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普通話,有股方言味兒

2021-03-04 中國新聞周刊

說方言的尷尬時刻

圖/肖振鐸    

普通話

文/達伯·霍爾斯

發於2019.7.8總第906期《中國新聞周刊》

距離我大學畢業已經超過十年,回顧這十年,前些年普通話拿到了一級乙等,算是一件比較開心的事。然而和朋友炫耀一番之後,發現大家都拿到了這個等級,略感尷尬。

從湖北去北京上大學後,自恃普通話標準的我接連受到重擊。當時的幾位室友分別來自北京、東北、河北、河南、浙江。鑑於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前面四位甭提了,就連浙江同學也只是前鼻、後鼻音偶爾會有點問題。在這種強者環伺的境地中,我發現自己其實對邊音、鼻音、前鼻音、後鼻音都分不太清。教古代文學的老師在課堂上講到孟子說南方人說話是「鴂舌」。雖然孟子是為了譏諷楚人許行,但還是在我的傷口上撒了把鹽。

發音不標準確實給我帶來了一些小煩惱。比如,到學校餐廳想點牛柳,一不小心就會讀成「牛扭」。後來我才看到,被稱為「今之畢昇」的王選先生回憶大學生活時,講到他的一位無錫同學去飯店吃餃子,對服務員說「要一盤兒餃子」,因為兒化音不標準,服務員給了他120個餃子。他的這位同學真是讓我感到惺惺相惜。

點菜出點小問題不算嚴重的。大學畢業後,我曾經短暫租住學校林園的一個床位,現在想來,那時我大概時不時地就把「林園」說成了「陵園」。聽我介紹住所的人應該會感到很恐怖吧。

方言確實會造成溝通障礙。在民國時期致力於確定標準音的「讀音統一會」上,當時吳語和北方話是最有希望當選標準音的——因為參與者以江浙兩省人士居多。會上,北方派主張一省一票,南方派主張一人一票,而在本就已經暗流湧動的會場中,蘇州汪榮寶的一句「黃包車」,還被河北王照聽成了「王八蛋」,導致雙方差點大打出手。由此可見,普及普通話確實有其重要性。

經過幾年的磨練,碩士博士階段我回到湖北學習,如魚得水,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某日讀到睡虎地秦簡裡的一個案子,講的是一個人有「毒言」,大家都不願意跟他一起吃飯,不使用他用過的器皿。「毒言」是什麼呢?東漢王充《論衡·言毒》說:「太陽之地,人民促急,促急之人口舌為毒,故楚、越之人促急捷疾,與人談言,口唾射人,則人唇胎腫而為創。南郡極熱之地,其人祝樹樹枯,唾鳥鳥墜。」意思就是,陽光強烈的地方,火氣大,人說話語速快,唾沫能傷人。南郡就是湖北一帶。

讀完這段故事,我感到自己又受到了數萬點暴擊。不過這樣看來,湖北人可能不用操練,就能成為電影《九品芝麻官》裡的包龍星啊。

十幾年裡,我輾轉於幾個城市生活,各有不同的方言。我很喜歡普通話的字正腔圓和它帶給我的便利,也日漸感到鄉音帶給自己的歸宿感。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也是情感的寄託。

值班編輯:張茹

▼ 

推薦閱讀

誰能打敗蔡英文?

家屬回應17年前湖南教師被槍殺舊案:2012年後公安一次也沒有聯繫過我們

相關焦點

  • 有哪些你天真地誤以為是普通話詞彙的方言
    家鄉包頭青山區,是晉語區中的普通話方言島。一直以為我的母語就是標準普通話,在家把「我要去學校了」說成「我去學校呀」,「我快瘋了」說成「我瘋呀」。以為就是一般的語氣詞,從沒想到這是方言。其他不好聞的氣味普通話一般會用「難聞」或者具體的氣味來形容。其實這個還挺有意思的,「臭」原本也只是「氣味」的意思,後來大家避諱,臭變得不那麼中性了,有點像smelly。而現在,表示氣味的「味兒」也有這樣的趨勢,人們會說「這房間可真味兒!」「你三天不洗澡都味兒了吧!」包括前面提到的「坨」,也是因為它總用做粑粑的量詞而讓它也聽起來那麼噁心。。
  • 說普通話很高級?方言就很low?
    但是問題來了,不知各位發現沒有,似乎在孩子們的世界裡,說方言會惹人恥笑,細細想來似乎每個人都有這種經歷,剛剛走出小城到大城市去,因為不會說普通話面臨的窘境,孩子們在接受小學教育時,被禁止使用本地方言。或是一個在外奮鬥多年小有成就的幼時夥伴,用很認真的口氣告訴你,我已經忘記了方言,只記得普通話怎麼說。似乎不知不覺中普通話開始高人一等?說方言就會顯得很嘍或者是沒禮貌?
  • 我國最通俗易懂的方言,與普通話有點相似,國內有上億人在使用
    我國的國土非常的遼闊,劃分成了不同的省份和不同的城市,這樣更加方便管理,但是因為地域的原因有很多地方距離比較遠,因此衍生出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語言,每一個省份都有一些特有的方言。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我國最通俗易懂的方言,與普通話非常的相似,國內有上億人在使用這種方言講話,你知道是什麼嗎?這種方言就是東北話,東北話和普通話是非常接近的,除了個別字的說法不一樣,基本上和普通話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說東北話的時候有一種非常濃的東北味兒。
  • 孩子說普通話 還是方言呢?
    你有沒有發現,周圍和孩子說普通話的家長,越來越多了,尤其在一二三線城市,為什麼呢?二,家長想培養孩子的語言習慣和語言環境,就儘量和孩子說普通話。[這樣會有兩種結果]一,當地方言不會說,但聽得懂。還是需要聽得懂當地語言,在生活中還是有很多說方言的人,就像學英語一樣,最少得聽得懂別人罵你的話。二,聽得懂方言,也會說,但習慣用普通話溝通交流。
  • 爺爺奶奶說方言父母說普通話,你的寶寶說哪國語言?
    很多家庭,由於父母工作繁忙,寶寶出生以後,白天幾乎都是由家中老人帶著的,但是寶寶一天天長大,開始要學習說話了,而家中老人大多都只會說方言不會講普通話。我家就是這種情況,當時我婆婆來的時候就是一口的方言腔,我根本都聽不懂她在講什麼,所以我當時很發愁,一是愁寶寶學說話的時候是普通話還是方言,如果是方言的話,別的小朋友會不肯跟寶寶玩吧,二是愁家裡既有方言又有普通話,寶寶學習的時候會不會搞混,從而影響到寶寶學習說話呢?@初學當媽90後:她爺爺每次做了筒子骨,就教女兒說:「這是鬼頭(骨頭)」真是哭笑不得!
  •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
    事情的起因是有網友爆料說: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不光是《打碗碗花》,同一本教材的第6課《馬鳴加的新書包》也全部用了「姥姥」這一表述。
  • 方言·普通話·英語
    只是漢語就有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七大方言,印歐語系語言方言有三百多種之多。人類多樣性的語言,是人類豐富多彩的多樣文化的重要成分,但多樣化同時也為不同區域的人的交流形成了障礙。隨著交通和通信的不斷發展,世界仿佛變得越來越小,人們為了交流方便,不斷有小語種被淘汰。僅從經濟的角度來說,經濟越發達的地方,方言的生命力越低。
  • 普通話說出「燙嘴」的感覺,方言和普通話轉換真的很難嗎?
    小編有個廣東的朋友外號叫「菠蘿」,是潮汕人,他的塑料普通話就比較典型,屬於比較「燙嘴」的那種。把普通話說出燙嘴的感覺是什麼樣?最燙嘴的普通話當然要從「雨你無瓜」說起,2008年一部《巴啦啦小魔仙》橫空出世,以一口「燙嘴」的塑料普通話,低配版5毛特效,成為回憶中的一股泥石流。首當其衝代表人物就是「遊樂王子」的普通話。「為什麼你老是戴著面具啊?」
  • 父母在家該說普通話還是方言?小學生: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
    前幾天帶孩子在小區玩,碰到一個四歲多的小男孩,他主動過來打招呼,但是說了幾句話我都不明白他在表達什麼意思?最後不得不提醒他:「你可以給阿姨指一下你在表達什麼意思嗎?」男孩用手指了一下左腿的小肚子,看到他腿部有擦傷,於是問他是不是剛才受傷了?
  • 國內「最愛」說方言的兩座城市,從不說普通話,遊客:像在國外!
    」說方言的兩座城市,從不說普通話,遊客:像在國外!我國是東西南北縱橫廣大的區域,另外我國有56個民族, 這註定了我國各地區的民俗文化不同,但要說最明顯的地方特色,就和各地的方言一樣,有些地方的方言容易懂,比如東北,有些地方的方言和外語一樣,困擾著遊客。
  • 【歷史】福建方言源於唐朝的普通話
    閩語的形態是很古老的,老得有時候你會覺得福建人說話簡直就是在說古漢語: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走叫行,臉叫面,黑叫烏,鍋叫鼎,繩叫索,翅膀叫翼,圖章叫印,房子叫厝,棉襖叫裘。當兩個福建人相互詢問『食糜未』(喝過粥沒有)或『有佇無』(在不在家)時,你會不會覺得自己進了時間隧道?」
  •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事實上,普通話說得好的人,方言照樣說得溜。方言說得好的人,也完全不影響他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動聽君現在打電話回家,沒說幾句方言,就會切換回普通話。一方面是因為工作生活習慣說普通話了,另一方面則是很多方言的確不會說了。
  • 廣東,上海本地人都在說方言,為什麼西安本地人喜歡說普通話?
    有位來西安旅遊的網友好奇提問:其他地區的本地人都講方言,為什麼西安本地人都喜歡說普通話?以下是我針對該網友的回答,分享給大家供有同樣好奇心的朋友參考。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說明提問者觀察細緻。我是80年代生人,從小在家和父母、鄰居、小區大院裡的小夥伴們都說的是本地方言,也就是典型的關中話,這個時期完全都是方言對話環境;隨後進入幼兒園,幼兒園的老師是以普通話教學的,並且引導同學與老師、同學與同學之間都以普通話交流(例如老師提問要求普通話回答問題、幼兒園組織活動表演都是普通話等等),但是放學後回到家,尤其是父母來幼兒園接自己的時候
  • 「普通話」不等於"Chinese"!「方言」又該如何說?漲姿勢啦
    如果當外國朋友問起你關於「中文」的問題時,你如果一頭霧水,這就不太好啦!01Chinese我們都知道,Chinese 除了有表示「中國人」的意思,還有表示「中國話」的意思。而「中國話」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它的範圍很大,包括普通話和方言。
  • 為什麼浙江有許多方言,但是浙江人說普通話沒有特別濃的口音?
    其實浙江人說普通話,也是帶有口音的,特別是在北方人聽來,帶有明顯的南方味道,而之所以感覺浙江人說普通話,沒有特別濃的口音,大概率源自浙江母語方言語速比較慢、輕,不容易給人留下「噼裡啪啦」的急躁感。另外也與浙江地區重視教育,普通話普及程度高有關,單純只看南方省份的普通話使用,浙江確實屬於口音相對較輕的。
  • 我國方言最接近普通話的省份:第一毫無爭議,有你家鄉嗎?
    導語:我國方言最接近普通話的省份,第一毫無爭議,有你家鄉嗎?中國的發展速度是飛快的,過去的中國閉關鎖國,現在的中國面向世界。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交流也越來越多,很多外國人都喜歡到中國來。他們在這裡工作,有的外國人覺得中國是一個很適合生活的國家,然後在這裡定居。
  • 看了這篇文章你才會領略到日本方言到底有多鬼畜!
    中國有這麼多方言,一定有不少同學好奇日本有沒有方言了。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日本也有超級超級超級多方言...多到數不清。我們在平時看動漫,對於日本方言的認知大部分可能就是關西腔了,也就是所謂的京都腔。京都腔的特點就是在於它的發音速度慢和長音了。
  • 普通話與漢語方言之間的關係及發展
    普通話是漢語的標準語只此一種, 而方言則是漢語的重要形式, 基本上我國每個不同的區域都會有其獨特的方言形式, 如, 陝西方言、河南方言、東北方言、粵方言、閩方言等等。因此, 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普通話還是漢語都是作為漢語不同的形態而存在的, 普通話源於豐富多彩的方言文化, 與方言相互依存, 共同構成了我國豐富的語言生態環境。
  • 為什麼經濟越發達的城市,當地人越喜歡說方言,而不是普通話?
    寫在前面:為什麼經濟越發達的城市,當地人越喜歡說方言,而不是普通話?中國是一個地域面積非常遼闊的國家,一般來說,這樣的國家,要麼同時存在好幾種語言,要麼同時存在好幾種方言。中國顯然屬於後者,因為儘管中國有14億人口,但是中國90%以上的人,都是漢族人,都說漢語。就像英語有英式英語、美式英語和印式英語一樣,漢語,也存在數量非常多的方言。百分之七十的漢族人都說「北方方言」,即「官話方言」。還有部分中國人說吳語、粵語、閩南語、客家話等漢語方言。即使是同說一種方言的不同城市,也存在著口音上的差別。
  • 「推普周」你說普通話路上的絆腳石是誰?
    根基不穩的我很快就被帶偏了,說出了普通話和四川話混合的「川普」,就很搞笑~小乙:我本來普通話說得很好,就怪我爸經常說四川話,就把我給帶偏了!小丙:我爺爺奶奶的普通話很不標準,所以我的普通話說的也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