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是百味之王,然而從古到今,製鹽、曬鹽都是最辛苦的行當。新中國成立以後,遼寧兩千多公裡的海岸線上曾先後分布著六家鹽廠,市場經濟的衝擊讓其中的五家因種種原因陸續消失,以復州灣鹽場為前身的大連鹽化集團不僅生存了下來,還發展成為集鹽業生產、海水化工、水產養殖、文化旅遊於一身的現代化海鹽生產企業。幾代鹽業工人的永不言棄,守護住了大海的精華,也見證了一個傳統行業的更迭發展。
一場秋雨過後,鹽池收起塑苫,抓住一年中最後的黃金季節吸納陽光。
百裡鹽灘綿延,微妙的顏色差別,代表了與收穫的時間距離。
位於遼東半島南端的大連復州灣,是全國聞名的四大鹽場之一。北緯39度的日照時長,近海灘涂的豐富藻類,造就了復州灣海鹽獨特的品質。
始建於1848年的大連鹽化集團就坐落在這裡。
大連鹽化集團五運製鹽有限公司
副經理 程德君
現在不用人抬肩扛的,過去基本的工作都是靠人工,尤其體現在扒鹽、活茬上,就在那池裡拖個耙子打磨磨,外人說就是鹽驢子幹的活。
一茬兒鹽從把海水引入鹽田到成型納採,要經過一年時間的日照、蒸發,近百個鹽池的逐一輪替。
人的參與只在結晶之後才能開始。這種近乎原生態的製鹽技藝傳承千年,保證了海鹽的十足鮮味兒,卻也無限放大了人的勞動負荷。
大連鹽化集團五運製鹽有限公司
副經理 程德君
我剛來鹽廠時年齡小,畢竟剛下學,拖個活茬機,拖不動拉不動,人家中午都上去吃飯了,我還得繼續活茬,活不動了我坐在池子沿上好頓哭。
程德君17歲接了父親的班。計劃經濟時代,鹽業定產定銷,雖然辛苦,卻能維持生計。直到市場經濟大潮襲來,被鹽滷浸泡的辛苦日子終於難以為繼。
發不出工資的關口,企業毅然決定,把最後的資金全部用在技術升級改造上。
大連鹽化集團黨委書記
董事長 總經理 厲煥策
電費,鐵路運費都交不上了,人窮到這個份上只能是勒緊腰帶。這個產業要想發展,必須降低勞動負荷。勞動負荷太重了,也沒有人來呀。我們引以自豪的是,在那個年代,那麼困難的情況下,職工能夠理解我們,能夠和我們一起共克時艱。
大連鹽化集團五運製鹽有限公司
副經理 程德君
這就是扒鹽機,在扒鹽、收鹽,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每個小時可以扒50噸鹽,已經升級到第三代了。過去扒鹽,兩班作業的話,一個班就十三四個人,現在兩三個人就操作了。
扒鹽、活茬、脫水,工人們靠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研發出各種自動化設備。他們的堅持和堅守,讓大連鹽化活了下來。十年時間,十個多億的不間斷投入,也是企業的堅持。改造,不僅為了提高效率,更是為了後續發展。
改造後,程德君負責管理的38平方公裡鹽田上,初入鹽池的海水發展養殖。鹽度達到10-15度製取化學元素溴。達到25.5度開始結晶出鹽。收完鹽後的滷水再進行鎂、鉀等元素的提取,最後,純水重新排入大海。這條完整的產業鏈裡,效益無處不在。
大連鹽化集團五運製鹽有限公司
副經理 程德君
梯級開發,綜合利用,伸長產業鏈,因為溴廠需要大量的水生產,原來沒改造前一家一個單元,水整合不了,最後把這幾個廠的水都集中到一起,都走這一個管道,這溴廠才能存在。
2017年,國家取消食鹽準運證,開啟鹽業制度改革。破冰突圍,大連鹽化投資3.2億元上馬「綠標鹽」全自動生產線,增加食用鹽產出比例。也是在那一年開發建設的海鹽世界公園,成為國家十大工業旅遊示範基地。
大連鹽化集團黨委書記
董事長 總經理 厲煥策
產業升級改造,優化工藝流程,這些相應的提高了生產效率了,勢必用不了那麼多人了,那我們就得想辦法開闢新的產業,接納現有這些人員。我們發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我們員工過上幸福日子。
大連鹽化集團五運製鹽有限公司
副經理 程德君
瓦房店地區我們鹽化集團工資是最高的,退休的勞保都非常自豪,他們過的小日子非常好,農村老百姓都羨慕死了,鹽工過去找對象不好找,現在找對象都不成問題了。
鹽,源於海,成於民,又惠於民。
如今,百裡銀灘上,再不見赤裸黧黑的「鹽驢子」,年輕的鹽三代們已經在現代化的加工車間裡擔當骨幹。
五十七歲的程德君很感謝自己當年的堅守,也感恩企業的不離不棄,幾代鹽業工人歷經歲月沉澱下來的幸福感,就是在時代發展中對大自然的饋贈最樸實的守護。
大連鹽化集團黨委書記
董事長 總經理 厲煥策
勤儉、吃苦、奉獻、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節拍。按現在時髦話講,叫「與時俱進」。勇於不滿足現狀,讓這個行業也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下一站幸福】
大連鹽化集團五運製鹽有限公司
副經理 程德君:
現在我們這灘田改的,在國內是一流的,山東、河北都到我們這來看,他們都沒有我們這實力。
大連鹽化集團黨委書記
董事長 總經理 厲煥策:
「十四五」期間,我們國家在工業上進入到網際網路時代了,我們要把數字(技術)引時到行業當中,打造出「綠色鹽化」,「智慧鹽化」。
來源:遼寧新聞 北鬥融媒客戶端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大連鹽化:守望幸福 永不「鹽」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