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聽力篩查至關重要,這是醫學界共同認可的結論。我國有約13.7萬0-6歲的聽力障礙兒童,而這個數字大概只是冰山一角,因為仍有許多孩子的聽力問題未被檢測出來。
可以這麼說,兒童聽力障礙的測出率是比較低的,但聽障的致殘比例是超過其他任何先天性疾病的。聽力障礙的隱蔽性較高,甚至早期檢測都是發覺不了的。但是,新生兒聽力檢測是唯一一種能早期檢出嬰兒聽力障礙的方法,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家庭、社會,它還是十分重要的。
早在幾年前,我國就開展了貧困地區免費新生兒聽力檢測活動。直至今日,數以十萬計的嬰幼兒得到免費的聽力檢查,其中不乏有很多3歲以上的孩子雖然患有聽力障礙,卻仍未得到有效治療的案例。究其原因,無非是科學知識的普及度不高。
不久前,3歲的寧寧被媽媽帶到我們機構諮詢語言矯正的事情。媽媽和矯正老師說,他們兩口子的身體都很棒,妊娠期間的不良反應也不多,孩子也是順利在預產期降生的。因為這樣,本來醫生建議的新生兒聽力篩查就被他們駁回了。
孩子18月齡時仍未有開口說話的跡象,父母就有些慌張了。但在老人的勸解下才慢慢放下心,時不時地教孩子說話。可是近一年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沒有多少進步,對父母的話好像也充耳不聞,這才急忙到醫院檢查。
檢查結果一出爐,兩口子就傻了。孩子只能聽到52分貝以上的聲音,屬於中度聽力障礙,不僅需要佩戴助聽儀器,還有參加語言康復訓練的必要。媽媽聽完後悔不已,悔不當初進行聽力篩查。
有些孩子表面看上去身體健康、沒有問題,但並不代表孩子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就像聽力障礙這種依靠專業檢測都不一定能檢查出來的疾病,更要對其提高關注度。聽力障礙影響的不僅是孩子的聽覺系統,對兒童的語言、學習、社交、心理和性格都會造成不小的影響。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語言能力。聽力障礙兒童會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諸如語言發育遲緩、構音障礙等問題。這些問題是隨著聽力障礙產生的,卻不會隨著聽力障礙的消失而消失。錯誤的語言系統一旦形成,想根治是非常困難的,是家庭力所不能及的領域。
語言發育遲緩是聽力障礙引起最多的語言障礙,也是比較棘手的一類問題。語言發育遲緩最大的表現就是不會說話或說話晚,這就是由於語言接收-處理-應用的這套連結崩潰造成的。
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孩子聽不到外界聲音,無法有效處理聲音信息,孩子不能理解聲音的特定意義,也無法通過模仿來學習說話,也就沒有流暢的語言表達了。另外,聽力障礙兒童多伴有情緒缺乏問題,看似喜怒不形於色,其實是無法對外界做出有效情緒反饋。
語言表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不是很多家長認為的理所當然的事情。可以確定的是,兒童良好的語言發育離不開各個器官的健康完整和協同配合,還有良好的語言環境和語言教育方式。
人一生的成長非常不容易,作為父母的我們更要把所有的愛獻給我們的孩子。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不想看到他們因為某些無端的疾病而遭受苦痛。對於聽力障礙兒童來說,我們對他們的關注不僅要放在聽障的治療和語言的矯正上,更應該在心理層面多加疏導,不要讓本應來到世上快樂生活的孩子盛行而來、悻悻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