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快樂,竟是因為他的教育質量差?!杭州一群初中生有重大發現

2020-12-19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通訊員 戴欣怡 記者 沈蒙和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裡這些耳熟能詳的言論,有不少是關於「樂」。那麼,提了諸多與「樂」有關言論的孔子,他又是否快樂呢?

「孔子是否快樂?」這個新奇的問題,是昨天下午杭州高新實驗學校初一班級辯論賽主題。初一年級小辯手們的發言讓人耳目一新,反方甚至專門計算了孔子三千門生的優秀率,認為他的教學質量差,所以沒啥可樂的。

反方觀點:

孔子不快樂,因為教育質量差

「《論語》中許多語錄都是在宣揚怎樣才能快樂,這並不代表孔子就是快樂的。孔子之所以多次提及』樂』,是為了宣揚他的思想,不要讓後人重蹈覆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孔子永遠地把後天下之樂留給了我們。」

「孔子是不幸的——身世悲慘,家境貧苦,3歲喪父,17歲喪母,經歷十多年追殺逃難,顛沛流離,衣食無著,晚年時期,愛徒顏回和子路慘死;孔子是失敗的——被逐出魯國,自嘲為『喪家之犬』,一生未得重用,政治抱負無法施展,教學質量也不怎麼樣,三千弟子卻只有七十二賢人,優秀率只有1.2%,且72人中大半都與儒家觀點有些出入;孔子是無趣的——他雖然提倡快樂的教育思想,但他的學說中很多是說教,並不能引導學生探究調查,如今我們的教育還在受他的影響,注重分數和結果而忽視實踐。」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認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試問,孔子連衣食與安全都無法保證,理想無法實現,還要經歷親人早逝,白髮人送黑髮人,最後因病而終,他能快樂嗎?」

不僅能從孔子個人出發,還引經據典,找來了西方心理學依據。反方辯詞,讓語文老師鄭金平震驚了。

最逗的是,有位小辯手還將「孔子快樂否」與眼下的教育評判標準聯繫了起來:「不能否認有關孔子快樂的片段記載,但只要是人甚至動物都會有喜怒哀樂,所以並不能就此以偏概全認為孔子是快樂的。就像我們不能以一個人的單科成績,來評判他整體的學習能力。」

正方觀點:

孔子的快樂,來自熱愛生活的態度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正方的切入點在於孔子樂觀的處世態度,「孔子的快樂,不能僅理解為一種淺層的情緒,更是一種樂觀的精神品質和熱愛生活的態度。」

這群初一學生竟然一口氣幫孔子找出了六大樂事——學習之樂、交友之樂、歌舞之樂、育人之樂、山水之樂和飲食之樂。

「孔子弟子三千,在培育人才之中,自己也獲得來巨大的歡樂。弟子們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志趣、不同的愛好,不同的碰撞,就像三千朵不同的花朵盛開在孔門這座大花園裡。孔子春色滿園,怎麼會不快樂呢?」

「孔子喜歡登山臨水,且每每於此時此境此情,志舒意暢心歡——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出自《論語》)。這山水讓孔子樂而忘憂,樂而生智。投入、欣賞並享受大自然是孔子人生的調節、超脫於快樂。」

「孔子是個美食家,此中獲得樂趣良多。《論語》中記載,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

經過一番激烈交鋒,正方702班贏得勝利。比賽雖有成敗,但鄭金平認為,兩個班的同學們都在這兩周的準備中學到了更多。

提出「孔子是否快樂」這一「腦洞」的,正是鄭老師。最近上課《論語十二章》時,鄭老師發現《論語》裡關於「樂」的內容不少。「上課時,我開始圍繞『樂』字講《論語》,試圖讓學生以《論語》為例,論述君子的快樂。」鄭老師說,「早上備課的時候,這個想法又冒出來,我琢磨了一下,覺得這個話題很適合開辯論賽。」最開始,鄭老師設想的辯題是「君子是否快樂」,為了縮小切口,讓學生有資料可以查,題目改成了「孔子是否快樂」。

「因為要參加辯論,學生們學習《論語》的熱情猛漲。」鄭老師說,「除了反覆閱讀《論語》,他們還看了《孔子傳》,搜索孔子生平閱歷,專門看了時長兩個多小時的《孔子》電影,還觀摩了大學生辯論賽視頻。搜集資料、整理、討論,在辯論賽上較勁上火,兩周的時間認真研究一個古人,和孔子如此親近,這都是學生們沒有過的經歷,相信他們對《論語》和孔子其人都有了深刻了解。」

相關焦點

  • 早上拜孔子上課念四書五經 杭州郊外有個孔子書院
    姜騰在這裡學得很快樂,每天讀經,抄經,再讀讀英語,練習一下武術。  姜騰說,這裡沒有考試,一篇經文一天可以讀個十多遍,也沒有人跟你競爭,儘管爸爸反對,姜騰還是決定不回去參加中考了,在這裡讀上幾年,打好國學的底子。  12歲的楊浙波到孔子書院來,卻是爸爸建議的。「剛開始我還不想來,覺得這裡會很枯燥,小朋友太小了,跟他們玩不起來。」
  • 王齊洲:孔子教育乃文學教育、德行教育、快樂教育
    如何處理弟子間的複雜關係,讓弟子們真正享受到朋友在一起學習的快樂,孔門有「忠信」之教,所強調的正是學會處理好人際關係,因為只有人與人相處才能表現出是否「忠信」。在孔門教育中,「忠信」不僅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準則,而且也是培養君子人格的重要指標。孔子曾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孔子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有何影響?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學生:學習知識要經常複習,「溫故而知新」,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孔子思想教導我們,教育應當是建立在發現孩子內心優秀和潛質的基礎之上,應當是適應人的發展並能有效促進人的發展的教育,應當是使人獲得更多快樂和幸福的教育,應當是讓人感到生命很有意義、很豐富、很有品位的教育。
  • 孔子教育的核心思想!
    因此,比較確切他說,有教無類應當是不分宗族貴賤,不分階級,都是可以施教的。這在人類教育史上是一項很有革命意義的政治突破,至今 值得稱頌。但遺憾的是,孔子竟然把人類二分之一的婦女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孔子陷於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而不能自拔。
  • 臺灣<天下>雜誌追蹤拍攝一群初中生十年的變化,給家長和老師有什麼教育啟示?
    臺灣<天下>雜誌追蹤拍攝一群初中生十年的變化,看後令人感嘆,給我們有著深刻的教育啟示。面對孩子的教育,我們要以什麼心態來面對,相信下面的視頻會引起你深深的思考。這個視頻叫<海闊天空的一代>,可以推薦給你的孩子或學生,看看別人的十年是怎樣度過的,美好的青春年華應該如何過得有價值點擊可播放A,史丹佛女孩,學霸君。
  • 因為「孔子學院」結緣寄宿家庭,美國小子年末又飛杭州!
    他叫issac,還有一個中文名叫曾智寧:這不是曾智寧第一次來杭州。今年6月,他和現就讀於杭十四中的陳文韜同學因「孔子學院」「一對一」結對子(即一戶中國家庭和一名孔子學院的美國同學配對,成為他的Home stay/寄宿家庭)結緣,經過5周的相處,曾智寧和陳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曾智寧回國後,陳文韜和曾智寧兩個異國小夥子,還抽空用微信聯繫。前幾天,曾智寧終於放寒假了。
  •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當今學校教育中有什麼提現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對如今的教育也有著極大的影響,現代學校教育中有許多地方體現著孔子的思想。孔子在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他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為當世的中國教育思想形成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因此,對於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應該取其精華,發揚光大。
  • 英語戲劇課程很受初中生歡迎
    英語戲劇課程很受初中生歡迎這兩天,杭州有一群初中生就在做這個事,浙師大附屬杭州筧橋實驗中學辦了一場期末展演,學生們裝扮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把經典的愛情故事用純正的英語口語演繹出來,非常有看頭。  學校指導教師陳慧華介紹,在綜合考慮了學生的口語水平,結合學生所學的英語知識的基礎上,她根據動畫片《梁山伯與祝英臺》編寫了劇本。
  • 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的個人功能:首次提出「性相近,習相遠也」「性」指的是先天素質,「習」指的是後天習染,包括教育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孔子認為人的先關素質沒有多大差別,只是由於後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作用,才造成人的發展有重大差別。關於人性問題,他把人性分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屬於上智,二等是「學而知之者」與「困而學之」,屬於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學」,屬於下愚。
  • 淺談孔子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孔子在其教育活動和實踐中所創立的教育思想,不僅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理論基礎,而且對當今教育也具有重要影響和啟示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論斷,即主張人的天賦素質相近,而人的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而形成的。
  •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孔子宣揚愚民思想?考古發現洗白了他
    (宦懋庸《論語稽》)把這句話讀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肯定是錯誤的,因為正如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中所說,這不符合先秦時代人們的語言習慣。如果要表達這個意思,孔子會說:「民可,則使由之,不可則使知之。」
  • 初中生比高中生難管,無非這些原因,家長知道越多越容易教育
    大兒子成績好,性格乖,初中時雖有點叛逆,但並沒有爆發過,進入高中後,她基本沒為他操過心。小兒子雖然成績不差,但是卻很叛逆,常被老師投訴,也經常跟父母頂嘴,很難管教。她說,她覺得初中生比高中生難管,面對小兒子,她不知道要怎麼管。我相信面對這樣的教育困惑和難題,她不會是唯一的家長。
  • 在杭州靈隱景區 有這樣一群星級的「佛系」保安……
    五星保安則是專門為有重大貢獻的優秀保安員而設定的,此次暫時空缺。&nbsp&nbsp&nbsp&nbsp每位「星」保安,崗位各不相同,但一樣的是,他們盡心盡責,無私奉獻。
  • 他是被孔子和孟子推崇的大聖人,卻因為生活中的小事而流傳幾千年
    有人懷疑事件的真實性,荒郊野外,孤男寡女獨處,肌膚相親,卻沒有發現非禮和越軌的動作,認為這是一個騙人的謊言。其實,這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想法,雖然故事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其真實性已無從考證,但筆者試著從三個方面來推測事故的真實可信。
  •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對於現在教育的意義
    1、教育的集體性關於現在的教育問題,有一個關鍵的原因導致老師沒有辦法落實因材施教。因為現在的教育往往是集體性的,不像曾經的私塾,老師管理的學生數量有限。正如在孔子對於前來詢問「聞斯行諸」的兩位不同性格的學生的不同解答中,孔子建議子路行事前先問父親和兄長,因為他深知子路有點爭強好勝,所以可能辦事不周全,就勸他多聽別人意見;而冉有的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孔子對他的提問持肯定態度,讓他「聞斯行之」,鼓勵他行事果斷。
  • 教育大家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其矛頭直指「學在官府」,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口號,「夫子之門何其雜也」是他實行「有教無類」的證明。孔子強調「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則是文武兼備。重視各門課程開設的均衡比例以及各科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強調的是真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 孔子有一教育智慧——不重複教,「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我們今天的很多教育思想都出自於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比如「因材施教」、「溫故知新」等。在《論語述而》裡有一句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說的是:老師用一個實例解釋一個問題,學生若不能以此類推舉出其它實例,就不重複教他了。
  • 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長
    受此影響,大部分學生都承擔著很重的學習壓力,尤其是一些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經常受到教師的批評以及家長的嘮叨,從而產生自卑感,久而久之,容易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學習表現不錯的學生也容易因某次的考試失誤而消極、沮喪。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初中生心理問題形成的主要因素。
  • 毀掉美國年輕人有多簡單?讓他相信自由主義教育,接受快樂教育
    國內總有人吹捧自由主義教育,相信快樂教育,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應該享受愛與自由,孩子都是天使般的種子,他們應該擁有不同教育的目的,不是讓他們整齊劃一的成長,而是要讓他們自然的生長,並總是以此抨擊國內教育。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論語》:孔子的趣味與快樂,能讀懂者寥寥無幾
    沈老這一點撥,《水滸》確實有了一絲溫度。相比之下,《論語》則處處顯示出人情味。楊絳先生說過:「四書」我最喜歡《論語》,因為最有趣。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個一個樣兒,各不相同。縱覽全書,孔子和他的學生們整天在一起嬉笑怒罵,為了學生稀奇古怪的問題做答疑,腦瓜子滴溜溜地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