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正需重視與新證券法銜接 新型犯罪主體和犯罪行為也應納入...

2021-01-07 金融界

來源:證券日報

——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刑法研究室主任劉仁文

本報記者吳曉璐

6月底,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簡稱「一讀稿」)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目前正在徵求意見中。中國人大網顯示,截至8月9日,已有3.86萬人對一讀稿提出了7.54萬條意見。

對於資本市場而言,一讀稿主要提高了欺詐發行股票、債券罪和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刑罰,並強化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刑事責任,同時明確將保薦人作為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的犯罪主體,適用該罪追究刑事責任。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刑法研究室主任劉仁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刑事處罰是打擊證券期貨違法犯罪行為的重要手段,刑法相關條文的制定和完善,需要重視與新證券法等法律法規的相互協調、有效銜接。另外,近年來由於金融市場快速發展,新型證券期貨犯罪形態快速滋生和分化,私募基金管理人和商業銀行的違法行為,也應納入相應條文。

一讀稿強化刑事責任

信披違規應實行「雙罰制」

此次一讀稿提升了資本市場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擴大了相關責任人的範圍。

具體來看,一讀稿與資本市場相關的條文共三條,一是提高欺詐發行股票、債券罪的刑罰,強化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刑事責任。一讀稿將該罪的刑期上限由5年提高到15年,並將對個人的罰金由非法募集資金的1%-5%修改為無上限限制,對單位的罰金由非法募集資金的1%-5%提高至20%-1倍。同時,增加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組織、指使公司實施欺詐發行行為的刑事責任。

二是提高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刑罰,強化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刑事責任。一讀稿將相關責任人員的刑期上限由3年提高至10年,罰金數額由2萬元至20萬元修改為無上限限制。同時,增加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組織、指使實施信息披露造假行為的刑事責任,並明確控股股東等主體屬於單位時實行「雙罰制」,同時追究單位和相關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三是明確將保薦人作為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的犯罪主體,適用該罪追究刑事責任。同時,對於中介組織人員在證券發行、重大資產交易活動中出具虛假證明文件、情節特別嚴重的情形,明確適用更高一檔的刑期,最高可判處10年有期徒刑。

對於上述修訂中的第二點,劉仁文表示,一讀稿僅明確控股股東等主體屬於單位時實行「雙罰制」,這還不夠,應該將「雙罰制」擴大至該條的所有涉罪主體,包括上市公司本身。對上市公司判處罰金後,受到損害的中小投資者可以通過股東代表訴訟、證券集體訴訟等制度向有關責任人員追償。

「一直以來,信披違規都是證監會嚴格查處的領域之一。新證券法也將信息披露上升為一個專章,加大了對信披違規的處罰力度。儘管刑法與行政法的協調,並不要求行政法處罰單位刑法就也要處罰單位,但從法律秩序的統一和對此類行為的預防需要來看,宜將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改為『雙罰制』。」劉仁文進一步解釋道。

另有市場人士建議,應該在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中,增加有關收購人、交易對方等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的刑事責任。對此,劉仁文認為,如果收購人和交易對方是公司、企業,而且他們也都有信披義務,可以通過解釋納入刑法規定的「依法負有信息披露義務的公司、企業」。但由於收購人和交易對方包括法人和自然人,且收購人和交易對方的具體信披義務刑法沒有規定,所以也有必要對這個問題加以明確。

資本市場相關主體和危害行為

應納入刑法

除了一讀稿提及的三點,劉仁文認為,近年來,在資本市場實際運行中,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犯罪主體和犯罪行為,刑法修正案也應進一步論證,將這些主體和行為納入相應的條文中,主要有三點:

一是將私募基金管理人納入背信運用受託財產罪的規制範圍,解決私募基金管理人挪用基金財產行為多發、刑事打擊力度不足的突出問題。

劉仁文表示,由於資金流通本身的隱蔽性、流動性和靈活性,私募基金管理人挪用基金財產行為是私募行業違法違規行為的高發區,刑法第185條之一第1款「背信運用受託財產罪」中,沒有明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犯罪主體地位,儘管該條款規定了兜底性質的「其他金融機構」,但對於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是否屬於金融機構尚存在爭議。

二是完善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犯罪的規定。將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從業人員納入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的規制範圍,強化對私募基金行業「老鼠倉」的刑事打擊力度。

劉仁文表示,「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的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只有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以及有關監管部門或者行業協會的工作人員等特定主體才會構成本罪。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老鼠倉」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性與上述主體相比沒有太大差別,但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地位存在很大爭議,目前尚無定論,以刑法條文中的「基金管理公司」或「金融機構」論處可能存在構成類推解釋、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嫌疑。

三是將商業銀行出具虛假入帳憑證、函證回函的行為納入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罪的規制範圍,加大對商業銀行協助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的打擊力度。

「在實際的金融違法犯罪活動當中,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往往涉及利益相關者的隱蔽協助,其中的一項手段是與商業銀行串通出具虛假的入帳憑證、函證回函。刑法第188條『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罪』沒有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出具虛假入帳憑證、函證回函的行為。」劉仁文表示,在處罰實施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的同時,為了從源頭上消除造假隱患、淨化資本市場的生態環境,建議將上述行為納入刑法的規制範圍內,以震懾協助造假者,提高其違法成本。

與新證券法有效銜接

完善部分條文

另外,為了進一步實現與新證券法的有效銜接,劉仁文認為,也需要完善刑法部分條文,主要有兩點。

一是新證券法明確規定了公開發行存託憑證的具體發行條件,金融實踐當中也已開展實際的發行運作,所以建議將欺詐發行存託憑證納入刑法規制範圍。

「刑法第160條欺詐發行股票、債券罪的適用範圍限於股票、債券,但目前新證券法已將『存託憑證』納入法定的證券類型當中。」劉仁文表示,一旦欺詐發行存託憑證的行為出現,將對金融秩序和投資者利益造成極大危害。鑑於刑法規制中存在的相關立法空白以及刑法與新證券法有效銜接的需要,建議將欺詐發行存託憑證納入刑法規制範圍。

與此同時,劉仁文認為,隨著新型證券種類的不斷衍生,刑法適用範圍的修改不宜採取單純列舉證券種類的方式,僅需概括規定「證券的範圍,根據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確定」,進而根據證券交易品種的發展變化,由證券法以及國務院頒布的相關行政法規來不斷完善證券的範圍。

二是刑法修正應該吸收新證券法、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以及操縱市場刑事司法解釋中的相關表述,修改完善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罪的規定,增加新的操縱市場情形,增強法律規定的適應性。

劉仁文表示,目前刑法規定了幾種基本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罪的操縱方式,另加「兜底條款」。而長期以來,「兜底條款」一直是證券期貨犯罪理論與實踐當中最具爭議性的難題。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關於辦理操縱證券、期貨市場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了蠱惑交易操縱、搶帽子交易操縱等六種具體的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的「其他方法」,進一步明確了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的行為方式。新證券法在司法解釋的基礎上,新增了「利用在其他相關市場的活動操縱證券市場」的操作市場行為。

「將司法解釋中的有關內容吸收進刑法修正,這樣的例子過去也有,二者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建議根據市場操縱行為方式的變化,在刑法中及時增加新的操縱市場行為方式,周延刑法的規制範圍,增強刑法規定的適應性。」劉仁文表示。

「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進一步加強金融立法、司法解釋和各項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工作。刑事處罰是打擊證券期貨違法犯罪行為的重要手段,刑法相關條文的制定和完善需要重視與證券法等法律法規的相互協調、有效銜接。這既包括對於處罰對象、處罰範圍等具體問題的相互協調銜接,處罰的內在邏輯也要相互協調,二者形成合力,共同構築資本市場的『防護網』、『防火牆』。」劉仁文表示。

相關焦點

  • 刑法修正案:財務造假可判15年,個人罰金無上限!律師:大幅提高資本市場犯罪成本
    26日晚,證監會發文表示,此次刑法修正,是繼證券法修改完成後涉及資本市場的又一項重大立法活動,與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註冊制改革相適應,和證券法修改相銜接,大幅提高了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造假、中介機構提供虛假證明文件和操縱市場等四類證券期貨犯罪的刑事懲戒力度
  • 刑法修正案(十一)獲通過!欺詐發行犯罪刑期最高可達15年,信披造假罰金取消20萬元上限
    修正案強化了對這類主體的責任追究,明確將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組織、指使實施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造假,以及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隱瞞相關事項導致公司披露虛假信息等行為納入刑法規制範圍。壓實保薦人等中介機構的「看門人」職責。保薦人等中介機構是資本市場的「看門人」,其勤勉盡責對於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 證監會:加快完善證券期貨犯罪刑事立案追訴標準
    來源:中國經濟網中國經濟網編者按: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簡稱「修正案」),並將於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本次刑法修正,是繼證券法修改完成後涉及資本市場的又一項重大立法活動。
  • 刑法修正案將有效震懾資本市場違法行為
    刑法修正案(十一),也保持了與證券法修訂的有效銜接。比如新證券法對市場操縱增列了幌騙交易操縱、蠱惑交易操縱、搶帽子操縱、跨市場操縱等四類新型操縱行為,與此相呼應,刑法修正案(十一)也將此四類新型操縱行為納入了打擊範圍。一直以來,A股市場財務造假等違法成本低的問題廣受詬病,強化刑事打擊,是提高證券違法成本的一個重要方面。
  • 發揮威懾作用 優化資本市場法治環境 刑法修正案草案提高證券犯罪懲處力度
    一讀稿將相關責任人員的刑期上限由3年提高至10年,罰金數額由2萬元至20萬元修改為無上限限制;增加了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組織、指使實施信息披露造假行為的刑事責任;明確了控股股東等主體屬於單位時要實行「雙罰制」,即同時追究單位和相關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同時,明確將保薦人作為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的犯罪主體,並適用該罪追究刑事責任。
  • 刑法修正案:欺詐發行可判15年,個人罰金無上限!律師:大幅提高證券...
    26日晚,證監會發文表示,此次刑法修正,是繼證券法修改完成後涉及資本市場的又一項重大立法活動,與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註冊制改革相適應,和證券法修改相銜接,大幅提高了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造假、中介機構提供虛假證明文件和操縱市場等四類證券期貨犯罪的刑事懲戒力度,為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 刑法應規定環境犯罪危險犯
    最近幾年全球環境管理觀念也發生根本性變革,環境對策和發展戰略也在不斷深化。從國際趨勢看,越來越重視對環境汙染的風險預防,環境保護相對完善的國家大都在刑事法律中規定了環境犯罪的危險犯。  危險犯是指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是造成某種實害結果的發生、但實害結果尚未發生即構成既遂的犯罪。
  • 網絡毒品犯罪的刑法應對
    但是,當新出現的危害行為已超出了原有罪名構成要件可能文義的射程範圍之時,倘若依然將其強行解釋為符合原有罪名的構成要件的行為,不僅會有損法律條文的明確性,更會從底層邏輯層面侵蝕罪刑法定原則。所以,此時就有必要倡導修改刑法立法,引入新的罪名來規制新興危害行為。
  • 證監會:刑法修改彰顯「零容忍」決心 保障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本次刑法修改,是繼證券法修改完成後涉及資本市場的又一項重大立法活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舉措,體現了黨中央、全國人大對資本市場的高度重視、親切關心和大力支持,表明了國家「零容忍」打擊證券期貨犯罪的堅定決心,對於切實提高證券違法成本、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秩序、推進註冊制改革、保障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 刑法將迎來大力度修正:犯罪圈在擴大,死刑罪名在減少
    1997年新《刑法》頒布時,我曾提出一個觀點,因為中國的社會轉型還沒有完成,註定這部刑法很難是一部穩定的刑法。事實上大家隨後就看到1998年、1999年接連對刑法修正。 現在看來,刑法修改這麼頻繁,除了中國自身的社會轉型和改革開放還正在進行中,與國際形勢的變化也有關係。
  • 護航資本市場 證券犯罪刑期大幅提高
    新《證券法》實施,刑法完成修正,資本市場全面推行註冊制的法律框架基本就位。」曾在證監系統工作多年的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資深顧問黃江東對第一財經記者稱,證券法修訂後行政處罰上升了一個數量級,而刑法修正後刑事責任也大幅提升。
  • 喬青 張紹謙:金融犯罪的刑法規制路徑探析
    有必要對於不同類型的金融不當行為的性質和社會危害性進行細緻的劃分,有選擇的通過民事、行政、刑事等強度不同的法律規制手段對金融不當行為進行規制,構建金融犯罪階梯式的治理體系。對於金融犯罪而言,其本質是金融市場行為主體不正當的利用其自由經濟主體的地位,從而侵害金融市場其他平等的參與主體的利益,或者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 信披造假罰金取消20萬元上限,刑法修正案通過!證監會也發聲→
    將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組織、指使實施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造假,以及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隱瞞相關事項導致公司披露虛假信息等行為納入刑法規制範圍。4. 壓實保薦人等中介機構的「看門人」職責。將保薦人作為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和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的犯罪主體,適用該罪追究刑事責任。5.
  • 證券法修訂"三讀"倒計時 加大處罰力度與刑法聯動修改
    分析稱,市場各方期待已久的證券法修訂「三讀」已進入倒計時。《證券法》修訂草案曾於2017年4月24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二讀」,此後近兩年均無新的進展。   人大財經委劉新華建議,證券法與公司法、刑法聯動修改,突出處罰力度與投資者保護。在證券法、公司法修改中進一步突出證券市場監管執法特點,充實調查執法權限,加大責任人員責任追究力度。證監會原主席肖鋼也建議提升對違法違規行為處罰力度。
  • 涉人工智慧犯罪的類型及刑法應對策略
    針對三種犯罪類型,我們應當分別採取不同的刑法應對策略:完善相關司法解釋,將財產犯罪中的「當場性」解釋為行為人的行為及其延伸與被害人在同一時空;調整相關犯罪的構成要件,在交通肇事罪等過失犯罪的構成要件中增加智慧機器人的設計者或生產者這一主體;完善刑法規定,增設濫用人工智慧產品罪和人工智慧產品事故罪等新罪名。
  • 刑法基礎入門:犯罪構成與構成要件
    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係。相當於法益。犯罪的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危害結果所抱的心理態度,包括犯罪目的和主觀罪過等要素。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因果關係等要素。說白了就是一個平面四邊形。
  • 刑法修正案(十一)通過,60萬頂格處罰時代終結
    本次刑法修改,是繼證券法修改完成後涉及資本市場的又一項重大立法活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舉措,體現了黨中央、全國人大對資本市場的高度重視、親切關心和大力支持,表明了國家「零容忍」打擊證券期貨犯罪的堅定決心,對於切實提高證券違法成本、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秩序、推進註冊制改革、保障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 信披造假20萬處罰上限取消,欺詐發行最高罰募集資金1倍 最新刑法修正案重拳打擊證券期貨違法行為
    修正案強化了對這類主體的責任追究,明確將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組織、指使實施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造假,以及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隱瞞相關事項導致公司披露虛假信息等行為納入刑法規制範圍。三是擴大對市場操縱行為的界定範圍。
  • 姦淫不滿10周歲幼女可處死刑;欺詐發行犯罪...
    其中,這個特別的嚴格的程序就是要規定在檢察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來進行追溯核准,只有經過了這一道嚴格的程序方能對這個年齡段的犯罪行為進行追溯、追究刑事責任,最後由人民法院根據事實和證據的情況來追究責任。
  • 單位犯罪主體的界定
    因為單位犯罪並不一定都要以單位的名義實施,如單位秘密繞關走私就是如此。相反,自然人打著單位的旗號,為謀取個人私利而實施犯罪的,則應按自然人犯罪而不是單位犯罪的有關規定處罰。   二、單位犯罪的主體結構  單位犯罪的主體如何理解,在刑法理論界主要有二種觀 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