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青少年群體法治素養的整體圖景

2020-12-27 人民網

原標題:當前中國青少年群體法治素養的整體圖景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全面依法治國,一方面要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另一方面還必須提升全民法治素養,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使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群體的法治素養,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設進程的重要標誌。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法治素養評價體系》課題組在全國範圍內抽取了2987名中學生和大學生,圍繞其學習法律知識,理解法律本質,運用法治思維,依法維護權利和履行義務的素質、修養和能力等開展了問卷調查。從調查結果看,我國青少年群體法治素養可以概括為:動態生成、積極認同、初步養成和發展差異化。

動態生成:法治認知水平總體較高,並隨年齡增長呈現提升態勢

法治認知即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是培育法治精神、提升法治素養的重要基礎。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群體對法律常識、基本法律知識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認知程度隨年齡增長呈現逐步提升態勢。例如,85.23%的中學生和94.84%的大學生準確認識「法治」和「法制」的本質區別;86.91%的中學生和90.13%的大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由和法律的關係;88.53%的中學生和89.4%的大學生能夠理解法律的本質;89.6%的中學生和92.5%的大學生能夠認識憲法的地位;等等。

由此可見,大學生的法治認知水平整體上高於中學生,這展現出我國青少年群體法治認知水平的動態生成性。究其原因,一是青少年自身的心智發展與政治意識階段性發展有重要關係,不同的心智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認知行為能力。二是法治素養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受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媒等外部環境和個體自身多種因素影響。青少年法治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是社會教化和個體積極主動學習相結合的辯證統一的過程,是在學習中升華、在內省中完善、在自律中養成、在實踐中錘鍊的結果。三是社會轉型和時代發展深刻影響青少年群體法治素養的培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任務使法治內涵更加豐富、法治理念更加先進、法治目標更加具體,這對青少年群體的法治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體現為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對法律的自覺遵守和遵從,還表現為對法律至上理念和價值的自覺認同和踐行,表現為真正將法治內化為自身的生活方式。

積極認同:肯定國家法治建設成效,並與時代發展保持良性互動

法治認同是指人們對法治理念、法律規範及法治實踐所形成的普遍認可、接受和信任的態度,以及將其內化為自覺服從或參與行動的過程或狀態。法治認同是法治建設行穩致遠的內在驅動力,態度與行動之間的辯證轉換,有助於使廣大民眾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調查顯示,青少年群體整體高度評價我國法治建設成就,對接受法治教育表現出濃厚興趣。例如,72.49%的青少年認為學習法律的意義在於塑造現代公民品格、促進自身全面發展;80%左右的青少年相信法律能夠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針對「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的提問,青少年普遍選擇了「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由此可見,我國青少年群體認可、信任和尊重法治,具有端正的學習態度,對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充滿信心。這與我國法治建設進程呈現出鮮明的耦合關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法治中國建設成效顯著,青少年群體對此深有體會並充滿自豪感。目前,我國青少年群體的法治素養與時代發展保持良性互動,這有助於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

初步養成:初步形成法治觀念和法治行為,法治宣傳教育效果凸顯

法治觀念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思想基礎,不僅指人們對法律知識的一般掌握,還表現為對法律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問題的態度、意識和思維等。法治行為作為對法治觀念的落實和發展,是法治素養培育的落腳點。青少年群體的法治素養不僅體現在對法律知識的了解上,更體現在將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融入頭腦中,並最終轉化為日常自覺行為。調查顯示,86.25%的青少年從學校課堂獲得法治知識,59.31%的青少年通過網際網路法治宣傳學習法律;70.37%的青少年贊同採取班級同學民主協商的方式管理班級,97.51%的中學生和98.23%的大學生具有遵守公共秩序和紀律的觀念,86.86%的中學生和89.22%的大學生選擇通過法律途徑維護消費權利。

由此可見,我國青少年群體的法治觀念和法治行為已初步養成,形成了對法治的正確認識,具有良好的守法觀念和民主意識,能夠依法規範自身行為、遵守公共秩序,並運用法律方法維護自身權益,通過法律途徑參與社會生活。這表明,我國青少年群體法治素養與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很高的契合度,體現了我國法治宣傳教育的良好成效。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法治宣傳教育,大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建立了一批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團體協助、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氛圍,有效培育和提高了青少年的法治素養。面向未來,應注重運用大數據對青少年法治行為進行監測和評價,關注青少年消極行為發生的頻率和類型,及時預防青少年犯罪行為,進一步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發展差異化:在城鄉地域、權利義務觀念、維護自身權益和制止他人違法行為等方面有所差異

調查數據相關性分析顯示,不同地域的青少年群體對公權力界限的理解、遇到老師不當體罰或家庭暴力時的維權表現、對班級管理方式的選擇有所差別,這種地域差別突出體現在城鄉差別上。與農村青少年相比,城市青少年對公權力界限的理解更為準確,具有更強的維權意識和民主意識;面對老師不當體罰,城市青少年更傾向於向學校上級管理部門反映情況,農村青少年更傾向於向父母反映;城市青少年更贊同用班級同學協商民主的方式管理,農村青少年則更認可老師的權威;等等。

青少年群體權利和義務觀念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為:青少年群體對基本權利的了解和認識水平較高,例如,71.84%的中學生和80%以上的大學生認識到法律權利包括人身權利、政治權利、財產權利和社會經濟權利等,65.96%的中學生和76.22%的大學生認識到宗教信仰和文化權利屬於公民基本法律權利。但青少年對法律基本義務的了解和認識存在不足之處,例如,僅有50.1%的中學生和43.23%的大學生能夠正確認識遵守公共秩序、勞動紀律、愛護公共財產屬於公民基本義務。

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群體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已經形成,但在面對他人違法行為時很大一部分青少年不確定應如何採取相應法律措施。例如,67.48%的中學生和67.05%的大學生在遇到矛盾糾紛時選擇運用法律和規章制度解決問題;面對家庭暴力,72.6%的青少年選擇使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遭遇校園欺凌,47.64%的中學生選擇尋求法律保護手段。但針對「當你發現同學或朋友運用不正當手段獲取利益時,你是否會制止」的提問,僅30.2%的青少年選擇會制止,不確定如何行動的青少年佔48%。

由此可見,我國青少年群體法治素養的發展存在差異化,主要體現為民主意識和維權意識具有地域差異;權利和義務觀念發展不平衡;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和制止他人違法行為呈現差異性。為此,國家應積極關注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農村邊遠貧困地區的法治教育,加大教育扶貧力度,為青少年法治教育暫時落後的地區輸送課程資源、教材資源和教師資源。大力依託網際網路,充分發揮數位化信息技術的特點和優勢,推廣惠及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學生的免費優質法治教育資源。學校法治教育中應充分重視法律義務和法律責任教育,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權利和義務之間的對等關係,正確認識自身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促進青少年完整法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作者:馬抗美 袁芳,分別系中國政法大學原副校長、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才研究會人才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相關焦點

  • 唐山市教育局多措並舉加強青少年安全法治教育
    從9月4日召開的全市青少年安全法治教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獲悉,為加強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識,市教育局多措並舉,全面提高教育系統青少年安全法治教育工作水平。以立德為根本,提高青少年學生道德素養。
  • 提升青少年法治素養離不開家庭教育
    家長自身要提高文明素養,增強法治觀念,「勿以惡小而為之」,堅決摒棄粗俗、野蠻、違規等惡小之事,做人處事懂規矩,守紀律,不打法律的擦邊球,遠離違法違紀之大惡。國家憲法日剛過去不久。然而,家庭層面的法治建設還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有的家長法律素養不高,法治意識不強,對法律的嚴肅性認識不夠,闖紅燈,開車不遵守交通規則,亂扔垃圾,滿嘴髒話等現象經常可見;在網絡上,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使用各種汙穢言語發洩情緒等,也屢見不鮮。還有一些夫妻發生矛盾或鄰裡產生糾紛時,不知道依靠法律解決問題,結果造成更大矛盾。
  • 媒介素養成為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課」
    5月13日,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聯合發布《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93.1%。但是,目前的媒介素養教育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教學體系,網絡操作技能、網絡防沉迷知識、自護意識和能力需要得到加強,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 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關於印發《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的通知
    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是在青少年群體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客觀要求。
  • 「七五」普法巡禮|高郵:開闢校園普法新途徑 培養青少年法治素養
    近年來,高郵著力推動青少年普法工作,通過開設特色法治教育課程、實施法治副校長「標配工程」等舉措,培養和提高青少年法治素養。作為學校的一項特色法治教育課程,課上通過「案例+理論+解惑+拓展」的方式呈現學習內容,讓學生們受益匪淺。學生房若琳認為,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要從青少年做起,學法、懂法、尊法,對青少年的成長和身心健康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 中小學法治教師應具備哪些專業素養
    專業師資不足、教師教學能力偏低是中小學法治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應儘快明確中小學法治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並在此基礎上,著力提升這一群體的專業化水平。青少年法治教育是集法律知識教授、法律技能培養、法治理念涵育於一體的,系統、複雜、漫長的教化過程,既不應急功近利,也不能草率為之。中小學法治教育教師在開展具體教學活動前,需先認真研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標要求,努力搭建與之相對應的知識體系,其後再結合不同學段的教材內容,選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做到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都瞭然於胸。具體而言,教師應做到:明政策。
  • 這有一份中國青少年網絡素養調研報告,請查收
    五、不同類型青少年網絡素養的比較分析為了方便不同特徵的青少年群體之間做比較,本研究將網絡素養的四個二級指標:網絡技能素養、網絡安全素養、網絡規範素養和網絡學習素養做了標準化處理,將每個指標標準化為均值為0,標準差為1的數值。
  • 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路徑初探
    在新媒介高速發展的今天,是否具有較高的媒介素養是衡量一個國家民眾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希望通過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能夠從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開始,實現整體國民媒介素養的逐步提升。
  • 面對網絡風險 青少年媒介素養如何提升?
    學習、娛樂、社交,當下青少年的生活場景,幾乎都要與新媒體發生聯繫。隨著新媒體在青少年生活中的滲透力越來越強,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青少年的網絡身份早已發生變化。當前正處於學校「復學」階段,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養及「信息生存」能力變得更加緊迫。
  • 面對網絡風險,青少年媒介素養如何提升
    學習、娛樂、社交,當下青少年的生活場景,幾乎都要與新媒體發生聯繫。隨著新媒體在青少年生活中的滲透力越來越強,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青少年的網絡身份早已發生變化。當前正處於學校「復學」階段,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養及「信息生存」能力變得更加緊迫。
  • 《中國青少年網絡素養調查報告(2020)》重磅發布
    來源:新浪財經報告從青少年個人能力、家庭網絡素養教育、構建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的生態系統、青少年網絡素養培養的社會環境四個方面,對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提出建議。論壇上,來自國內各高校與教育單位的專家學者分別針對此次報告及青少年網絡素養研究的最新成果發表互動演講。
  •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二中、史家小學三校合作探索新時代青少年法治...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蔣安傑為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政法大學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推進新時代青少法治教育,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時值第七個「12·4」國家憲法日來臨之際,12月3日,中國政法大學與北京二中、東城區史家小學舉行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和思政課一體化共建基地籤約儀式,積極探索新時代青少年法治教育和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新路徑和新方式
  • 預防青少年犯罪,營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環境很重要!
    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狀不容樂觀,可以用「數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個詞來概括。從數量上看,全國約2.5 億學生,其中違法犯罪青少年約佔青少年總數的萬分之六。大城市更高,達到萬分之二十點六。其中青少年犯罪佔刑事犯罪的比例達70%左右;從危害性看,由於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單純,易於衝動,不計後果,其犯罪危害極大。
  • 觀點|朱軍文:科學素養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核心素養之一
    日前,由中國科協主辦的「2020年科促會論壇——面向2035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在北京舉行。華東師範大學朱軍文教授表示,我國的科學教育要逐步呈現出注重從科技精英到普通大眾的轉向,加強大眾對科學的親近程度,使大眾願意了解科學技術,討論科學技術,信任科學技術,參與和從事科學技術的相關工作,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通過形成科學文化以孕育科學的頂尖人才。 朱軍文表示,青少年是世界創新的未來所在,也是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未來競爭力的潛力所在。
  •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二中史家小學三校合作 探索新時代青少年法治教育...
    尹建峰 攝本報訊 記者蔣安傑 為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政法大學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推進新時代青少年法治教育,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2月3日,中國政法大學與北京二中、東城區史家小學舉行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和思政課一體化共建基地籤約儀式,積極探索新時代青少年法治教育和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新路徑和新方式。
  • 黑龍江大學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實踐基地迎來首批參觀者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曹曦 通訊員 董捷 張笑雷)12月3日下午,黑龍江大學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實踐基地迎來首批參觀者,省教育廳機關幹部、哈爾濱市和興路小學師生以及黑龍江大學師生代表百餘人依次參觀了序廳
  • 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與倫理道德提升-光明日報-光明網
    對於青少年而言,培育他們的媒介素養,提升其倫理道德,理應成為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議題與追求。協商主要是指在媒介素養教育及其倫理自覺的過程中引導並促進教師與教師、教師與青少年學生、青少年學生之間進行積極的交流與互動,共同討論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道德規範問題,以確定共同的價值目標與倫理自覺行為規範。尊重與協商是形成青少年媒介倫理意識與道德責任感的首要條件,是媒介素養教育內在倫理價值的現實表徵。
  • 道德與法治 聯繫實際 聚焦核心素養
    今年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滲透核心素養,考查關鍵能力,注重初高中銜接。試題選取真素材,設計真問題,解決真困惑,獲得真成長,要求理論聯繫實際,強調對理解、應用、分析、綜合、探究等能力的考查,滲透學科核心素養。
  • 青少年法治教育寓教於樂要重視起來
    寓教於樂是我們教育的優良傳統,但是曾幾何時,隨著考試指揮棒的作用越來越大,一些學校和家長似乎等不及寓教於樂,更喜歡直接灌輸,青少年法治教育更是如此。可是此後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再沒出現過這樣的火爆的現象。但是在今天,青少年玩的條件越來越好,從電視節目到假日旅遊,從手機遊戲到小劇場,青少年的選擇越來越多元,而很多明智的家長也希望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提升各方面的素質,也願意為此買單。這就為體驗式法治教育提供了市場。
  • 開州多舉措提升中小學生法治素養
    4月28日記者獲悉,開州採取多種措施,提升中小學生法治素養。為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提高學生的法制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營造校園文明、平安、和諧的育人環境。完善青少年法治教育聯動機制,與開州區司法局聯合設立在校青少年法治教育辦公室,具體梳理和分解青少年法治教育職責和任務;定期組織開州區公安局、開州區婦聯、團開州區委等單位召開部門協調會議,圍繞法治教育讀本推薦、普法活動開展、責任單位考核等工作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