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家長都比較關心寶寶的吃飯問題,吃什麼,怎麼吃,照顧的非常精細,所以就會發現很多寶寶出現了「咀嚼能力差」的現象,我有個朋友的孩子,已經兩歲多了,但是他的食物依然是剁得特別碎的樣子,蔬菜、肉類是很小很小的顆粒,他媽媽說太大了怕嗆著孩子。
當你發現寶寶都1歲多了,偏愛喝湯類、一口吃的稍微有點多就乾嘔、吃到顆粒大一點的稍微硬一點的食物就吐出來不吃,那就需要考慮一下寶寶的咀嚼能力是不是偏弱了。
咀嚼能力和吞咽能力是需要後天鍛鍊習得的能力
吃東西這個本領可不是寶寶天生就具有的,這項最基本的生存本領是需要後天慢慢鍛鍊出來的,雖然寶寶天生就具有吸吮能力,能夠吸吮媽媽的乳汁,但是吞咽能力卻不是一開始就是非常好的,剛出生的寶寶吃奶經常被媽媽的奶陣嗆到,無法從容應對奶水的流速,但隨著吃奶的次數越來越多,鍛鍊的時間的越來越長,寶寶的吞咽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咕咚咕咚的大口吞咽,越來越有節奏,不會很容易被奶水嗆到了。
咀嚼能力是需要將食物在口腔裡進行粉碎的能力,這個能力需要口腔肌肉、舌頭、牙齒一起配合完成,有的咀嚼能力強的寶寶1歲多就可以啃雞翅、啃排骨。
咀嚼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很多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咀嚼能力的發展,覺得孩子還小,沒有牙,難以完成咀嚼,所以一直給孩子提供非常軟爛、細碎的食物,但是卻忽略了咀嚼能力的重要意義:
1、促進消化的關鍵步驟,減輕胃部消化負擔
我們消化食物的第一步是需要將食物在嘴裡咀嚼粉碎,促進消化液的分泌,然後再吞進胃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食物的形狀必然會過渡到大人的食物模式,但是咀嚼能力沒有跟上來,孩子就會囫圇吞棗般的吞下食物,造成胃部消化任務過重,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
2、促進乳牙的萌出
寶寶的出牙雖然有個體差異,但是基本上在2歲左右乳牙就要全部萌出了,出牙的時候,乳牙需要頂破牙齦,這個時候就需要磨牙棒之類的幫助寶寶緩解出牙疼痛,除去磨牙棒之外,咀嚼食物同樣能夠達到摩擦牙齦的目的,促進乳牙的萌出。
3、影響語言發育能力
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咀嚼能力比較弱,長期吃軟爛細碎的食物,吃的非常精細。
咀嚼過程需要舌頭、口腔、牙齒、面部肌肉、嘴唇的參與配合,說話同樣也需要這些部件的配合,說話的時候需要不同的嘴型才能發出不同的詞語,要有一定的靈活度。
如果寶寶咀嚼能力跟不上,這些部件就不能得到很好的鍛鍊,吐字發音出現困難,難一點的詞語根本發不出音,對寶寶的語言發育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咀嚼能力的發育階段
很多人覺得咀嚼是因為有牙齒才能做出咀嚼的動作,或者認為只有長出磨牙了才能咀嚼,但其實,寶寶在沒牙的時候都能做出咀嚼的動作來,寶寶長出上下門牙時就會用門牙粉碎食物,看起來像「沒牙老太婆似的咀嚼」,寶寶也可以用牙齦粉碎食物。
所以說寶寶是先有咀嚼這個動作,才能達到咀嚼的效果。
一般來說,寶寶的咀嚼能力的發育隨著輔食添加的過程變化的,大致會經歷三個階段:
1、吞咽期--6個月左右
2、蠕嚼期--7-9個月左右
3、細嚼期--10-12個月左右
4、咀嚼期--1周歲以上
也就是,1周歲以上的寶寶基本能吃大人的飯了,米飯麵條餃子包子這些都應該沒問題,蔬菜肉類水果,只要煮的不是特別硬,寶寶都能吃。
如何提高寶寶的咀嚼能力
1、在合適的月齡段提供合適的食物形狀
咀嚼能力的發展和食物形狀分不開,家長需要根據寶寶的月齡提供不同形狀的食物。
吞咽期這個階段寶寶的輔食基本都是糊狀的,比如米粉和各種打碎的蔬菜肉類之類混起來的半流質,寶寶基本都是直接吞咽下去。
這個階段的糊狀相對6個月之前的液體,就是一種進步,吞咽液體和吞咽糊狀的食物,對於寶寶來說,後者就是高階能力了。
蠕嚼期一般建議是在8個月的時候要給寶寶引入手指食物,比如切成條的煮好的南瓜、冬瓜、胡蘿蔔之類的,相對於糊狀食物,手指食物又提高了難度,需要寶寶做出咬斷蠕嚼的動作,也可以給寶寶吃磨牙餅乾。
細嚼期可以將手指食物過渡大顆粒的碎末狀食物,比如媽媽自己做的蝦糕、魚糕、山藥糕等,手指食物還是可以繼續添加,只不過可以稍微硬一些。
咀嚼期這個時候寶寶的磨牙基本都長出來了,就可以添加固體塊狀食物了,比如切成段的蔬菜、水果、麵條、米飯、小塊的餃子、餛飩,等到寶寶一歲半左右,完全可以切一片蘋果給他拿在手裡自己咬著吃。
2、家長堅持不懈的示範
寶寶習得一種技能需要家長的示範,每次餵飯的似時候家長要示範出如何慢慢咀嚼的動作,讓寶寶模仿。
關於這一點,我有個經驗可以分享:我家寶寶一直不願意用門牙咬斷食物,總是需要我們把食物掰成小塊,他才肯自己抓著吃,於是我從他最愛吃的香蕉入手,示範如何用牙齒咬斷香蕉,用各種小玩偶咬香蕉的遊戲引導他,引導了五六次終於張開嘴咬了第一口,後來又出現了倒退,我只能再引導,現在基本上能做到,自己拿一片桃子、蘋果之類咬著吃,前提是我每次都會讓他看我如何咬,和他一起吃。
這個引導的過程比較緩慢,但是總體來說,1歲多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也能溝通,引導起來不會太難。
3、設置咀嚼小遊戲
1歲多的寶寶最愛做遊戲,家長可以利用這一點引導孩子,比如我之前用過的:嚼一嚼遊戲,把孩子喜歡的玩具擺成一排,然後拿著桃子片,開始說:麥昆吃桃子,咬一口嚼一嚼,然後有模有樣的給玩具車麥昆餵一口,接著說,媽媽吃桃子,咬一口嚼一嚼,然後我自己咬一口給孩子示範咀嚼,最後到孩子了,說寶寶咬一口,嚼一嚼,他就會開心的模仿了。
另外,也可以選一些咀嚼起來有聲音的食物,告訴孩子這些食物會發出咔嚓咔嚓聲,然後自己咀嚼讓孩子聽,把咀嚼食物變成有聲的遊戲,不同的食物咬碎的聲音對於孩子來說很有吸引力。
4、不要忽視功能性食物的引入
功能性食物是指超越當下孩子咀嚼能力的食物,比如有些不太容易嚼爛的菇類、肉絲,通常會在寶寶大便裡看到完整的沒有消化的食物,看到這種情況,有的家長就會覺得這些食物不好消化以後就打碎了給寶寶吃。
但其實,少吃一點這種食物反而有利於鍛鍊孩子的咀嚼能力。
5、掌握正確的食物切割方法,注意食物食用安全
現在關於孩子被食物噎到失去生命的新聞太多了,所以很多家長心有餘悸,寧可吃細碎點也不願冒風險,但是,只要掌握正確的食物切割方法,是可以避免的。
葡萄、藍莓這種圓形的食物,最好豎著切成長條狀,不要切成圓形的,這樣在吞咽的時候會降低噎住的風險,千萬不要整顆讓寶寶吃。
核桃、杏仁、瓜子、花生之類的堅果最好不要給孩子吃太大塊,或者打成粉末加入食物中,也能保證營養的攝入,如果謹慎點,可以暫時不吃。
如果1歲半的寶寶目前咀嚼能力較差,牙齒萌出的也不多,建議:
先從條狀的比較軟的食物開始引入,比如麵條、桃子條、蘋果條、米飯、小塊的餛飩、讓寶寶建立咀嚼的自信。營造一起吃飯的氛圍,讓孩子和家人一起坐在餐桌上吃飯,大家都咀嚼,孩子會去模仿。這個年齡段其實可以和成人吃的差不多了,建議不用額外單獨的做飯,而是把大人的飯改良一下,比如味道清淡、煮的稍微軟一些,和寶寶一起吃。還可以帶孩子和別的咀嚼能力強的小朋友一起吃飯,小朋友之間的模仿行為很有效。找一些條狀可以咀嚼出聲響的食物和孩子一起做遊戲,進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