投中心。發揮成都科研資源豐富、創新創業活躍、雙創金融西部居首等優勢,借鑑美國矽谷創新發展經驗。」劉國宏建議道,把發展創業投資與創新創業同時作為城市的主導戰略,發揮資本力量,以更加市場化的發現和培育機制,使成都在未來科技競爭中搶佔先機、異軍突起。二是優化科技金融政策的著力點。把創投引導、投貸聯動、股債結合等作為科技金融政策扶持重點,利用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重大契機,爭取創投稅收、註冊、長期資金導入等先行先試政策,率先活躍創業投資,帶動科技銀行、科技投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科技金融服務發展。
成都市樓宇經濟促進會秘書長張萍:
形成屬於成都的一個「世界辦公室」
「今天講的是生產性服務業,這是一個城市的根基發展,一定要強化。而我們未來目標更加明確了。我們要朝著世界級目標城市去發展。」結合樓宇經濟,成都市樓宇經濟促進會秘書長張萍談到未來工作的方向:第一個是從行業角度如何參與世界標準的定製。「目前,樓宇經濟國家標準已經定製,我們希望可以推動成都結合自身經驗、優勢去參與定義一個世界級的樓宇經濟標準。因為這個標準的定製,我覺得有利於完成今天會上提到的『世界辦公室』打造。」在張萍看來,如果用世界標準的樓宇經濟制度打造世界辦公室,會更有利於吸引更多的世界總部和世界中心到成都來,形成屬於成都的一個「世界辦公室」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