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六月立秋,顆粒無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有道理嗎?

2020-12-18 果樹種植助手

今天是大暑節氣,24節氣中的第12個,大暑過後,就到了立秋節氣。以前總以為立秋就是到秋天了,天氣慢慢涼快了,等到長大才知道,原來並不是這樣,即便立秋了,天氣還是會熱一段時間,甚至會出現「秋老虎」。立秋,一般都在每年的陽曆8月7或8號左右。從陽曆上看,就只差了一天,但是從農曆上看,差的就比較多了。有時候在農曆六月就立秋了,有時也在七月,因此民間也就有了早立秋,晚立秋的說法。

就拿去年來說,去年立秋陽曆是8月8號,農曆是7月8號,而今年,我陽曆在8月7號,而農曆則是6月18號。拋開陽曆不說,只看農曆,今年和去年立秋就相差了20天左右,也就是說去年是7月才立秋,屬於晚立秋,而今年是6月立秋,屬於早立秋。

陽曆,其實是根據太陽的運行規律來定的,它和氣溫的高低有著比較密切的關係,對於傳統農業生產有著直到意義。而農曆呢,則是根據月亮運營規律來定的,不同年份陰曆,陽曆並不對應,有時差別就比較大,或者設置閏月來適應年的長度。因此,農曆所表現出來的立秋早晚,原則上來說其實並不準確,也不能準確反映出氣候的變化,對農業生產指導意義不大。

但是從俗語字面來理解,農曆六月份立秋,立秋之後溫度下降比較快,不利於作物生長,生育期縮短,不能很好的成熟,豐產比較難,所以就產生了「早立秋,顆粒無收」的說法,這個其實不難理解。而下一句,「晚立秋,早晚都收」,就是說,立秋時間晚,不管是早播種還是晚播種,生長周期都可以滿足,積溫夠,作物正常生長影響不大,冬天到來之前,作物可以很好的成熟,豐收也不是難題。

其實啊,這句俗語表現出了一個時間的混淆概念,畢竟它是根據農曆形成的俗語,並不能反映出「早立秋」,氣溫下降,農作物生長周期不夠。其實從咱們生活中也能很輕易的發現,立秋之後,氣溫並沒有下降或者說並沒有特別大幅度的下降,該熱還是熱。對於作物來說,還是能夠繼續生長,如果管理得當了,豐收也並不是問題。同時,這裡面還有個閏月的問題。雖然說是早立秋,但是作物生長周期內,還應該把閏月也算進來。就拿今年來說,不是有個閏4月嗎,這樣算起來,其實作物的生長周期並沒有縮短。

也就是說,按照陽曆的時間,更能準確指導農業生產。農曆的「早立秋和晚立秋」,對實際生產偏差還是比較大。那麼這句俗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句是「不成立」的,早立秋≠收成不好,晚立秋≠好收成。每個地區的氣候,環境不同,我們都應該根據當地規律,田地實際情況,適時合理進行農作活動,豐產豐收,真的跟早晚立秋關係不大。

六月立秋,顆粒無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這句俗語主要還是根據農曆來算的,而二十四節氣其實是根據太陽運行來計算的,這樣更能準確指導農業生產,早還是晚立秋,這個大家就不要太在乎了,想要豐產優產,背後離不開農民的辛勤付出和細緻管理。

但是這句話能流傳下來肯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隨著社會進步和發展,我們應該與時俱進,更加科學地去經營和管理自己的田地,這樣才能獲得相應的回報。

相關焦點

  • 「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俗語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中有關立秋的俗話有很多,例如今日說起到的俗話「六月立秋兩邊免收,七月立秋早中晚都收」,這句話俗話代表什麼意思呢?今年是六月立秋還是七月立秋呢?六月立秋兩邊免收,七月立秋早中晚都收:六月和七月指的是農曆的六月和七月,兩邊指的是夏收和豐收。
  • 農曆6月立秋,有什麼說法?有哪些關於立秋的俗語?
    今年的立秋在陽曆的8月7號,陰曆的6月26。立秋以後,我國很多地區便會在早晚能感受到一絲涼意,但是中午還是會炎熱的。在農村關於立秋的俗語有很多,特別是立秋在農曆六月的俗語。重點介紹幾個。六月立秋,兩頭不收這句俗語明顯的是說六月立秋對莊稼產量的影響,因為今年就是農曆六月立秋,上半年清明時節倒春寒,在小麥收割的時候很多地區下起了大雨,致使很多小麥沒來得及收割就被大雨拍在地裡,上半年肯定是減產了。
  •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2019年幾月立秋,莊稼收成如何?
    文/豬友巴巴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2019年幾月立秋,莊稼收成如何?立秋,是季節轉換的一個重要的節氣,自然對農業由特殊的意義,在農村,流傳著「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種啥啥收」的習俗,這句俗語又是什麼意思呢?對於2019年來說,是幾月立秋呢?真的會影響莊稼的收成嗎?首先,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當然,此處「七月」是農曆日期,意義是說,如果立秋在農曆的七月份,那麼莊稼會得到豐收!
  • 農諺說,「六月立秋趕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這是什麼意思
    農村中真的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小編覺得最難懂的就是農村的諺語了,不好好揣摩,真的是看不太懂啊。今天我們就來了了解一下農村的諺語,「六月立秋趕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我們都知道,今年比較特殊,是閏四月,言外之意就是有兩個四月,所以今年按照農曆排的話,農曆立秋在六月中旬,農村有一句俗語是這樣說的,「六月立秋趕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這其實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句話就是農民們總結出來的技術時間。
  • 立秋將至,「6月秋趕死牛,7月秋慢悠悠」啥意思?6月立秋好嗎?
    在8月初就要迎來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了。這對於農民來說,是一個非常關注的節氣,從民間不少關於立秋的農諺就看得出來,古人對於立秋節氣的研究很深入。立秋節氣到了,那俗語「六月秋趕死牛,七月秋慢悠悠」是啥意思?有道理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立秋是24節氣中第十三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135°就迎來了立秋節氣。
  • 8月7日立秋,今年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立秋後還會熱嗎?
    立秋後還會熱嗎? 不知不覺,7月份成為了過去式,如今已經進入到8月份了。而在八月份的上旬,將要迎來一個對於農民來說十分關注的日子——立秋。在公曆8月7日(農曆六月十八日),就迎來了二十日節氣中第13個節氣——立秋了。
  • 農村俗語「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啥意思?
    對於立秋,農村有句俗語「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說的是立秋早晚對之後天氣的影響,如果是立秋早的話,說明這年秋天的天氣是比較涼爽的;如果是立秋晚的話,那沒立秋之前就是酷熱的夏天,肯定會熱上好長一段時間的。於是農村俗語就用「熱死牛」這樣誇張的比喻來形容天氣的炎熱。
  • 今天立秋,「六月立秋,兩頭不收」,這到底是啥意思?
    今天要分享的話題是:今天立秋,「六月立秋,兩頭不收」,這到底是啥意思?雖然今天立秋了,但氣溫依然較高,關於今年立秋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尤其是農村一些老人有一些這樣的傳言,說是六月立秋,兩頭不收,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
  • 俗語「秋後一伏,熱死老牛」啥意思?今年哪天立秋,是早立秋嗎?
    今年大暑節氣是在7月23日,農曆六月二十一日。大暑節氣以後,就是24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那農村俗語「秋後一伏,熱死老牛」是啥意思?今年哪天立秋,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呢?在解釋這句俗語意思之前,很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何謂「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農諺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說的就是這個三伏。
  • 農村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今年啥時候立秋?收成怎樣?
    農村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今年啥時候立秋?收成怎樣?現在正值夏天,相信大家都盼望著秋天能夠快點兒到來,這樣天氣就可以漸漸轉涼了。今年的氣溫又比以往高了不少,反正筆者是覺得高溫天氣讓人相當煩躁。因此每年夏天都希望這段時間快點過去,可是偏偏天不遂人願,這一年中最熱的天氣還沒到來。其實相比於我們,務農的人更加喜歡秋天,因為這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在以往那個以農業為主的年代更是如此。因此也流傳下來了很多和收成有關的俗語,其中有很多都和我們的24節氣有關,就比如這句「七月立秋,種啥收啥」。
  • 都說「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早晚立秋真影響氣溫嗎?
    今天「立秋」了,民諺有云:「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這是真的嗎?今年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早立秋說」認為,立秋當天的農曆日期是確定早晚的依據。如果在農曆六月,就是早立秋;如果在農曆七月,就是晚立秋。
  • 三伏天裡望立秋,今年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你知道嗎
    高溫高溼的天氣讓人們有一種在蒸籠裡面的感覺。悶熱的天氣讓人們非常盼望立秋。立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節氣,是秋天裡的第一個節氣。但是立秋並不代表著涼爽的天氣到來。在農村,有一種說法就是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那麼今年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有一種簡單區分早晚立秋的方法,就是根據立秋的月份來決定。如果立秋在農曆6月就是早立秋。
  • 「早秋丟,晚秋收」,立秋落雨能預測秋糧收成,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一、「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意思是,立秋節氣內若下雨,各類作物將會豐收;若立秋節氣內滴雨不落,農戶們可能會因糧食欠收而擔憂。道理比較簡單,立秋以後很多秋收作物將進入生長後期,灌漿是否徹底將影響顆粒飽滿,這時候不僅需要充足的光照、溫度,更需要水分的保障。保障光照、溫度基本上沒問題,立秋後不會馬上持續降溫,但降雨就說不準了,畢竟現在依舊是「看天吃飯」。如果立秋期間有一兩場降雨,對正在灌漿的作物來說是好事,有利於顆粒飽滿,糧食豐收便水到渠成了。
  • 俗語「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啥意思?今年是早是晚?
    那麼,俗語「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如果這一年裡面,立秋的時間是在早上或者是相對來說比較早的時候,就算是早立秋,如果這立秋的時間是在晚上或者比較晚的時間,那就算是晚立秋。同時,如果立秋時間早的話,那麼在接下來幾個月的天氣就會比較涼爽;反之如果立秋的時間比較的晚,立秋之後天氣就會比較熱,那麼這樣一句話到底有什麼根據呢?是否有相應的科學依據呢?
  • 農村俗語「早立秋緊溜溜,晚立秋秋後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剛剛打開日曆才發現明天就立秋了,今年的立秋時間明顯早於往年,而立秋也是二十四節中的第13個節氣,代表著秋季的到來,不過不要高興得太早,立秋以後並不意味著天氣立馬轉涼,依然會悶熱一段時間,但是立秋的時間點對於農作物的生長十分重要,像農村俗語「早立秋緊溜溜,晚立秋秋後油」就是對農收、氣候所做出的總結
  • 多一個閏四月,「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今年莊稼要欠收?
    每年的夏秋季節都是比較忙碌的農忙時期,農民會儘快抓住農時,這樣就可以將農產品賣到市場中,從而賺取更多的收益。2020年是農曆庚子鼠年,全年有384天,之所以這麼多天,還因為多出了一個月,也就是閏四月,農曆年裡有兩個閏月,目前依舊處在農曆四月。儘管才進入農曆四月裡,但夏收工作依舊穩步的進行中,絲毫沒有什麼影響。
  • 農村俗語:「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具體啥意思?
    大家好,這裡是「鄉村波比」,每日點評農村大小事,更有趣味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三農趣事,農村新鮮事,不妨點擊上方的關注訂閱呀!今天我們談論的話題是:農村俗語:「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具體啥意思?
  • 立秋民諺歇後語介紹
    立秋民諺歇後語介紹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頭。六月底,七月頭,十有八載節立秋。七月秋風雨,八月秋風涼。立秋溫不降,莊稼長得強。立了秋,哪裡有雨哪裡收。>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遲冷(新)六月秋,及早收;七月秋,慢慢收(蘇)六月秋,丟的丟,收的收;七月秋,全部收(新)
  • 『描寫立秋的詩詞推薦』關於立秋的著名詩句 有關立秋的諺語俗語
    關於『描寫立秋的詩詞推薦』關於立秋的著名詩句 有關立秋的諺語俗語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描寫立秋的詩詞推薦』關於立秋的著名詩句 有關立秋的諺語俗語,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立秋相關的信息,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 農村俗語:「晚立秋熱死牛,早立秋冷颼颼」,啥意思?
    在農村流行著很多俗語,這往往是前人通過總結日常生活的經驗,帶給後人的一些具有指導性的話語,因為過去都是用農曆計時,因此在這個方面大多數情況都是和農曆有關,同時在農耕和節氣方面的俗語要展整體很大一部分,這也是因為農民的生活多數情況下是圍繞著這兩個方面展開,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有著很多這方面的俗語,在老農口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晚立秋熱死牛,早立秋冷颼颼」,具體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