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任正非在華為銷服體系奮鬥大會上為家屬頒獎並講話,他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
我說過我們奮鬥的目的,主觀上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客觀上是為了國家和社會。主觀就是通過我們的努力奮鬥,換來他們的幸福生活;客觀上我們給國家交稅,讓國家用這個稅收去關懷愛護其他的人。
這是任正非經營華為的根本邏輯之一,我們常說人性都是自私的,但人性為什麼不能自私呢?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有「本能的自私」,人天然就知道趨利避害,這沒有什麼不好。
就企業來說,我們要正視人的本性,應該是因勢利導,而不是空洞的說教或嚴防死守的抑制。
人最大的能力在於思考,「發明了發明的方法」,能對經驗加以總結和學習,從而不斷進步。
1787年,英國把本國的囚犯運送到澳大利亞拓荒,很多船長因為這筆生意而發財,但其中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船上塞滿了人,航運條件特別差,因此囚犯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但誰在乎呢,反正船長已經拿到了運費。
對此,媒體和民眾呼籲船隊應該對囚犯給予基本的飲食、衛生、醫療保障,畢竟大家都是文明人,不能把人當做牲畜一樣對待。但呼籲是呼籲,船隊依然是我行我素。
直到一個經濟學家提出了建議,他說應該把費用的結算方式從提前支付改為到達後支付,施行後,囚犯的存活率大大提升,有時候一船人竟然奇蹟般地都活著到了澳大利亞。
這個奇蹟的實現就是基於人性的洞察和利益的考量,船長以前之所以不給囚犯提供飲食和醫療等必需品,是因為這些都是成本,而增加成本必然會損害利潤。所以他們沒有動力這麼做,相比成本,死幾個囚犯算什麼呢?
但在改變運費支付方式後,船長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們就必須千方百計照顧好囚犯,因為這些囚犯對他們意味著金錢和財富。
類似的還有二戰時期巴頓將軍讓兵工廠的人跳降落傘的故事——此前傘兵經常因為打不開降落傘而摔死。
這說明了一個真理,那就是人性都是自私的,「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們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利益。給一個支點可以撬動地球,而管理則是找到這個利益點去撬動人的主動性。
任正非就是這麼做的,他想要讓下屬、員工同他一起「共擔責任」,為此,光是勸說、忽悠是不行的,他必須拿出切實的利益來,給員工一個這樣做的動機和理由。
所以,華為從很早就開始施行了「利益分享」的機制:
……如果對待像「農民工」一樣砌一塊磚給1元錢,他們(人才)肯定會離開,我們的技術就沒有積累。我們就發明了一個方法,把股票分給大家,大家認為「長城」每一塊磚都有他的份,走了就沒有啦,所以大家都留下來了,同時公司通過股票認購也積累了一些資本。當時是一個權宜性措施,沒想到後來成為一個機制。
任正非說,華為的內部股份制是在當時沒有環境、沒有條件下產生的機制,經過20多年的完善,現在變成了已經很有戰鬥力的機制。
帶隊伍不能只靠情義和言辭,如果沒有利益的激勵和約束,別說是員工,就是你的好友和兄弟都沒有辦法跟你長久維持下去。
徐小平就曾感慨的表示,「不要用兄弟情義來追求共同利益,這個不長久,一定要用共同利益追求兄弟情義,否則很容易上演兄弟式合夥、仇人式散夥的悲劇」。
所以,帶隊伍建班子,一定要對人性、利益有深刻的認知和把握。我們應該順應人性,而不是去考驗、挑戰人性。
員工努力奮鬥的第一源動力肯定是為了自己,你做企業也肯定首先是為了自我的利益和滿足,大家都不要在這點上自欺欺人。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在彼此利益訴求的基礎上求同存異,把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結合起來,儘量擴大彼此的共同利益,這樣商業這個遊戲才能玩下去。
主觀上為自己,客觀上卻幫到了別人。員工在為自己奮鬥的同時,也為企業創造了貢獻和價值。同樣,企業在取得發展和成功的道路上,也給員工帶來了利益和成長,大河有水小河滿嘛。
事實上,合作才能雙贏,而雙贏既需要智慧也需要能力。
「畢竟這世界偉大的人是數量很少的」。任正非告訴員工,先從愛家人、愛同事、愛工作做起。「我們成功是為了給老婆多賺點錢,不是為了當世界領袖」。
其實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也是講先愛自己的真理,如果你自己都不自愛,那又豈能愛別人呢?
不管做任何事,我們還是要尊重人性的規律和社會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