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社會,天南地北的中國人相互交流基本上是不成問題的,但在古代,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原因也很簡單——古代絕大多數人根本不可能說通用話。
會說國家通用語,這在現代社會是一個公民最基本的要求,而且也不難達到。但這是工業社會後,國家生產力、社會組織力、人員流通性都大大提高的結果。但是在古代的農業社會,普及語言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任何政權都沒有那個條件和能力,即使是天然有著追求統一特徵的中國,秦始皇也只能做到「書同文」,而不能做到「語同音」。
即使是今天,南方非官話區的一些方言和普通話差別都是相當大的,甚至到了完全不能互通的地步。當然,在古代大多數情況下,這個問題影響也不大。封建社會天然抵制人口流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出不了縣,甚至出不了村。一輩子種田,也不需要太多地社會交流,所以會當地方言就夠了。
不過,中國畢竟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一般小民這樣是夠了,但是對於國家工作人員,會說通用語那還是必須的。可是,他們的普通話真的流利嗎?
當然不可能!不用說別的,即使是共和國時期,毛主席和小平同志也是不會說普通話的,一直到第三代領導人開始,普通話才算慢慢普及。臺灣地區也是一樣,蔣介石的講話在現在都需要配上字幕。要知道,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人在當時已經算是高級知識分子了,他們都不會說普通話。古代的官員當然也如此。
現在的漢語地區,能說普通話的都是經過統一教育的,比如大陸,臺灣(光復後國民黨政權推廣國語)和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老一輩華人教育界前輩通過艱苦努力,硬是打造了華語教育體系);而沒有經過這一階段的地區,比如香港、澳門、南洋等地的華人圈,地方方言可能才是主流。
所以,古代這些體制內人員的語言交流問題,確實挺頭疼的,北方和川蜀可能還好點,畢竟都是官話區,但是閩粵贛浙這些地方出生的官員,怎麼辦呢?
當然是必須更加努力地學習了,但沒有現在這種學習條件,所以效果嘛也不太理想!清朝時期,皇帝和京城官員就發現了,廣東、福建一帶官員的口音非常詭異。雍正六年,皇帝特別下旨:官員有責任讓「其語言必使人人共曉」。雍正還特別點名了福建和廣東:「朕每引見大小臣公,凡陳奏履歷之時,惟有福建、廣東兩省之人仍系鄉音,不可通曉。夫伊等以現仕籍之人赴部演禮之後,其敷奏對揚,尚有不可通宵之語;則赴任他省,又安能與宣讀訓諭?」
是的,官員是必須會說官話的,但古代官員帶南腔北調的口音非常非常常見,福建和廣東出身的官員,尤其如此,容易導致交流問題。所以雍正皇帝尤其強調他們需要好好學習。
令福建朋友「震怒」的調侃
其實語言問題嚴重影響了福建人的官運,《明史》記載:「閩人入閣,自楊榮、陳山後,以語言難曉,垂二百年無人。」若是有南方人官話說的好,很可能會被「高開一等」。比如《明史》記載有一個江西貴溪人夏言,談吐流暢,不帶口音,這非常難得,讓皇帝想重用他。
不過,畢竟客觀條件在這裡,不是人家閩粵人不願說,是沒那個條件。從離我們稍微近一點的晚清,咱們能看出這些人的官話水平有多差。福建人林則徐一口官話讓人目瞪口呆,有著:「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林則徐說官話」的俗語;而梁啓超去見光緒帝的時候,他的發言人家光緒一句話都聽不懂。
當然,有的政權比較特殊,讓方言取代了官話。這裡點名太平天國,太平天國的高級領導人都是客家人,所以客家話幾乎有一種「官方語言」的地位,於是打到南京等長江中下遊地區後,朝廷上必須配備翻譯,這些翻譯的官職還都挺高。
這裡說的都算是大官,官場交流必須說官話,但還有另一種情況也很難辦——父母官、地方官怎麼辦?
大家知道,為了避嫌,中國歷來是有異地當官的規矩的,知縣、知府等父母官都是外地人來當。那麼這些外地人來當地任職,能和當地人交流嗎?
不存在,這些方言人家外地的大人哪能聽懂啊?又不像現在普通話普及了,所以他們也必須學當地語言,清政府就規定:所有土話與官話歧異縣分,知縣到任,著延方言師一人,每日從學土話兩點鐘,成而止。
當然,學好算是天分,閩粵地區難學的方言學不會的大有人在,怎麼辦?怎麼辦?帶翻譯呀,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師爺,其實很多情況下就兼任翻譯這麼一個職務。
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