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浙江有許多方言,但是浙江人說普通話沒有特別濃的口音?

2020-12-17 騰訊網

其實浙江人說普通話,也是帶有口音的,特別是在北方人聽來,帶有明顯的南方味道,而之所以感覺浙江人說普通話,沒有特別濃的口音,大概率源自浙江母語方言語速比較慢、輕,不容易給人留下「噼裡啪啦」的急躁感。另外也與浙江地區重視教育,普通話普及程度高有關,單純只看南方省份的普通話使用,浙江確實屬於口音相對較輕的。

浙江地區的母語方言,有吳語、閩語、客家語等,其中吳語在浙江的使用人數最多、分布範圍最廣,也是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吳語有「吳儂軟語」的說法,雖然也分為好多個小片區,但所有吳語都保留了非常多的古漢語平仄聲律,比較婉轉軟糯、細軟柔美,聽起來特別清軟。所以方言為吳語的人,在說普通話時,自然而然也會比較輕、慢,不會給人留下「太硬」的感覺,也就被我們理解為口音不濃。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河南話屬於正宗中原官話,因為使用比較普遍,且接近於普通話,所以單純講河南方言與浙江方言,肯定是河南話更容易聽懂,河南人在浙江打工,講家鄉方言,相信浙江人也能聽懂,而浙江人講方言,河南人就聽不懂了。但是,如果兩者都講普通話,那顯然河南口音更重,因為河南話語速快,在外人聽來比較「硬」,有尾音,遠沒有浙江吳語那麼軟糯。

另外,浙江普通話口音沒那麼濃,也與浙江的普通話普及程度有關,尤其是浙江北部靠近珠三角地區,城市經濟比較發達,城鎮化相對較高,有眾多外來務工人員,所以這一區域的年輕人從小就講普通話,加之浙江地區歷來注重教育,也會有意識的培養下一代標準普通話,所以聽起來整體普通話相對口音輕。

當然,即便浙江地區的普通話口音輕,但依然很容應就能聽出是南方人,因為浙江方言平舌、捲舌混用,已經養成口部肌肉記憶,在轉變普通話時,經常N與L混淆,比如「難」讀成「lan」,弄讀成「long」,這也是南方地區普遍的語言特色,像江西、四川、福建等地區幾乎都這樣,不是人們不懂得糾正,而是即便刻意糾正,肌肉習慣也很難改變。

相關焦點

  • 浙江很難聽懂的方言,與普通話有不同的語音體系,僅有約58萬人說
    方言文化的發展其實在我國的許多城市中是凸顯的非常明顯,也是極具實際的文化價值和意義,但在有些城市中所說的方言,也的確是顯得多有不同和差異,所以就來簡要的介紹一種在浙江很難被聽懂的城市方言,這種方言其實在實際的發展中看,歷史也是很悠久的,但它的名氣卻很低,它不是溫州話。它就是江山話。
  • 為什麼浙江方言聽起來像日語?
    一個浙江朋友曾告訴我,國外旅行時,前腳和家人說方言,後腳就被東北大哥直接認成日本友人。為什麼浙江話跟日語如此相近,它們有什麼歷史淵源嗎? 準確來說,「浙江話」並不是一種語言。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裡的浙江省內,同時存在著吳語、閩語、客家話、贛語、官話……多種不同的方言。
  • 用浙江多地方言讀《詩經》 聲音美到你不敢聽!
    以紹興蓮花落為例,徐教授說:「比如你用普通話來講蓮花落,那就沒有那個味道咯。」徐越教授表示,其實方言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每個地方它的方音都不一樣,其中保留了不同的一些存古的東西。」節目中,鍾祺坦言:這歌是他真實地對家鄉的表達,他希望用方言做出更多優秀的吳語類作品。鍾祺口中的這個「吳語」,其使用人口佔浙江總人口的 95%以上,是浙江的主體方言。提到「吳語」,知道它的人有多少?為什麼浙江方言不如四川、陝西這些地區的方言有名呢?「不一樣。」
  • 留住遠去的方言-浙江新聞-浙江在線
    一群人,行走阡陌間,訪尋各地最會說方言的人,用紙筆記錄、用音像攝錄,終於在2018年年底推出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浙江項目首批語保成果——「浙江方言資源典藏」(第一輯),叢書共16卷,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將於3月上市。來自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的王洪鐘教授是浙江語保的首席專家,也是該叢書的主編之一。他說,方言體現的是我們的民族性與地域性,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根脈。
  • 浙江人說話為什麼聽著像日語?
    為什麼浙江話跟日語如此相近,它們有什麼歷史淵源嗎?準確來說,「浙江話」並不是一種語言。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裡的浙江省內,同時存在著吳語、閩語、客家話、贛語、官話……多種不同的方言。但這些語言對北方人來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聽不懂。在這個方言的大觀園裡,依然有一種語言一騎絕塵,豔壓群芳,統治了浙江大部分地區——吳語。
  • 韓語和浙江方言互通?這10句韓國話,大部分浙江人能聽懂!
    王先生打了個電話,通話中無意中說了一句「我在我丈人家」,丈人的寧波話發音類似「丈寧」。王先生的未來嶽父聽到這句寧波話,竟然聽懂了,還哈哈大笑。後來王先生的女朋友解釋道,在韓國,嶽父的發音是「蒼寧」,和浙江方言丈人「丈寧」基本相同,可以互通。
  • 我國方言最濃的四座城市,出門很少講普通話,日常全靠方言交流
    普通話現在已經普及全國了,人們的日常交流間也幾乎全部用普通話交流,而學校教育跟家庭教育更多的也是側重對孩子普通話的教育。現在我們走在大街上能夠流利地講標準的普通話的人比比皆是,而很少看到有人在講方言。不過雖然現在盛行普通話,也不代表方言文化就會從此消散,我國方言最濃的四大城市,出門不愛講普通話,日常交流全說方言。第一座城市就是廣州,廣州的強勁實力和飛速發展的經濟,使這裡聚集了來自五湖四海,想在廣州打拼的人。但由於各省份城市的人都在廣州聚集,為了方便彼此間的交流,所以大家都用普通話交流,不過廣州的本地人之間,說得最多的還是粵語。
  • 《八佰》方言那些事:民國「廣普」是桂林口音,「阿拉」還不是上海話
    「嚴格意義上來講,謝晉元本人說的肯定不是『廣普』,因為他是廣東梅縣人,應該是說客家話,而不是說通常意義上的廣東話或粵語。所以如果安排他說廣東普通話,他說的不標準那才是對的。」(圖說:《八佰》片中,演員杜淳飾演524團團副謝晉元。)此外,1937年的方言,也與現在的方言有很大不同。
  •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與普通話不是同一個體系,全國僅有58萬人會說
    在鄰近的州,居民們的發音相似的情況很多,因此這些地區的人們的交流幾乎沒有障礙,山東、河南口音等,地理上距離越遠,發音的差異就越大。請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不推進普通話的話,我們在自己的國家旅行,去很遠的地方,可能就不能用語言和當地人交流了。
  • 為什麼經濟越發達的城市,當地人越喜歡說方言,而不是普通話?
    寫在前面:為什麼經濟越發達的城市,當地人越喜歡說方言,而不是普通話?中國是一個地域面積非常遼闊的國家,一般來說,這樣的國家,要麼同時存在好幾種語言,要麼同時存在好幾種方言。中國顯然屬於後者,因為儘管中國有14億人口,但是中國90%以上的人,都是漢族人,都說漢語。就像英語有英式英語、美式英語和印式英語一樣,漢語,也存在數量非常多的方言。百分之七十的漢族人都說「北方方言」,即「官話方言」。還有部分中國人說吳語、粵語、閩南語、客家話等漢語方言。即使是同說一種方言的不同城市,也存在著口音上的差別。
  • 浙江話為什麼聽起來像日語
    同時去過日本和浙江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是我的錯覺嗎?為什麼浙江話聽起來這麼像日語?這的確不是你的錯覺。為什麼浙江話跟日語如此相近,它們有什麼歷史淵源嗎?聽起來真的很像準確來說,「浙江話」並不是一種語言。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裡的浙江省內,同時存在著吳語、閩語、客家話、贛語、官話……多種不同的方言。
  • 浙江有88種方言 試試看你能聽懂幾種
    其實,在方言保護研究層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下稱國家語委)和浙江省語委早有涉及。特別是2015年以來,教育部、國家語委聯合下發文件,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以來,浙江作為四個試點省市之一,目前已完成三批次48個調查點的漢語方言調查項目。很多人或許不知道,我省確定的方言點有88個,這也意味著我省有88種方言。此外,還有一些使用群體非常小的「瀕危方言」。
  • 南腔北調|十裡不同音:浙江方言緣何支離破碎?
    方言是歷史形成的,是語言發展在地域上的反映。歷史政區對平原地區的方言影響很大,浙江自元代到清末,州府界基本沒有變動。方言的分布,也大致可以看出舊政區的分界。清末以來,行政區劃頻繁調整,但沒有對方言產生太大的影響,各地方言的種類大體上仍與舊府縣保持一致。明州小片與臨紹小片是平原相接,沒有天然的界線,兩者的界線大致為清代府界。
  • 一個小縣城的地方方言,為什麼成了13億人使用的普通話?
    要說普通話最標準的,莫過於新聞聯播裡每天出鏡的播音員了。有誰想說好一口能和他們相媲美的普通話,不下足功夫是不行的。然而,你怎麼也想不到,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小鄉村,普通話就是當地的方言。也就是說,這裡的老人小孩,不用後天刻意學習就個個能說普通話,且發音標準,吐字清晰,圓潤流暢,韻味十足,水平堪比播音員。
  • 說普通話很高級?方言就很low?
    但是問題來了,不知各位發現沒有,似乎在孩子們的世界裡,說方言會惹人恥笑,細細想來似乎每個人都有這種經歷,剛剛走出小城到大城市去,因為不會說普通話面臨的窘境,孩子們在接受小學教育時,被禁止使用本地方言。或是一個在外奮鬥多年小有成就的幼時夥伴,用很認真的口氣告訴你,我已經忘記了方言,只記得普通話怎麼說。似乎不知不覺中普通話開始高人一等?說方言就會顯得很嘍或者是沒禮貌?
  • 浙江人學日語,三十天就夠了
    同時去過日本和浙江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是我的錯覺嗎?為什麼浙江話聽起來這麼像日語?這的確不是你的錯覺。為什麼浙江話跟日語如此相近,它們有什麼歷史淵源嗎?聽起來真的很像準確來說,「浙江話」並不是一種語言。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裡的浙江省內,同時存在著吳語、閩語、客家話、贛語、官話……多種不同的方言。
  • 孩子學說普通話,有方言口音怎麼辦?這需要從小抓起
    見到了很久未見的表姐,此時已經是一個1歲男孩的母親了,小傢伙正是牙牙學語的時候,但是張嘴說出的,卻是半生不熟的普通話,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閒暇時和表姐聊天才得知:現在教孩子學普通話已然是種潮流,尤其是在農村裡,提前教孩子普通話,孩子今後說普通話會說得字正腔圓。
  • 你說的普通話,有股方言味兒
    說方言的尷尬時刻
  • 曼且思教育漫談:口音難改,普通話說不連貫?
    近日,很多考生詢問,因為長期生活在家鄉,日常生活都被方言包圍,突然要講普通話自己的舌頭就捋不直了。雖然大家都有基本的普通話交流能力,但是這個問題還是困擾著許多考生,不僅在生活中不能及時、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尤其是在普通話測試中,更是難得高分。怎麼能逐步克服這個問題呢?
  • 最好學的3種方言,學了就能直接說,就是口音不正宗!
    因為地區文化的差異,各個地方說話的語氣和語句也是多有不同。至於某些說話差別很大的地區,可謂是十裡不同音。而方言的魅力,也就在於它的多樣化,多元化。縱觀全國各地的方言,粗略一算至少不下於幾十種。這幾十種大方言之下,又可以細分很多小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