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媽媽全職陪考四個學霸:用心的媽媽如何帶出優秀的孩子?

2020-08-21 榮榮家庭關係教育

2011年美籍華裔的哈佛博士蔡美兒出版了《虎媽戰歌》一書,她的虎媽教育在國外引起軒然大波,尤其倡導自由發展的美國,惡評質疑兩個孩子在嚴苛家庭教育下,必定會暗伏著心理障礙。

然而兩個女兒都已完成哈佛學業,如今大女兒出書感謝媽媽的付出,小女兒用陽光快樂回應各界的猜測。

中國的密集型教養方式在世界上也是比較典型的,趙薇主演的《虎媽貓爸》情節中媽媽為學區房達到瘋狂至極狀態,以至於讓孩子晚上一年學也要在家等待機會。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少年派》都有專斷型父母的代表人物,「學區和成績」是衡量準則的主要教育方式,引起家長對於教養方式的反思。

然而家長們除了「放養」快樂教育和「直升機」專斷型教育之外真的沒有更好的選擇嗎?

日本全職媽媽們佐藤亮子送4個兒女進東京大學醫學部,在她的新書《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我看到了「虎媽」新標準,並非如虎般來勢兇猛讓人生畏,而是絲毫不懈怠的用心陪伴。

01、「虎媽」教育不是「專斷型教養」方式,是100%的做孩子後援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黛安娜·鮑姆林德(以對家庭教養模式的研究著名),她識別了三種主要的教養方式:專斷型、放任型和權威型。

「專斷型父母試圖用一系列行為準則塑造、控制並評估孩子的行為和態度,這種行為準則通常是由更高的權威制定、神聖不可侵犯的絕對標準。他們(父母)將遵從看成一種美德,並在兒童的行為和信念與他們理解的正確行為發生衝突時,喜歡用懲罰性、強迫性的手段來限制孩子的自我意識。

他們相信可以通過讓孩子循規蹈矩、限制孩子的自主權、給孩子分配家庭責任來灌輸其對工作的組織尊重。他們認為保持秩序和傳統結構本身就有很高的價值;不鼓勵在語言上相互讓步,認為孩子應該接受自己說的是對的。」

大眾和容易自行腦補「虎媽」和專斷型教養相互關聯,是因為能夠養出學霸孩子,一定要制服「熊孩子」的專制方法啊?那必然是強制執行。相比較,北歐的「放任型」教養方式受到全球家長的讚美和力推,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這樣的教養方式擁有絕對的相輔相成作用。

然而除了「專斷型教養」方式和「放任型教養方式」就沒有其他的選擇了嗎?

教養方式的選擇,是受經濟條件、父母的知識能力、時間精力、國家教育體系等綜合因素評判下,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本身家庭的教養方式。而專家評定說「權威性教養」方式是最有利於親子關係的方式。

對於大部分國家需要參加統一高考,公平性競爭優質資源,影響今後就業起點,高考雖然不是最終學習的目的,但確實是一生中不可錯過的一場考試。

如果想參加全國統一高考,所有考生擁有的時間都是相同的,備考就像一場戰役,誰能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時間提升實力,然後走進考場,在規定時間內做出正確答案,誰就能獲得勝利。

而佐藤媽媽養育四個孩子,各個天生性格不同,她的教育理論是「刻意改變孩子的天性只會徒勞」,家長能做的是原原本本的接納孩子的個性,能做是思考如何幫助他揚長避短。

佐藤亮子的四個兒女早期照片

從這一點上來說,佐藤亮子就和專斷型教養方式相悖而行的。她並沒有要求四個孩子統一的學習模式,無條件接受她所制定的學習方案,而是針對每個孩子的弱點,協助制定補救方法。

她認為在短期的高強度衝刺式備考相比,在從小穩紮穩打,保持長期學習效率,是彌補一切孩子弱點的適用方法。

考上理想的學校,需要學習的總量是固定的,有人用三年時間學完,有人用五年時間學完,那麼後者每天的學習量其實要更少,而孩子作為成長中的學習者,不會有如此體系化長遠化的考量,只有家長可以做到掌握整體學習進度,並提醒孩子處於哪一個階段,需要如何調整計劃。

很多人認為四個孩子都靠近東京大學,一定是媽媽的理想目標讓孩子們幫助實現而已。而實際上碰巧是結果,不是目標。她反倒不給孩子設立目標學校,害怕考場變幻莫測,學霸也會落榜的情況,會給孩子留有心理陰影,到了高二才和孩子們商量填報志願。

佐藤媽媽說:「家長只要最大限度的幫助孩子提高成績,最終讓他去考上自己能力所及的最好的學校就好了。」孩子設立一定的行為目標,對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為作出適當的限制並督促孩子努力達到目標,並不缺乏父母應該有的溫情,能主動關愛孩子,能夠耐心的傾聽孩子的述說,而且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勵孩子自我成長,100%做好孩子的後援。

02、「要麼0,要麼100」不是對孩子的要求,是佐藤媽媽對自己的原則

在每個孩子三歲前,佐藤媽媽都會給他們讀過一萬冊繪本,唱一萬遍童謠。這源自她本身一萬次定律的認識,不管什麼領域,只要腳踏實地地積累一萬次練習和經驗,就能實現飛躍性成長,收穫卓越成績。

每個孩子都有喜歡的書目,會纏著媽媽「再讀一遍」不停重複閱讀,佐藤亮子對於孩子這份要求,不僅沒有覺得無聊和麻煩,反而特別重視,她認為一定書中某些內容格外觸動孩子的心,而打開閱讀之門的最初契機,正是媽媽讀給孩子聽的繪本。

在孩子三歲前,佐藤媽媽也會給每個孩子唱一萬遍童謠。現代媽媽都知道「磨耳朵」對於孩子的益處,然而佐藤媽媽堅持不放CD,因為擔心時間久了孩子會當做背景音樂,傳不到孩子心裡。

於是堅持自己來唱,一邊做家務一邊唱,孩子們煩躁的時候唱,她希望孩子們能注意到歌詞的美感和意義,通過母親的聲情並茂記在心裡。

研究顯示,每個領域 50% 的成果來自 10% 的頂尖專業人士,而各個領域頂尖專家成功的根源,不是因為他們比同業高明,不是因為他們有更好的想法和點子,只是因為他們比其他人更用心更努力而已。李小龍曾說過:「我不怕練了一萬種腿法的人,我怕的是同一種腿法練了一萬次的人。」

很多人認為那是因為佐藤亮子能夠堅持一萬次定律,是因為全職媽媽,有大量時間可以去陪伴孩子。真的是這樣嗎?全職媽媽有幾個可以做到三年內一萬冊繪本的陪讀?唱一萬遍童謠?

她的一萬次定律首先基於對待自己的原則標準上,更是把這些學習做事態度延展到孩子的學習態度上。

小女兒曾經做不好單位換算,計算體積單位也經常混淆,做很很多練習還是容易錯。佐藤媽媽的」一萬次定律」直接帶給孩子,如果學一萬遍能學會,就做一萬次好了,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佐藤媽媽帶給孩子的概念就是從不會妥協。

沒有聰明和愚笨只說,只有次數沒有達到的說法。佐藤的三個哥哥對妹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不要為了省事而偷懶」,可見,佐藤媽媽的一萬次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的傳遞給孩子們作為學習和生活觀念。

03、權威型媽媽不是「助推」孩子是「幫助」,不斷的和孩子互動接受反饋

針對家長的教養方式,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提出了兩個維度「要求」和「反應性」。「要求」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即父母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建立適當的標準,並堅持要求孩子去達到這些標準。「反應性」是父母對兒童行為的反饋,即父母對孩子接受的程度及對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

我們就來學習佐藤亮子是如何做到一個合格的&34;父母呢?

1、以身作則,堅持基本原則,嚴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

佐藤媽媽說「不能對別人說的話也不要對自己的孩子說。」佐藤媽媽讓孩子幫忙做家務時,會同時把「原因」說清楚,比如有些媽媽會喊:「快點,幫媽媽把毛巾拿來。」一句話也不多說,還會責怪孩子不愛做家務。

但佐藤媽媽會說:我正在捏肉餅,手騰不出來,能幫我拿條毛巾過來嗎?孩子明白了情況,自然願意幫忙。家長的語言表述習慣,會影響孩子使用爭取的語言。

我們經常聽見孩子鬧情緒嚷著「我今天不想做練習題」「我今天不想吃飯」等等,家長很容易惱怒。但如果孩子也會解釋原因的表述,會說:「我今天上體育課很累,不想做練習題」,這樣一來家長可以清晰明了,既不會責怪還會幫助想辦法,譬如按摩一下受累的腿腳等。

2、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調整難度進度,協助孩子達成目標。

很多家長很困惑孩子,初中孩子增加練習冊總是磨磨蹭蹭,花很長時間進入學習狀態。佐藤媽媽說,這恐怕是作業難度與孩子的能力不符合,功課難度超出了孩子能力所及範疇。選擇孩子的輔導書難度「八分輕鬆,兩分挑戰」是最合適的,但家長往往傾向於讓孩子做「兩分輕鬆,八分挑戰」的習題。

這個是家長拋給孩子的難題,孩子不願意做時因為心裡帶來很大壓力,會害怕做不出或者等下的責備風暴,但又不敢和家長說太難了做不出。

很多家長自認為心裡有數,通過對比衡量等措施判定別人應該會的,自己孩子必須也要會。家長只盯著大人眼中的目標,並沒有回頭觀察孩子的行程狀態。佐藤媽媽認為陪伴孩子的過程,是幫助他們而不是只管助推。

3、以良好的心態和情緒面對孩子,權威不是專制。

在孩子們備考中,很多家長會給孩子複習和練習越加越多,時間緊任務重,必須咬牙堅持超常開夜車。佐藤媽媽反而是緩解孩子的情緒,鼓勵「放棄」一部分成績,專心複習其中一門科目。

佐藤媽媽覺得假如孩子考前感覺英語和數學都不太把握,可以先放棄其中一門,集中精力學習另一門,然後等這一科目成績上來後,在下次考試前重點複習另一門。

佐藤媽媽這種鼓勵孩子「放棄」的做法,不見得適合所有的孩子,也不一定適合媽媽內心的需求。但佐藤媽媽在面對孩子棘手苦惱時,對孩子的要求及時的作出反饋,積極想辦法一起協商解決問題方案,避免&34;變成&34;。

寫在最後

佐藤亮子《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這部書介紹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適合全盤接收的。成功不可複製,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花朵,但佐藤媽媽的「用心」陪伴,做堅強的後盾支持孩子遇到的任何問題,是值得每一個家長根據自身情況學習那份「用心」。

而不是用「散養快樂教育」推卸做父母的責任,用「因材施教」屏蔽做父母的用心程度。

孩子的教育沒有一定之規,這需要做父母在日常生活之中多一些耐心和細心,及時的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隨時修正自己的教養方式,通過學習以及和孩子的互動來尋找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方式。

作者介紹:榮榮

關注女性,賦能家庭。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東大媽媽全職陪考四個學霸:用心的媽媽如何帶出優秀的孩子?
    日本全職媽媽們佐藤亮子送4個兒女進東京大學醫學部,在她的新書《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我看到了「虎媽」新標準,並非如虎般來勢兇猛讓人生畏,而是絲毫不懈怠的用心陪伴。大眾和容易自行腦補「虎媽」和專斷型教養相互關聯,是因為能夠養出學霸孩子,一定要制服「熊孩子」的專制方法啊?那必然是強制執行。相比較,北歐的「放任型」教養方式受到全球家長的讚美和力推,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這樣的教養方式擁有絕對的相輔相成作用。
  • 「全職媽媽」的三個誤區,幾個建議,做優秀媽媽,媽媽應該早知道
    報告裡其中一個數據顯示,1995年後的年輕媽媽中,有82%的媽媽選擇全職帶孩子。其實「全職媽媽」這個詞也不是近年才進入我們視野的。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好,很多媽媽選擇回到家全職帶孩子,把自己所有的時間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家庭正常的收入支出交給孩子的爸爸去負責。
  • 幼兒園老師:全職媽媽帶的孩子,和上班媽媽帶的孩子,差別很明顯
    也有一類女性,他們在生完孩子以後選擇在家做個全職媽媽,在家相夫教子,他們認為陪伴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小萍是個全職媽媽,從懷孕到孩子現在四歲一直都在家照顧孩子,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每天在家裡照顧孩子吃飯洗澡,晚上給孩子讀讀故事書。
  • 全職媽媽和職場媽媽,哪個培養的孩子更優秀?
    你願意做專業陪讀媽媽嗎?你的青春都在做家務,帶孩子,接送孩子,輔導作業,做飯洗衣中度過!我,絕不願意!他媽媽專業陪讀,我給他在學校附近專門買了一套學區房,讓她好好帶孩子。他是一個女孩子一個男孩子,相差3歲。他給我說的時候,我會感覺到他作為男人的自豪。我教的班級裡面,媽媽是全職媽媽,在家帶孩子的比比皆是。有一部分都是夫妻兩地分居,有一個爸爸在國外,一年才回來兩次,有的是在其他城市,一月才回來一次。
  • 我,全職媽媽,每天早起,堅持學習3門課程,還帶出了優秀的孩子
    我,全職媽媽,每天早起,堅持學習3門課程,還帶出了優秀的孩子3年前,我在醫院生小孩時,認識了一位寶媽。因為孩子只差幾天,出院後,兩人成了朋友,時而交流下育兒經驗等。和我不同的是,生完孩子後,她選擇了在家全職帶娃。
  • 孩子成長不想錯過,「全職媽媽or職場媽媽」,你怎麼選?
    而且孩子的爸爸收入可觀,可以讓她在家安心全職帶娃。於是在孩子出生以後,她便成為了全職媽媽,為了照顧好寶寶 ,她經歷無數個崩潰的夜晚,照顧寶寶讓她感到身心疲憊。雖然丈夫的收入可觀,就算她不去上班也可以讓她們過上很好的日子。但過著手心向上的日子也讓她內心非常不好受,為了照顧好寶寶 ,她的身材也變了形,而且也不用心打扮自己,而且脾氣也變得特別暴躁易怒。
  • 全職帶娃,孩子不好就是媽媽沒做好,孩子優秀全是爸爸的遺傳好
    、做飯、輔導作業,還要帶他去上遊泳班、西洋棋班……實在沒辦法了,就請了個阿姨,幫她接孩子、做飯、送孩子去各種課外班,請保姆的錢不少花,差不多花掉她一多半工資了,但管孩子管得還是不盡如人意。最後家裡人商量著讓她乾脆辭職,全職在家照顧孩子。朋友的老公很能掙錢,經濟上不存在任何問題,可她卻堅決不同意,覺得女人必須經濟獨立,在家帶孩子就是沒出息。
  • 全職媽媽帶出「宅寶寶」
    我們都知道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那麼宅著的三年,日後會帶給孩子怎樣的困擾呢?現在全職媽媽越來越多,主要是為孩子入學所逼,孩子入幼兒園後,每天幾趟接送;上小學後,各種輔導和跟蹤學習都成為很多媽媽不得不全職的因素。
  • 輔導4個孩子相繼考入名校,這位媽媽的高考陪考經驗值得借鑑
    孩子總是記不住7+8=15,單位換算好像永遠也學不會,該如何輔導?普通家庭買不起學區房,該怎樣幫助孩子考上名校?相信很多父母都為此類問題困擾過,輔導作業被氣出心梗住進ICU之類的新聞報導好像也不再是什麼新鮮事。要培養孩子考進一所好大學,每一對父母都只能如此痛苦不堪地硬熬嗎?
  • 全職媽媽: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
    站全職媽媽的:男人,在外面「衝鋒陷陣」,掙錢,我在大後方養兒育女,安穩一切,讓男人無後顧之憂,你有什麼資格看不起全職媽媽?其實,兩種觀點都是一個選擇的問題。有的女人,天生在職場遊刃有餘,有的女人,擅長養兒育女有一手,不然那些「學霸」是怎麼來的?
  • 同樣都是帶孩子,為何全職媽媽的孩子,成績沒有上班族媽媽孩子好
    大概也正是家長們都意識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媽媽在孩子出生後都辭職在家,為了照顧好孩子、也為了孩子的教育能夠更好,所以他們犧牲了自己的事業和自由,成為了全心全意為家庭付出的全職媽媽。前段時間,一位全職媽媽問:」同樣都是帶孩子,為什麼全職媽媽費心費力帶出的孩子,反而沒有上班族媽媽帶的孩子成績好?「。
  • 全職媽媽帶大的孩子,和上班媽媽帶大的孩子,長大後區別明顯
    但張女士卻搖頭表示自己十分羨慕連女士和孩子的關係,因為張女士的孩子平常跟她相處時間不長,所以感情顯得沒那麼親密。兩類媽媽帶大的孩子區別明顯全職媽媽和上班媽媽帶大孩子的方式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所以兩類孩子長大之後,也會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區別。
  • 拒絕平庸和可怕 全職媽媽也可以是優秀的職業
    彩霞知道,一生只能絢爛一次,仔細地鋪開每一片雲霞,用心地設計每一片色澤,潑灑最燦爛的風採。作為媽媽的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努力地給予孩子最好的一切。然而現實生活中,媽媽們往往在「事業」和「孩子」中做著兩難抉擇。
  • 全職媽媽之殤:「我的媽媽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我相信這位媽媽並非如孩子所描述的這般不堪,只是,即便她花了很多心思在孩子身上,失去自己的生活,也並未得到孩子的尊重。一個十來歲的孩子看不起媽媽,蜜絲懂覺得還不至於,或許他只是羨慕,別人有一個能幹的優秀媽媽,於是心裡生發出了恨鐵不成鋼的感情。
  • 全職在家帶孩子,沒時間做家務?勤快媽媽:帶娃和做家務兩不誤!
    一直以來,全職太太是我羨慕的活兒,不必為了賺錢而工作,只要在家看孩子做家務就可以了,完全沒有職場的壓力和焦慮。真的是太輕鬆了!等到我媽幫我弟弟看孩子時,我找四姨幫我看二寶。四姨性格和我媽不一樣,她是個很細心的人,照顧寶寶很上心,也很小心,寶寶走一步跟一步,唯恐寶寶磕著碰著。
  • 幼兒園老師:全職媽媽和「職場媽媽」帶出來的娃,差距一目了然
    每當媽媽早上出門上班時,孩子總是表現出依依不捨的表情,甚至抱著不讓走,這時常會讓媽媽們比較糾結,是否要全職帶娃。對於是否要全職帶娃,家長們不妨聽聽幼兒園老師的建議。甜甜媽媽是一個在家帶孩子三年的全職媽媽,孩子現在四歲了。剛開始甜甜媽也是產後儘快投入到工作的,由於經常上完班很晚回家,孩子見到她像看陌生人一樣,哇哇大哭。
  • 全職媽媽和職場媽媽帶出的娃,有多大區別?哈佛大學的研究告訴你
    比如生完孩子後,是做全職媽媽陪伴孩子成長,還是不放棄事業去做職業女性?這個話題爭論已久,誰也說服不了誰。如果單從孩子成長方面來看,全職媽媽和上班媽媽帶出的孩子會有哪些差別呢?案例一:朋友小王,大學畢業工作兩年後結婚,接著又很快懷孕生子。
  • 全職媽媽≠家庭主婦
    毫不誇張的說,我覺得老公在做飯這件事情上,很講究很用心,做出來的飯菜口感當然不會差。至少,不管是他的朋友還是我的朋友來家裡,他都能做出拿手好菜來招待,大家吃完之後連連誇讚也是常有的事。有時候我也會和他搶著做,但基本上餐後他都會主動要求收拾廚房,一邊還不忘強調一句,「我老婆一天在家帶孩子這麼辛苦,還要做飯,碗怎麼能讓老婆洗呢?」。每每聽到這麼暖心的話,我的內心只有感激,三生有幸,能遇見他。跟很多結了婚的男性不同,即便是我現在是全職媽媽的角色,老公也從沒有把我當成純粹的家庭主婦來看待。
  • 全職媽媽帶娃生活曝光,6歲女兒對樹洞說的話,令媽媽痛哭流涕
    你如何看待全職媽媽,這種問題其實沒有太大討論價值。當不當全職媽媽是個人選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然而全職媽媽照顧孩子會有哪些坑,全職媽媽帶孩子能不能比職場媽媽更好,這個問題非常值得討論。最近看真人秀親子紀錄片《告訴世界我可以》,發現裡面有三位全職媽媽,她們帶孩子的時候分別遇到了一些麻煩。
  • 「連個孩子也管不明白,你還能幹啥」,做全職媽媽,我錯了嗎?
    偏激的語言令不少網友指責張桂梅無權幹涉他人選擇的權利,但是,對這番話更不滿的,是被張桂梅反對的全職太太們。「我們全職太太怎麼了?做家務帶孩子一點也不比工作簡單!全職太太表示有被冒犯到!」而大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是源於大眾對於全職媽媽的刻板印象:。在很多人眼裡,養孩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就是看孩子嗎?」「不就是給小孩洗個衣服做個飯嗎?」但事實卻並沒有這麼簡單,毫不誇張地說,教育孩子的過程不僅僅是為了孩子有一個好成績,更多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好人」。而培養一個人,怎麼會容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