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媽媽
最近出版社推薦了一本新書《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剛看到名字時,我還以為是雞湯文,教你如何用閱讀和親子教育對抗學區房焦慮的。看了書才知道,原來是雞血文。不過讀起來感觸頗多,想跟大家分享。
這本書是日本媽媽佐藤亮子根據自己26年養育4個孩子,並將他們都送進日本頂級名校的經歷寫的教育心得。看這本書時,我的心情是一波三折的。從滿懷期待到有些失落、有些不認同,再到不斷發現一些小驚喜、產生共鳴,甚至有些感動。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高段位的虎媽底色都是滿滿的愛意,不強勢,反而很溫暖。
媽媽應該是孩子成長中的配角、能一直微笑給孩子以力量的支持者,而不是主導者。這是我認為本書值得一讀的核心所在。即便我們無法做到佐藤亮子那般付出,但至少可以明白如何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少走一些彎路。
一、一些我們需要更正的教育觀念誤區
1、 教育不是逼迫,任何家庭教育都建立在接納、尊重、讓她快樂這些情感基礎之上
佐藤亮子說:「我養育孩子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們在長大後回憶起童年生活時,覺得與父母和兄弟姐妹一起度過的日子很開心。」
一件小事就足見佐藤的用心。日本孩子上學需要自備午餐。佐藤從來不會讓孩子吃前一天晚上做的飯。總是很早起來做孩子們愛吃的飯菜。對小女兒更是充分考慮女孩的心思。前後為她買過50多個便當盒,經常換樣式,只為孩子每天吃飯都有新鮮感和樂趣。
佐藤亮子還告訴我們要先原原本本地接納孩子,然後再根據孩子的特點去思考如何幫助他們揚長避短。不要因為孩子不達預期就憤怒、失望。比如,他的小女兒性子慢,有很愛惜頭髮,每次吹頭髮、做護理都要花40分鐘。佐藤知道女孩愛美,沒有要求她改變,而是自己買來一個理髮師專用的大風量吹風機幫助孩子縮短護髮時間。
的確,任何教育都不能脫離現實。孩子或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正因為不完美,成長才變得有意義吧。很多性格是天生的,逼迫孩子改變只會帶來痛苦,並不會帶來改善。智慧的媽媽會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尋找解決的辦法。
2、比較引發焦慮,不比較才能發現孩子的優點
每個父母心中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這個梗成為很多人童年的噩夢。
人外有人,當父母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時,只會產生焦慮。孩子再優秀,父母也很難淡定地安於現狀。那個被比較的孩子,則會更加焦慮,甚至會因為受到指責,而產生自我否定,喪失積極性。
所以,索性不要比較。在比較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也無法擺脫比較的束縛。這會讓她一直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無法肯定自己。
不比較,才能將注意力全部聚焦在孩子自身。看到孩子的優點強化,發現孩子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那些別人家的孩子終究會遠離孩子的生活圈,只有孩子自己的成長才是實實在在的。
3、「不能太強勢,所以妥協?「No,要麼不做,要麼做到極致
佐藤亮子的一個核心教育理念就是:要麼0,要麼100。既然要做,就要盡力做好。她是這麼要求孩子的,也是這麼要求自己。就像她選擇放棄工作,在家全職帶孩子,她就決定認認真真地把養育這件事做好。
媽媽的風格也影響了孩子。哥哥們總是這樣教育妹妹:不要為了省事而偷懶。
從她的故事裡,我讀出了那近乎偏執的倔強,但也讀懂了母愛的偉大,更感悟到一個媽媽的管理境界。
佐藤亮子禁止孩子玩電腦遊戲,從來不會因為要和孩子搞好關係就妥協。有問,玩一會兒都不行嗎?佐藤說,如何界定」一會兒「的時間長度?每天只玩一小時?孩子會很容易忍不住玩更長的時間。一次次地提醒孩子,沒收遊戲機,不僅耗費精力,還傷害親子感情。
這讓我不禁想起一位開發遊戲軟體的朋友說過,最好的避免孩子遊戲上癮的方法就是從來不玩。你永遠不要指望孩子的自控力能夠對抗遊戲的吸引力。
現在想來,所言極是。一款遊戲的背後是無數專家在研究用戶的喜好,煞費苦心地維繫用戶粘性。別說孩子了,成人也未見得能抵抗誘惑。
4、「不嬌慣孩子「不是推脫父母責任的藉口,」讓孩子自立「和」放縱「是兩個概念
經常有人說,孩子要學會自立,不能太嬌慣。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自己會讀書、自己好好寫作業,自己能料理好生活瑣事,這究竟是為了不嬌慣孩子,還是嫌麻煩不願意盡到父母的職責呢?
自立的前提是孩子必須知道方法並且具備足夠的能力。而每一項能力的形成,都需要指引和示範。一個孩子,如果連學習方法都沒掌握,基礎知識都掌握不紮實,父母就要求孩子能獨立學習,顯然是不合理的。
佐藤亮子說,學霸養成沒有什麼訣竅。就是一個知識點不會做,1遍、5遍、10遍的練習,直到掌握。要足夠耐心,足夠踏實,才會有進步。養育孩子也是一樣。孩子能力的形成,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急不來,父母能做的只有耐心的引導,極致的付出。
佐藤亮子只需看一眼孩子握筆寫字的狀態,就能知道他是否認真或者感到疲倦了。她4個孩子備戰高考期間,所有的文言文和英文閱讀理解題,全部是由她親自做「同聲傳譯」來幫助孩子強化做題速度和理解能力的。
正是這種極致的付出,再加上正確的方法,才把孩子送進了名校。
說到正確的方法,很多父母經常催促孩子快點做,孩子做不好又總埋怨孩子不聽話。而事實上,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做、做什麼,怎麼做,如何能把事情做好呢?
明確的指引,正確的方法,清晰的計劃,這才是孩子成長所需要的支持,而不是一味地給壓力。且看這位新晉日本虎媽是如何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的。
二、看不同年齡階段,虎媽重點推薦的教育方法
1、 學齡前0-6歲:激發孩子潛能,讓孩子愛上學習
(1) 虎媽的10000理論
「每一個孩子滿3歲之前,我都給他讀過10000本繪本,唱過10000遍童謠。「這是虎媽的早期育兒經。
媽媽之間的差別,或許正是通過這樣的數字和理念拉開差距的。虎媽說,繪本並不難讀,薄薄一本,一天可以讀上好幾本,童謠也可以生活中隨時唱給孩子聽,一邊做家務一邊唱歌。但即便這樣,絕大多數的父母還是很難做到。
我一直推廣親子共讀,很是認同虎媽的做法。繪本閱讀不僅解決的是孩子語言能力問題,更能豐富孩子的內心情感,引發孩子的想像力和思考力。孩子希望媽媽讀一遍再讀一遍的繪本,也許在父母看來很無聊,但卻極大的滋養了孩子的心靈。
還有童謠,佐藤的一句話很打動我。她說,「我可以給孩子播放CD,但我堅持自己來唱。因為我希望未來有一天,他再聽到這些動聽的旋律時,會想起媽媽。」
多麼溫暖的感動啊!
(2)玩耍是第一位的,培訓班要適度
「學習類、運動類和音樂類的培訓班,我每樣只會報一個。這個階段的孩子盡情玩耍最重要。」
思考要做什麼不重要,思考不做什麼,並堅持只做必須要做的事情才最重要。
佐藤亮子一人帶4個孩子,非常忙碌。把每個孩子教育的細節都規劃妥帖,嚴格執行是不現實的。相比較死磕孩子學習時間,她認為給孩子獨立玩耍的空間更重要。天氣好了,可以出去玩。身體狀況不好了就休息一下。至於學習習慣,慢慢培養,量力而行就好。
(3)學習習慣養成一定要靠興趣驅動
佐藤的孩子們說:「等我們反應過來,手裡已經拿著鉛筆了。」佐藤會為孩子的學習習慣養成創造各種家庭條件。
她可以細心到鉛筆使用筆芯最軟的6B,這樣小寶寶用起來會更輕鬆。她會把孩子的作業本用螢光筆塗上各種顏色,每天做一種顏色的題。色彩既調節了孩子的心情,又增添了幾分趣味。
讓孩子感覺不到學習是任務,而是帶著遊戲的心態去學習,效果才更好。
2、 學齡兒童6-12歲:重點關注「讀、寫、算」,小技巧助力學習能力提升
(1)「讀、寫、算」的基礎很重要
在佐藤看來,與其把短板留到後面吃苦頭,不如在低年級多花點時間把基礎打紮實。閱讀、寫字、計算是她認為至關重要的事情。寫字不認真的孩子做什麼都會敷衍了事。所以她對剛寫字時的握筆姿勢、運筆動作和筆畫順序都要求十分嚴格。
計算能力也是基礎。很多孩子到高年級數學不好,都源於對數字的敏感度不夠。佐藤認為數學計算不必苛求最初的理解力,應該像呼吸一樣自然的習得,並印在腦子裡。她的女兒乘法口訣就是在接送哥哥們上下課的車上聽著CD,踩著韻律,花了40分鐘就學會的。這讓我不禁想起此前網上流傳甚廣的「小蘿莉背乘法口訣」視頻。媽媽一遍遍地催逼,到最後孩子連一個「三五十五」都反反覆覆記不住。
(2)幾個需要掌握的學習小技巧
學會做學習計劃表計劃能夠讓孩子更清晰自己的學習任務,不至於因為總要想著學習而焦慮。
計劃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以一周為宜。
一定要有執行反饋,便於調整計劃。計劃完成不了沒關係,後面再學便是。不要壓到下一個時間段,這通常不會有好的效果。
學會給筆記做索引標籤細節決定成敗,孩子學習也是一樣。一點點細節的改變,就能有效提高學習的效率。這讓我不禁想起朋友的兒子,麻省理工的高材生。我見過他小學四五年級用的字典,各種顏色的索引標籤,清晰而又仔細,讓我印象尤為深刻。原來學霸的招數都是相通的。
學會給媽媽講課再次感慨人類智慧都是相通的。佐藤會讓孩子給媽媽講課。如果孩子能講清楚,也就說明他完全掌握了這個知識。
把複雜的事情淺顯易懂的講清楚是理解的最高境界。而教別人才是最有效率的學習和運用知識。這與號稱「全世界最好用的學習法」費曼學習法的理念不謀而合。
(3)關注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很多孩子對上學產生牴觸心理,往往不是因為學業本身,而是因為處理不好和同學的人際關係。這種情況在女生中尤為明顯。很多校園欺凌都源於這些原因。
父母需要充分關注孩子的社交能力,注意與孩子溝通的方式與分寸。父母有好的示範,孩子才能懂得如何更好地與他人交往。
3、 中學階段12-18歲:刷題真的很重要,幾點認知需提升
(1)刷題的本質: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日本虎媽也強調刷題,但她強調的是針對不懂的知識,通過刷題來主動、有針對性地學習。而不是我們常說的盲目的題海戰術。
佐藤認為學懂了4成就應該嘗試去做題,即便有很多錯誤也沒關係。在錯誤和問題中尋找答案,這是主動學習的過程,會比那些死摳書本的學習方法來得高效。學習變得有針對性,對於提高分數也非常有幫助。
這讓我有些頓悟。學習和工作是一個道理,在實踐中提高能力會更有效。西方的教育理念也強調主動學習,帶著問題去書中尋找答案。而不是一遍遍地熟讀課本,卻不能解決問題。中西方教育,在這點上似乎有相通之處。
(2)刷題小技巧:理科追求舉一反三,文科切忌完美主義
理科學習講究知識體系,解題方法是有章可循的。所以,佐藤認為理科學習應該記住一些解題模式,強化舉一反三的能力。而文科就有所不同,不能太追求細節。要把握題目的大方向,不要因細枝末節的字詞不理解而卡殼。這樣不僅影響做題速度,也容易讓孩子抓不住重點。
(3)減壓小技巧:花式玩轉學習任務
不按順序做習題冊複習階段,不循序漸進做習題冊。跳著答題,儘快讓孩子做到最後一頁,這樣會減少孩子對厚厚一本練習冊的壓力,保持學習的動力。一直在爬山,總看不到山頂,會讓人感到不安和疲憊。
不糾結每天具體的任務量孩子每天作業有多有少,身體狀況有好有壞,還有很多其他不可控的幹擾因素。一味苛求每天的學習任務,會讓父母和孩子都感到壓力。倒不如設置一個大目標和時間規劃,而每天具體的任務可以靈活調整。
拆解任務,完成一個個小目標把大部頭的練習冊拆開做,把需要挑戰的任務難度降低,這樣更有利於孩子完成目標。
(4)增效小技巧:集中火力專攻一個問題,好過眉毛鬍子一把抓
專攻一門課,大腦更活躍與其把每天學習時間平均分給每一門課,不如一段時間內專攻一門課,效果會更好。比如,這一周主攻數學,下一周主攻英語。
專注,會讓大腦更活躍,知識點融會貫通,記憶產生連貫性。減少學習內容切換的頻率,還可以降低幹擾,縮短進入學習狀態的時間。
逐一攻克,從最容易的下手同理,孩子成績不理想,切忌一下子什麼科都開補。要先從最容易的科目開始補習。專注一門課的提高,更容易有效果。孩子在一個點的學習上獲得成就感,自然也會將這份自信延續到其他科目的學習上。備戰高考更是這樣,提前在高二攻下自己最擅長的一門課,會大大有利於高三的整體複習進度。
先搞定「只差一點的錯題」孩子考試做錯題有很多種情況。有的是因為失誤,有的是因為一個小知識點沒掌握,而有的是大大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
父母不要一上來就要求孩子個個搞懂,這不現實。能夠把只差一點就能做對的題目徹底做對,孩子也會越來越強。
寫在最後:
讀書,需要有辯證的心態。不見得要對作者的每一種觀點都照單全收。這本書帶給我溫暖與感動的同時,我對一些應試教育套路也會不認同。我知道多做題熟能生巧,這對於東亞文化中成長的孩子很有必要。但我也擔心,這會不會固化十幾歲孩子的思維模式,從長遠來講是不利的。
Anyway沒有關係,去偽存真就好了。至少我因為這本書懂得了「孩子永遠比家務更重要「,也懂得了虎媽的育兒美學:像大馬哈魚一樣,18歲之前拼盡全力撫養孩子長大,為的是讓他們之後有能力自由地選擇人生。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