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前幾天在外面吃飯,看到一寶媽餵餐椅裡的孩子吃了一塊東西,嚼了一會兒就吐出來了。
接著寶媽給自己夾了一塊兒嘗了嘗,「不難吃啊……」
娃嚼一會兒就吐出來,真的都是因為東西不好吃嗎?
那可不一定。
我之前有收到一些這樣的留言:
嚼半天吐出來,稍硬的食物都不吃;1歲多了還只吃糊狀食物,顆粒大一些的一吃就乾嘔;還沒嚼幾下就吞了,拉的便便一看就沒消化完全……
你家娃有沒有這樣的表現?
如果有,你也別懷疑娃僅僅是挑食或是自己做的不好吃了,因為很可能是咀嚼能力沒有得到鍛鍊導致的。
同樣是6個月添加輔食,為什麼有的寶寶咀嚼能力沒有得到鍛鍊?
其實,多是因為過於寵溺、心疼孩子。
①害怕寶寶嚼不爛,消化不了,所以只餵寶寶糊狀食物;
②寶寶吃大顆粒乾嘔,心疼,所以一直堅持餵流食;
③總覺得娃的牙齒太少,不能吃爛飯軟麵條,一直停留在輔食添加的最初階段;
④肉太難嚼了,吃起來不方便,不給孩子吃;
……
原因有很多,反正都是因為大人不懂,耽誤了孩子咀嚼能力鍛鍊的最佳時段。
咀嚼能力差,不光孩子吃不了硬食物這麼簡單,還會有一些其他的影響:
●營養不良
因為咀嚼的不充分,所以食物沒有辦法和唾液中的消化酶充分發生反應,略過了一到消化步驟,到了胃腸道裡時,可能就無法很好的吸收,因此導致孩子營養不良或者說呈現出吃什麼都不長肉的狀態。
●牙齒發育不良
咀嚼會促進牙齒牙齦的生長發育,如果一直讓寶寶吃軟爛的時候,寶寶的牙齒和牙齦無法達到擠壓鍛鍊,因此可能會導致牙齒排列不整齊,發育不良。
●口齒不清晰
充分的咀嚼可以鍛鍊面部肌肉和口腔肌肉,肌肉的緊實度會影響說話的清晰度,如果長期吃軟爛食物,肌肉得不到鍛鍊,鬆弛、控制性差,可能就會導致寶寶口齒不清,說話晚等情況的發生。
所以,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從寶寶添加輔食那天開始,就要有所準備。
首先要明白一個道理:
寶寶吃飯並不是生來就會,咀嚼能力也不是生來就完善,這都需要訓練。學走路都會摔跤,咀嚼也會讓寶寶栽跟頭。
比如:嚼不爛噎住、吞不下、乾嘔,這都是正常的,摔些跟頭讓寶寶成長的反而更快。
所以不要太玻璃心,看到寶寶這樣就覺得還應該吃流食,長期吃流食,孩子啥時候才能嚼得動硬食物呀?
娃娃才長一兩顆牙的時候不要覺得孩子咬不動東西,回想一下你餵奶時他咬的有多疼?那些蔬菜條在孩子嘴裡並沒有那麼難對付。
其次,就是鍛鍊寶寶咀嚼能力
前短時間有說過一個BLW自主進食法,英國權威兒童中心一直在倡導的一種輔食添加方式。
簡單粗暴,在寶寶剛滿6個月的時候,就可以給寶寶吃一些蒸的蔬菜水果,比如蘋果、紅薯、胡蘿蔔等,切成條狀給寶寶蒸一蒸,晾涼後直接給寶寶吃。
與「第一口餵米粉」的傳統輔食添加法完全不同。
寶寶在一開始吃的時候會噎到甚至乾嘔、吐出來,但是堅持一段時間,可以看到寶寶咀嚼能力、抓握能力還有吞咽能力都能得到大幅度提升,進步的很快。
不過這種方式不適合所有寶寶,對於早產兒或身體弱的寶寶來說不太適用,如果寶寶身體健康且比較強壯,不妨試一試。
這就是讓寶寶在吃飯的道路上「摸爬滾打」鍛鍊出來的咀嚼能力。
不敢適用BLW的,那咱們可以用傳統方式一步步來。
●4-6個月開始嘗試母乳向泥糊狀輔食過渡。
●6-7個月吃比較細滑的糊,米粉由稀到稠,不過都很細膩。菜泥水果泥,給寶寶打細一些。
●8-9個月是鍛鍊寶寶咀嚼能力的黃金時期。菜泥變菜末,形狀如果蒜末一樣。軟懶的麵條、稀飯也是在這個時期要嘗試的。
●10-12個月,蒜末狀的時候可以變成大可以的食物了,比如胡蘿蔔丁、自己用烤箱做的溶豆、小餛飩都可以給寶寶吃了。
●1歲之後就應該適應成人飯了,只不過在調料上還是要儘量清淡一些,少油少鹽比較好。
如果你的寶寶咀嚼能力已經變差了,那就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方法:
①準備一些美味的磨牙棒,讓寶寶平時啃啃。
②媽媽要演示咀嚼動作,跟寶寶面對面的一起吃飯,這樣寶寶吃得開心,也會通過模仿媽媽來嘗試充分咀嚼。
③不要再一直餵食過細過軟的泥糊食物了,每天要至少有一餐給寶寶一些塊狀食物,比如蒸好的紅薯塊等,讓寶寶嘗試直接咬食。即使吃的過程中出現乾嘔,不要擔心,只要寶寶有在嘗試著吃,這就是一種進步,慢慢地來,他就會明白咀嚼的越充分食物越容易下咽的道理了。
無論是BLW自主進食還是傳統輔食添加,除了要讓寶寶適應食物本身以外,無一不是在為了鍛鍊寶寶咀嚼能力而努力,該心疼的時候心疼,但是該讓寶寶栽些「跟頭」的時候也要捨得。
成長就是這樣,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重複幾次,走路就會越來越穩當,輔食也是這樣,乾嘔、吞咽困難,那是因為寶寶咀嚼不充分,再來幾次就知道多多咀嚼,明白如何才能讓自己吞咽的更順暢,咀嚼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