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患者若行支架治療,優選氯吡格雷+新型抗凝藥!ACC專家共識

2020-12-25 騰訊網

據估計,大約1/4的人一生中會出現房顫,而大約25%~35%的房顫患者合併冠心病,近期進行冠脈介入治療的患者中大約10%合併房顫,部分患者會合併靜脈血栓栓塞症。這些患者既需要抗凝治療,也需要抗血小板治療,但在臨床實踐中,如何選擇最佳的抗栓治療策略仍存在挑戰。

12月18日,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發布專家共識決策路徑,為合併房顫或靜脈血栓栓塞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或接受經皮冠脈介入治療的患者提供了最佳抗栓治療建議。

該共識決策路徑著重對4種臨床情況提供了抗栓治療建議:(1)正接受抗凝治療的房顫患者需要進行冠脈介入治療和抗血小板治療;(2)正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的冠心病患者因有新發房顫需用抗凝藥物;(3)有靜脈血栓栓塞病史的患者正用抗凝藥物,目前需要冠脈介入治療和抗血小板治療;(4)因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正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新出現靜脈血栓栓塞需要進行抗凝治療。

同時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療的總原則

1、對於大多數需要同時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療的患者,該共識決策路徑反對常規應用三聯抗栓治療(雙聯抗血小板治療+1種抗凝藥物),因為出血風險會顯著增加;強烈推薦雙聯抗栓,即用1種抗凝藥物和1種P2Y12 抑制劑。

2、如果確實需要三聯抗栓治療,建議短程應用,例如不超過30天。

3、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在雙聯抗栓治療時,建議選用氯吡格雷與1種抗凝藥物同時應用。如果正用阿司匹林,其劑量必須。

4、對於至少服用兩種抗栓藥物的患者,應開始或繼續應用質子泵抑制劑,同時避免使用其他抗炎藥物,以減少胃腸道出血風險。

正服用抗凝藥物、需冠脈介入治療的房顫患者

1、對於正服用抗凝藥物、需要進行冠脈介入治療的房顫患者,在合適的情況下,建議優先選擇直接口服抗凝藥物,而不是維生素K拮抗劑(華法林)。

2、冠脈介入治療後,建議應用口服抗凝藥和 P2Y12抑制劑6~12個月(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患者第6~12個月可將 P2Y12 抑制劑換為阿司匹林),1212個月後單用抗凝藥物。

正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新出現房顫的患者

1、對於正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新出現房顫的患者,臨床管理主要看抗血小板治療的適應證。

2、如果抗血小板治療是用於心血管病一級預防,建議單用抗凝藥物。

3、如果是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或急性冠脈症候群患者冠脈介入術後接受抗血小板治療,建議同時用1種口服抗凝藥物和1種P2Y12 抑制劑,療程不超過1212個月,此後單用口服抗凝藥。

4、對於未置入頸動脈支架的腦血管病患者,建議單用抗凝藥物。

5、對於頸動脈置入支架或有外周動脈疾病的患者,建議可先短程應用抗凝藥物和1種P2Y12 抑制劑,然後單用抗凝藥物。

有靜脈血栓栓塞史、需冠脈介入治療的患者

1、對於有靜脈血栓栓塞史的患者,抗栓治療主要視靜脈血栓栓塞出現時的臨床情況而定。

2、如果靜脈血栓栓塞與可逆轉的、強烈誘發危險因素有關,延遲行冠脈介入治療可能是有益的,此時可停用抗凝藥物。

3、如果需要長期或不定期抗凝治療,建議冠脈介入治療後用標準治療劑量的抗凝藥物和P2Y12 抑制劑。

4、如果抗凝藥物劑量需要減少,比如靜脈血栓栓塞二級預防時用半劑量直接口服抗凝藥物,繼續長期應用單個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

正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新出現靜脈血栓栓塞的患者

1、對於正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新出現靜脈血栓栓塞的患者,通常建議應用抗凝藥物和單個抗血小板藥物。

2、應用抗血小板藥物來進行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或最近一次冠脈介入治療或急性冠脈症候群發作超過12個月的患者,可單用抗凝藥物治療。

正服用直接口服抗凝藥物、需冠脈介入治療的患者圍術期管理

1、對於正服用直接口服抗凝藥物、需要冠脈介入治療的患者,冠脈介入治療前大多數直接口服抗凝藥可停用不超過36~48小時。

2、如患者有中重度腎功能不全,直接口服抗凝藥可能需要停用更長時間,尤其是達比加群。

3、對於應用華法林、不需要緊急冠脈介入治療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症候群患者,在冠脈造影前可能需要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橋接治療。

但如果患者服用的抗凝藥物是直接口服抗凝藥,橋接治療很有可能是沒有價值的,尤其是低分子量肝素。

與抗血小板藥物聯用時,直接口服抗凝藥的用量

1、在與抗血小板藥物聯用時,直接口服抗凝藥的劑量可遵循FDA指導用於房顫患者中風預防或靜脈血栓栓塞治療時的劑量。

2、但利伐沙班例外,根據PIONEER-AF PCI研究結果,當與P2Y12抑制劑聯用時,利伐沙班劑量可能需要調整為15 mg/d,肌酐清除率in時劑量減至10 mg/d。

其他注意事項

該共識決策路徑指出,對比抗凝藥物和抗血小板治療後結局的臨床試驗較少納入靜脈血栓栓塞患者,大多數證據基於接受冠脈介入治療的房顫患者,該共識決策路徑將其外推用於靜脈血栓栓塞患者。

某些建議可能不適用於所有靜脈血栓栓塞患者,例如三陽性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因為這種情況下,至少有1種直接口服抗凝藥不如華法林。

該共識決策路徑中針對房顫患者的建議特指非瓣膜性房顫患者,不能外推用於瓣膜性房顫患者,包括有中重度二尖瓣狹窄(大多數是風溼性的)或植入機械瓣的房顫患者。

對於接受冠脈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該共識決策路徑主要關注藥物洗脫支架置入術後的抗血小板治療。即便在出血風險高的患者中,裸金屬支架已不再是首選。

在置入裸金屬支架或單純行球囊成形術的患者中,如果是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患者,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可縮短至≤1個月。接受冠脈介入治療的急性冠脈症候群患者,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的療程也一樣,無論置入的支架是何種類型。

該共識決策路徑還指出,儘管一些風險評分模型可能有助於根據血栓栓塞和出血風險對患者進行危險分層,但這些風險經常是重疊的,而且隨時間推移而變化,這些問題說明一種通用治療方法是存在局限的。

來源:2020 ACC Expert Consensus Decision Pathway for Anticoagulant and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r With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Solution Set Oversight Committee. J Am Coll Cardiol. Dec 18, 2020.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

很多疑難複雜病例,一個醫生一生也只能見到一次

【來源:中國循環雜誌】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放支架後抗凝藥吃多久?
    核心提示:目前,冠心病急性發作國內外都首選介入治療,即心臟支架手術。不過,放了支架不等於後顧無憂,由於發展到冠心病的病人身體仍然存在多種危險因素,所以術後需要服用一些藥物,比如抗凝血藥、抗血小板藥、他汀藥等等。抗凝血藥至少服用一年以上,抗血小板藥和他汀藥需要長期服用。
  • 抗血栓,替格瑞洛PK氯吡格雷,誰更好?
    而在歐洲心臟病協會的兩個權威指南(2011年ESC NSTE-ACS 指南和2012年的STEMI指南)中更是指出,在不能接受替格瑞洛治療的患者中才能使用氯吡格雷。 4.氯吡格雷:出血風險更低 長期應用替格瑞洛的出血風險略高於氯吡格雷,但短期使用兩者的出血發生率相似。 為避免出血風險,對於年齡 ≥ 75 歲的 心絞痛、心梗等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患者,建議在阿司匹林基礎上選擇氯吡格雷作為首選。
  • 《冠心病合併心房顫動患者抗栓管理中國專家共識》要點解讀
    在此背景下,制定《冠心病合併心房顫動抗栓管理中國專家共識》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為該類患者的抗栓管理,提供了指導意見。相比其他指南,該共識具有三大特點:(1)內容更全面。既包括ACS合併房顫,也涵蓋了歐美共識中未涵蓋的穩定性冠心病合併房顫人群。
  • 放心臟支架後抗凝藥吃多久
    核心提示:氯吡格雷是抗凝藥,根據指南,需要吃一年,但也有臨床研究表明,服用一年以上更好,患者已服用兩年,可考慮停掉;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藥,可防止血栓形成,應長期服用。   上海讀者柴先生問:我今年55歲,兩年前因為冠心病放了4個心臟支架,之後一直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美託洛爾、他汀、欣康這5種藥。
  • 新指南背景下,房顫卒中抗凝如何做到更優?
    2013年發表的WOEST研究是一項中等規模的開放性試驗,納入573例患者,對三聯抗栓治療(VKA+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與雙聯抗栓治療(VKA+氯吡格雷)的安全性進行了比較。
  • 心對話丨新指南背景下,房顫卒中抗凝策略如何選擇?
    ACS行PCI的患者,抗凝+抗血小板治療12個月,CCS行PCI患者中,抗凝+抗血小板治療6個月,之後長期維持口服抗凝單藥治療。無需行PCI的房顫合併冠心病患者,同樣推薦口服抗凝單藥治療。 如果患者符合NOAC指徵,推薦NOAC優於VKA,用於與抗血小板藥物聯合治療。
  • 美國專家遠程支招
    後又做了心電監護提示:房顫,心室率達85-105次/分。經過治療,四天後轉為竇性心律。 雖然這次因送醫及時化險為夷,但考慮到父親年事已高,經不起一次次的折騰了,馮女士覺得有必要請國內外權威專家看看,儘可能避免這類情況再次發生。
  • 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過敏處理「秘訣」
    氯吡格雷單抗:2014年美國NSTEMI指南推薦阿司匹林過敏的可以氯吡格雷負荷後單抗維持,但循證依據及病例數很少。3例病例報導中,2例STEMI患者溶栓及氯吡格雷治療,然後轉換成替格瑞洛。1例NSTEMI使用了150mg3個月,然後75mg維持。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單抗:理論上抗血小板更強,但ACS及PCI後單抗的研究結果還沒出來。
  • 房顫抗凝治療,怕出血咋辦?聽聽專家怎麼說
    房顫抗凝治療,怕出血咋辦?聽聽專家怎麼說   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疾病。一般情況下,房顫患者都需要使用抗凝治療,而抗凝治療後如果無法止血怎麼辦?
  • 抗血栓藥物氯吡格雷有什麼作用?服用時的注意事項詳解
    在氯吡格雷上市之前,還有一個這類藥物,叫噻氯匹定,由於氯吡格雷的副作用小,耐用性好,服藥安全方便,且骨髓毒性較低,目前已逐漸取代噻氯匹定,成為了一線的ADP受體拮抗劑類抗凝藥物。對於確診非ST段升高的ASC患者,但不準備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或搭橋手術的,可給予氯吡格雷進行治療,堅持服藥1年;5. 對於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患者,無論是否採用溶栓治療,均應給予氯吡格雷,並建議長期服用;6.
  • 專家答疑︱CHADS2和CHA2DS2-VASc評分,哪一個更適用國人?
    20世紀90年代,幾項評價房顫患者華法林與阿司匹林療效的臨床試驗陸續發表,當時國際上對非瓣膜病房顫還未確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療,在臨床實踐中也並未給這些患者應用抗凝藥,因此,這些臨床試驗均以安慰劑為對照。根據當時試驗設立的對照組(未接受抗凝治療的患者)分析得出了非瓣膜病房顫患者的卒中危險因素。
  • 美國專家遠程...
    後又做了心電監護提示:房顫,心室率達85-105次/分。經過治療,四天後轉為竇性心律。雖然這次因送醫及時化險為夷,但考慮到父親年事已高,經不起一次次的折騰了,馮女士覺得有必要請國內外權威專家看看,儘可能避免這類情況再次發生。
  • 慢性冠脈症候群患者藥物該如何選?COMPASS研究中國主研為你解答!
    01 強化抗血小板治療, 慢性冠脈症候群患者的希望? CHARISMA研究[1]進行了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雙聯抗血小板(DAPT)的探索。
  • 吃奧美拉唑和氯吡格雷,引發血栓!藥師忠告:這兩種藥不能一起吃
    案例回顧 於大爺今年63歲,年前做了心臟支架手術,術後一直吃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近來,他感覺胃不舒服,就去藥店買了一盒奧美拉唑,每天吃一次,一天也沒落下。某天早上,於大爺突然感到胸部劇烈疼痛,並伴有胸悶心慌,家人見狀,立即將其送去醫院。
  • 楊豔敏: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療新進展(上)
    高危患者中(急性卒中除外),更高劑量的阿司匹林並未顯示能夠更好降低血管事件風險。另外,急性冠脈症候群(ACS)患者中,無論是否聯合氯吡格雷,隨著阿司匹林劑量的增加,出血風險均顯著增加。
  • 關於氯吡格雷,至少需要知道這4點!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關於氯吡格雷的用藥實用指南,一文了解! 氯吡格雷是一種抗血小板藥物,臨床上廣泛用於心肌梗死、缺血性腦卒中和周圍動脈缺血等疾病的治療。合理使用氯吡格雷,能有效預防動脈粥樣硬化血栓性事件發生;使用不合理,則可能導致嚴重不良後果。合理使用氯吡格雷,至少需要知道以下4點。
  • 心呵護,小談房顫抗凝治療
    隨著導管消融例數的增加,新型口服抗凝藥(NOAC)的上市,抗凝治療更加便利,相關指南也在不斷更新。 藉此契機,邀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韓智紅教授,以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孫志軍教授,一起交流、分享房顫導管消融圍術期抗凝治療的臨床經驗。首先請韓智紅教授進行講解。
  • 遇到房顫不要慌,《2020 ESC房顫診斷和管理指南》告訴你這麼做
    (Ⅱb)生活方式改善及其他策略:指南建議患者應嚴格控制風險因素避免觸發,這也是節律控制策略中的一部分。(Ⅰ)6.心臟復律前後卒中風險管理應向患者多次強調復律前後遵醫囑堅持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藥(NOAC)治療的重要性。
  • 什麼藥更適合老年房顫患者?ENGAGE研究這樣說
    NOACs證據充足,是房顫患者抗凝優選藥物。但可喜的是,老年房顫患者抗凝治療獲益明確,1992-2007年美國Medicare老年房顫患者抗凝和缺血、出血性卒中事件統計顯示隨診抗凝治療的應用,缺血性卒中明顯下降且出血性卒中無明顯增加[3]。
  •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諾、替羅非班,四種抗血小板藥的區別
    作者:Gcplive 來源:藥品之聲 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是減少冠心病患者再發事件和死亡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國內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包括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及靜脈注射替羅非班。這四種抗血小板藥物之間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