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了簡歷,通過了面試,25歲的程式設計師戴翔(化名)被新應聘的公司通知入職,然而因為原公司給他出具的一份離職證明上,記載了一句「該員工在項目未完成情況下因個人原因離職」,讓他最終被新公司拒絕(10月31日《成都商報》)。
    程式設計師離職了,卻沒有與原單位好說好散,後者在離職證明上似乎不經意地添了一筆,傳遞了對前者再求職不利的信息,給其再求職留下了隱患。
    對於離職證明,法律規定了「範本」,明確了載明事項。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24條規定,用人單位出具的解除、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應當寫明勞動合同期限、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日期、工作崗位、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原勞動部制發的《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第15條則規定,如果勞動者要求,用人單位可在證明中客觀地說明解除勞動合同的原因。從現實看,有這方面要求的勞動者,多是想讓用人單位在離職證明上說明對自己有利的解除勞動合同原因,沒有誰願意用人單位在離職證明上寫上對自己不利的內容。從這個角度講,用人單位開具的「汙點離職證明」,客觀上使勞動者減少甚至喪失了再就業機會。
    用人單位開具「汙點離職證明」,或有賭氣的成分。程式設計師在未完成項目的情況下離職,可能會影響項目的進一步研發,讓單位會有一定損失,但既然勞動合同或相關規章制度中沒有限制、禁止勞動者在項目進行過程中離職,後者即有離職的自由,且用人單位也同意勞動者離職,並履行了正常的交接手續,此時再在離職證明中「做手腳」,顯得有些小家子氣了。
    這件事也給了用人單位一個提示——重要的崗位或者工作,應安排AB角或更多人同步負責,或者對重要工作進行同步備份,以保障工作在人員流動時的延續和銜接,避免因為一些負責重要崗位、重要工作的人的離職而影響工作的正常開展。同時,用人單位還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規章制度中列出特別條款,在法律允許的範疇內對負責重要崗位、重要工作的員工在某工作期間內的離職進行限制約束,防止這些員工的「破壞性離職」,增強重要崗位和工作的穩定性,減少因離職產生的糾紛,更好地維護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雙方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