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聽過關公文化吧,在中國,有許多文宣王廟供奉著孔子,過去也有許多這樣的建築。而關公廟在國內外的數量和規模都多於孔子文廟。關公是「忠」「信」「義」「勇」的文化內涵,著名教授田海就做了了一場關於關羽的講演,教授介紹了他的新作《關羽:失敗英雄的宗教後代》,也就是這場講演的題目。
那麼中國人為何這麼崇拜關羽呢?
人們普遍認為,「關羽崇拜」是書寫文學傳播的產物。但田海並不這樣認為,他認為我們對古代文字的影響過於誇大,相反,是口頭文化的原因,造成了「關羽崇拜」講課時,他就以關羽為例,說了口頭文化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對宗教的傳播。教授在闡述前,就先說了一些專家研究關羽的成果。
教授發現,從各方面來看,幾乎的研究結論都認為:是《三國演義》等方面的書籍或文獻對「關羽崇拜」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教授的觀點卻恰恰相反,他覺得在「關羽崇拜」形成的過程中,口述文化發揮了更大的作用。關於這個,以往的研究都有假設:
第一,人們對「關羽崇拜」一開始是受宗教的影響;第二個方面是對關羽英雄形象的描寫,即各種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引起大家對關羽的崇拜。
但教授卻說,這兩個假設實際上並不成立。第一,「關羽崇拜」一開始是出現在某一河流旁,關羽最後被梟首,而這和佛教沒有多大關係,原因是寺院大多建在深山裡。第二,在古代,普通百姓的讀書率並不是很高,所以我們認為對關羽有重大影響的《三國演義》一系列書,當時真正看過的也不多。
另外,教授發現關羽的廟宇雖然分布在全國,但北方卻比南方更多。而且從廟的面積來看,也是北面的大點。古時候,長三角地區的上學率,往往都比北方地區高,若如前面所說的那樣,應該是南廟比北廟多。這一現象的出現,正好說明這一假設並不成立。
針對上述兩個假設,教授對其作了進一步的解釋。教授認為:佛教對「關羽崇拜」的確有一定影響,但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大。以前有許多發現表明,在佛教裡,大家把關羽視為伽藍神,但實際上,許多伽藍神都不是關羽。
將關羽視為伽藍神在晚清才出現,但在此之前,關羽崇拜早已存在。而且,在這一時期,與佛教有聯繫的例子很少,教授們僅在荊州某地發現一例。這位教授還發現,「關羽崇拜」與道教有關聯。
然而,在教授的眾多個案中,幾乎與佛教和道教都沒有關係。和佛教一樣,史書對「關羽崇拜」文學思想的影響也不甚明顯,基本是在「關羽崇拜」晚期才出現的。中國的讀書人,在那個時期,讀書人的文化程度並不高,書本也很難取得,所以人們用文字來認識關羽之人,是不符合實際的。
因此,總而言之,佛教或書本上存在著相關的內容,但是「關羽崇拜」是一種結果,而非根源。
在教授眼中,關羽崇拜是什麼?本文一開始就說過,「關羽崇拜」的根源是口頭傳播。從教授的觀點來看,實際上有很多欽佩與「口頭文化相關。比如,福建沿海就是以口頭傳播的方式,將「媽祖」這一形象推廣東南亞等地。另外,教授還強調,文字材料與口述文化有很強的聯繫,甚至很多文字材料都直接來源於口述文化,而古人常常把口述文字轉化為書面記錄。在這一過程中,記錄者還會對文字加工,最終才會形成文字。
同樣因為這樣的原因,關公從「蜀漢名將,到後來被的神化,都是中國進入晚期以來,各階層對關公的美結果。宋、元兩代是開端,明清時期是關公神化、聖化至極點的時代。
英雄》和田海教授的作品,前者是尋找《三國志》文字來源的蛛絲馬跡,後者則認為「口述文化」對於「關羽崇拜」的產生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