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美籍華裔的哈佛博士蔡美兒出版了《虎媽戰歌》一書,她的虎媽教育在國外引起軒然大波,尤其倡導自由發展的美國,惡評質疑兩個孩子在嚴苛家庭教育下,必定會暗伏著心理障礙。
然而兩個女兒都已完成哈佛學業,如今大女兒出書感謝媽媽的付出,小女兒用陽光快樂回應各界的猜測。
中國的密集型教養方式在世界上也是比較典型的,趙薇主演的《虎媽貓爸》情節中媽媽為學區房達到瘋狂至極狀態,以至於讓孩子晚上一年學也要在家等待機會。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少年派》都有專斷型父母的代表人物,「學區和成績」是衡量準則的主要教育方式,引起家長對於教養方式的反思。
然而家長們除了「放養」快樂教育和「直升機」專斷型教育之外真的沒有更好的選擇嗎?
日本全職媽媽們佐藤亮子送4個兒女進東京大學醫學部,在她的新書《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我看到了「虎媽」新標準,並非如虎般來勢兇猛讓人生畏,而是絲毫不懈怠的用心陪伴。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黛安娜·鮑姆林德(以對家庭教養模式的研究著名),她識別了三種主要的教養方式:專斷型、放任型和權威型。
「專斷型父母試圖用一系列行為準則塑造、控制並評估孩子的行為和態度,這種行為準則通常是由更高的權威制定、神聖不可侵犯的絕對標準。他們(父母)將遵從看成一種美德,並在兒童的行為和信念與他們理解的正確行為發生衝突時,喜歡用懲罰性、強迫性的手段來限制孩子的自我意識。
他們相信可以通過讓孩子循規蹈矩、限制孩子的自主權、給孩子分配家庭責任來灌輸其對工作的組織尊重。他們認為保持秩序和傳統結構本身就有很高的價值;不鼓勵在語言上相互讓步,認為孩子應該接受自己說的是對的。」
大眾和容易自行腦補「虎媽」和專斷型教養相互關聯,是因為能夠養出學霸孩子,一定要制服「熊孩子」的專制方法啊?那必然是強制執行。相比較,北歐的「放任型」教養方式受到全球家長的讚美和力推,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這樣的教養方式擁有絕對的相輔相成作用。
然而除了「專斷型教養」方式和「放任型教養方式」就沒有其他的選擇了嗎?
教養方式的選擇,是受經濟條件、父母的知識能力、時間精力、國家教育體系等綜合因素評判下,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本身家庭的教養方式。而專家評定說「權威性教養」方式是最有利於親子關係的方式。
對於大部分國家需要參加統一高考,公平性競爭優質資源,影響今後就業起點,高考雖然不是最終學習的目的,但確實是一生中不可錯過的一場考試。
如果想參加全國統一高考,所有考生擁有的時間都是相同的,備考就像一場戰役,誰能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時間提升實力,然後走進考場,在規定時間內做出正確答案,誰就能獲得勝利。
而佐藤媽媽養育四個孩子,各個天生性格不同,她的教育理論是「刻意改變孩子的天性只會徒勞」,家長能做的是原原本本的接納孩子的個性,能做是思考如何幫助他揚長避短。
佐藤亮子的四個兒女早期照片
從這一點上來說,佐藤亮子就和專斷型教養方式相悖而行的。她並沒有要求四個孩子統一的學習模式,無條件接受她所制定的學習方案,而是針對每個孩子的弱點,協助制定補救方法。
她認為在短期的高強度衝刺式備考相比,在從小穩紮穩打,保持長期學習效率,是彌補一切孩子弱點的適用方法。
考上理想的學校,需要學習的總量是固定的,有人用三年時間學完,有人用五年時間學完,那麼後者每天的學習量其實要更少,而孩子作為成長中的學習者,不會有如此體系化長遠化的考量,只有家長可以做到掌握整體學習進度,並提醒孩子處於哪一個階段,需要如何調整計劃。
很多人認為四個孩子都靠近東京大學,一定是媽媽的理想目標讓孩子們幫助實現而已。而實際上碰巧是結果,不是目標。她反倒不給孩子設立目標學校,害怕考場變幻莫測,學霸也會落榜的情況,會給孩子留有心理陰影,到了高二才和孩子們商量填報志願。
佐藤媽媽說:「家長只要最大限度的幫助孩子提高成績,最終讓他去考上自己能力所及的最好的學校就好了。」孩子設立一定的行為目標,對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為作出適當的限制並督促孩子努力達到目標,並不缺乏父母應該有的溫情,能主動關愛孩子,能夠耐心的傾聽孩子的述說,而且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勵孩子自我成長,100%做好孩子的後援。
在每個孩子三歲前,佐藤媽媽都會給他們讀過一萬冊繪本,唱一萬遍童謠。這源自她本身一萬次定律的認識,不管什麼領域,只要腳踏實地地積累一萬次練習和經驗,就能實現飛躍性成長,收穫卓越成績。
每個孩子都有喜歡的書目,會纏著媽媽「再讀一遍」不停重複閱讀,佐藤亮子對於孩子這份要求,不僅沒有覺得無聊和麻煩,反而特別重視,她認為一定書中某些內容格外觸動孩子的心,而打開閱讀之門的最初契機,正是媽媽讀給孩子聽的繪本。
在孩子三歲前,佐藤媽媽也會給每個孩子唱一萬遍童謠。現代媽媽都知道「磨耳朵」對於孩子的益處,然而佐藤媽媽堅持不放CD,因為擔心時間久了孩子會當做背景音樂,傳不到孩子心裡。
於是堅持自己來唱,一邊做家務一邊唱,孩子們煩躁的時候唱,她希望孩子們能注意到歌詞的美感和意義,通過母親的聲情並茂記在心裡。
研究顯示,每個領域 50% 的成果來自 10% 的頂尖專業人士,而各個領域頂尖專家成功的根源,不是因為他們比同業高明,不是因為他們有更好的想法和點子,只是因為他們比其他人更用心更努力而已。李小龍曾說過:「我不怕練了一萬種腿法的人,我怕的是同一種腿法練了一萬次的人。」
很多人認為那是因為佐藤亮子能夠堅持一萬次定律,是因為全職媽媽,有大量時間可以去陪伴孩子。真的是這樣嗎?全職媽媽有幾個可以做到三年內一萬冊繪本的陪讀?唱一萬遍童謠?
她的一萬次定律首先基於對待自己的原則標準上,更是把這些學習做事態度延展到孩子的學習態度上。
小女兒曾經做不好單位換算,計算體積單位也經常混淆,做很很多練習還是容易錯。佐藤媽媽的」一萬次定律」直接帶給孩子,如果學一萬遍能學會,就做一萬次好了,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佐藤媽媽帶給孩子的概念就是從不會妥協。
沒有聰明和愚笨只說,只有次數沒有達到的說法。佐藤的三個哥哥對妹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不要為了省事而偷懶」,可見,佐藤媽媽的一萬次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的傳遞給孩子們作為學習和生活觀念。
針對家長的教養方式,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提出了兩個維度「要求」和「反應性」。「要求」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即父母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建立適當的標準,並堅持要求孩子去達到這些標準。「反應性」是父母對兒童行為的反饋,即父母對孩子接受的程度及對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
我們就來學習佐藤亮子是如何做到一個合格的&34;父母呢?
1、以身作則,堅持基本原則,嚴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
佐藤媽媽說「不能對別人說的話也不要對自己的孩子說。」佐藤媽媽讓孩子幫忙做家務時,會同時把「原因」說清楚,比如有些媽媽會喊:「快點,幫媽媽把毛巾拿來。」一句話也不多說,還會責怪孩子不愛做家務。
但佐藤媽媽會說:我正在捏肉餅,手騰不出來,能幫我拿條毛巾過來嗎?孩子明白了情況,自然願意幫忙。家長的語言表述習慣,會影響孩子使用爭取的語言。
我們經常聽見孩子鬧情緒嚷著「我今天不想做練習題」「我今天不想吃飯」等等,家長很容易惱怒。但如果孩子也會解釋原因的表述,會說:「我今天上體育課很累,不想做練習題」,這樣一來家長可以清晰明了,既不會責怪還會幫助想辦法,譬如按摩一下受累的腿腳等。
2、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調整難度進度,協助孩子達成目標。
很多家長很困惑孩子,初中孩子增加練習冊總是磨磨蹭蹭,花很長時間進入學習狀態。佐藤媽媽說,這恐怕是作業難度與孩子的能力不符合,功課難度超出了孩子能力所及範疇。選擇孩子的輔導書難度「八分輕鬆,兩分挑戰」是最合適的,但家長往往傾向於讓孩子做「兩分輕鬆,八分挑戰」的習題。
這個是家長拋給孩子的難題,孩子不願意做時因為心裡帶來很大壓力,會害怕做不出或者等下的責備風暴,但又不敢和家長說太難了做不出。
很多家長自認為心裡有數,通過對比衡量等措施判定別人應該會的,自己孩子必須也要會。家長只盯著大人眼中的目標,並沒有回頭觀察孩子的行程狀態。佐藤媽媽認為陪伴孩子的過程,是幫助他們而不是只管助推。
3、以良好的心態和情緒面對孩子,權威不是專制。
在孩子們備考中,很多家長會給孩子複習和練習越加越多,時間緊任務重,必須咬牙堅持超常開夜車。佐藤媽媽反而是緩解孩子的情緒,鼓勵「放棄」一部分成績,專心複習其中一門科目。
佐藤媽媽覺得假如孩子考前感覺英語和數學都不太把握,可以先放棄其中一門,集中精力學習另一門,然後等這一科目成績上來後,在下次考試前重點複習另一門。
佐藤媽媽這種鼓勵孩子「放棄」的做法,不見得適合所有的孩子,也不一定適合媽媽內心的需求。但佐藤媽媽在面對孩子棘手苦惱時,對孩子的要求及時的作出反饋,積極想辦法一起協商解決問題方案,避免&34;變成&34;。
佐藤亮子《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這部書介紹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適合全盤接收的。成功不可複製,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花朵,但佐藤媽媽的「用心」陪伴,做堅強的後盾支持孩子遇到的任何問題,是值得每一個家長根據自身情況學習那份「用心」。
而不是用「散養快樂教育」推卸做父母的責任,用「因材施教」屏蔽做父母的用心程度。
孩子的教育沒有一定之規,這需要做父母在日常生活之中多一些耐心和細心,及時的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隨時修正自己的教養方式,通過學習以及和孩子的互動來尋找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方式。
作者介紹:榮榮
關注女性,賦能家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