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通訊員 戴欣怡 記者 沈蒙和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裡這些耳熟能詳的言論,有不少是關於「樂」。那麼,提了諸多與「樂」有關言論的孔子,他又是否快樂呢?
「孔子是否快樂?」這個新奇的問題,是昨天下午杭州高新實驗學校初一班級辯論賽主題。初一年級小辯手們的發言讓人耳目一新,反方甚至專門計算了孔子三千門生的優秀率,認為他的教學質量差,所以沒啥可樂的。
反方觀點:
孔子不快樂,因為教育質量差
「《論語》中許多語錄都是在宣揚怎樣才能快樂,這並不代表孔子就是快樂的。孔子之所以多次提及』樂』,是為了宣揚他的思想,不要讓後人重蹈覆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孔子永遠地把後天下之樂留給了我們。」
「孔子是不幸的——身世悲慘,家境貧苦,3歲喪父,17歲喪母,經歷十多年追殺逃難,顛沛流離,衣食無著,晚年時期,愛徒顏回和子路慘死;孔子是失敗的——被逐出魯國,自嘲為『喪家之犬』,一生未得重用,政治抱負無法施展,教學質量也不怎麼樣,三千弟子卻只有七十二賢人,優秀率只有1.2%,且72人中大半都與儒家觀點有些出入;孔子是無趣的——他雖然提倡快樂的教育思想,但他的學說中很多是說教,並不能引導學生探究調查,如今我們的教育還在受他的影響,注重分數和結果而忽視實踐。」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認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試問,孔子連衣食與安全都無法保證,理想無法實現,還要經歷親人早逝,白髮人送黑髮人,最後因病而終,他能快樂嗎?」
不僅能從孔子個人出發,還引經據典,找來了西方心理學依據。反方辯詞,讓語文老師鄭金平震驚了。
最逗的是,有位小辯手還將「孔子快樂否」與眼下的教育評判標準聯繫了起來:「不能否認有關孔子快樂的片段記載,但只要是人甚至動物都會有喜怒哀樂,所以並不能就此以偏概全認為孔子是快樂的。就像我們不能以一個人的單科成績,來評判他整體的學習能力。」
正方觀點:
孔子的快樂,來自熱愛生活的態度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正方的切入點在於孔子樂觀的處世態度,「孔子的快樂,不能僅理解為一種淺層的情緒,更是一種樂觀的精神品質和熱愛生活的態度。」
這群初一學生竟然一口氣幫孔子找出了六大樂事——學習之樂、交友之樂、歌舞之樂、育人之樂、山水之樂和飲食之樂。
「孔子弟子三千,在培育人才之中,自己也獲得來巨大的歡樂。弟子們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志趣、不同的愛好,不同的碰撞,就像三千朵不同的花朵盛開在孔門這座大花園裡。孔子春色滿園,怎麼會不快樂呢?」
「孔子喜歡登山臨水,且每每於此時此境此情,志舒意暢心歡——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出自《論語》)。這山水讓孔子樂而忘憂,樂而生智。投入、欣賞並享受大自然是孔子人生的調節、超脫於快樂。」
「孔子是個美食家,此中獲得樂趣良多。《論語》中記載,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
經過一番激烈交鋒,正方702班贏得勝利。比賽雖有成敗,但鄭金平認為,兩個班的同學們都在這兩周的準備中學到了更多。
提出「孔子是否快樂」這一「腦洞」的,正是鄭老師。最近上課《論語十二章》時,鄭老師發現《論語》裡關於「樂」的內容不少。「上課時,我開始圍繞『樂』字講《論語》,試圖讓學生以《論語》為例,論述君子的快樂。」鄭老師說,「早上備課的時候,這個想法又冒出來,我琢磨了一下,覺得這個話題很適合開辯論賽。」最開始,鄭老師設想的辯題是「君子是否快樂」,為了縮小切口,讓學生有資料可以查,題目改成了「孔子是否快樂」。
「因為要參加辯論,學生們學習《論語》的熱情猛漲。」鄭老師說,「除了反覆閱讀《論語》,他們還看了《孔子傳》,搜索孔子生平閱歷,專門看了時長兩個多小時的《孔子》電影,還觀摩了大學生辯論賽視頻。搜集資料、整理、討論,在辯論賽上較勁上火,兩周的時間認真研究一個古人,和孔子如此親近,這都是學生們沒有過的經歷,相信他們對《論語》和孔子其人都有了深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