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種田的人》帶大家了解更多的農村新鮮事,請點擊右上方「關注」按鈕!今天要分享的話題是:今天立秋,「六月立秋,兩頭不收」,這到底是啥意思?
雖然今天立秋了,但氣溫依然較高,關於今年立秋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尤其是農村一些老人有一些這樣的傳言,說是六月立秋,兩頭不收,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
農民朋友知道,今年立秋和往年不同,往年立秋的時間一般在農曆七月份,但今年剛剛進入三伏天不久就立秋了,在農曆節氣上也早了,也就是6月18號,也就是陽曆8月7號,24個節氣當中的第13個節氣,也是秋季開始的第一個節氣。
立秋節氣的來臨,也意味著進入到了秋天,天氣情況也會慢慢發生一些變化,比如大風大雨天氣會逐步的出現下降態勢,而部分農作物的生長也緩慢下來,進入成熟期,逐漸向成熟的階段發展,尤其是今年,農曆6月份就立秋了,六月立秋,兩頭不收,甚至有更誇張的說法,顆粒無收,這些都是真的嗎?
部分網友認為:這些是農村的傳統的認知觀念導致的,立秋節氣如果趕在了農曆六月份,那麼就預示著會對農作物造成不良影響,可能會導致產量下降,因為每種農作物的生長規律不一樣,它們所需要的時間周期以及溫度也不一樣,換句話說,立秋節氣過早,也就意味著農作物的生長的周期會被縮短,農作物過早進入秋季,其籽粒澱粉的沉積減少,從而對農作物的產量造成一定影響。
大家知道,農曆六月份本來就是很炎熱的,如果過早立秋,氣溫就可以降低,對於夏季的農作物來說,它們需要有足夠的熱量,才能成熟得更好,如果過早成熟糧食不太飽滿,顯得幹煸,如果是七月份立秋的話,農作物的生長剛好適應熱期,農作物的生長中熱量均勻,此時收成可能就不錯,
那麼為什麼2020年立秋會早呢?
2020年立秋節氣之所以趕在了農曆六月份,就是因為今年閏4月,如果按照往年的計算方式來看,農曆六月份也就相當於是七月份了,更何況,立秋節氣之後,還處在三伏天之內,氣溫依然很高,再加上前期農作物的種植時間有所提前,立秋節氣到來後,農作物短時間內還會繼續生長。
除此之外,由於現在的農業耕作模式和過去的傳統耕作模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有些農作物可以提前下種,通過科技的種植技術,也能延長農作物的成長周期,促進農作物提前成熟,在農村,有不少關於農業生產上的老俗話,雖然有一些參考價值,但還是要結合科學耕作方法,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所以,以前流傳下來的老俗語,農民可以借鑑,但不能完全依賴,所以「六月立秋,兩頭不收」,說的就是夏收和秋收,你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