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不斷有朋友發來一個視頻,視頻的內容就是一男一女將自己買回來一袋肉鬆餅,拿水浸泡後,發現裡面肉鬆是「棉花」做的。這條小視頻在朋友圈內迅速傳開來。不少喜歡吃肉鬆的人表示很擔憂:肉鬆真的都是棉花做的?
棉花做肉鬆?幾乎沒可能
肉鬆是指用肉作為主要原料,經煮製、切塊、撇油、配料、收湯、炒松、搓松後製成的肌纖維蓬鬆絮狀的肉製品。一般在我國的東部和東南部比較流行,基本上所有的禽畜肉類都可以製作成肉鬆,現在還有用魚肉做肉鬆的。而棉花是錦葵科棉花屬植物的種子纖維。
從二者的成分來看,肉鬆和棉花有很大區別。肉鬆的本質是一種肌肉纖維,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而棉花的本質是植物纖維,主要成分是纖維素。蛋白質是三大供能營養素之一,而纖維素是一種不可溶膳食纖維。
棉花看上去鬆軟,放入嘴裡可嚼不爛
由於成分不同,棉花和肉鬆吃起來的口感也有很大差異。肉鬆吃到嘴裡,輕輕一咬就會融化,很鬆軟。而棉花,表面看上去鬆軟,但放入嘴裡卻嚼不爛。就好比吃芹菜梗,它的筋很多,咬也咬不爛,主要就是因為芹菜梗中的纖維素很多,而棉花中的纖維素比芹菜梗還要多。真用棉花冒充肉鬆,一吃就會識破,商家不會造這樣明顯的假讓消費者來告。而且,一旦被識破也不會有消費者買了,商家是不會做這種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買賣的。
總的來說,棉花是不可溶植物纖維,雖然從外觀上可以冒充肉鬆做出看上去蓬鬆的肉鬆餅,但是口感與肉鬆有很大差異。如果真有商家用它做肉鬆餅,腦子很可能是進了棉花。
肉鬆可燃?是的,並且聞香可識肉鬆
視頻中還將洗出的絮狀物(肉鬆)用打火機點燃,可以看到燒黑了,說能夠燒黑就是棉花。這種推理也完全沒有依據,存在很大誤導。
其實,食物能點燃是一種普遍現象。要知道,我們平時說的食物能量,最早就是採取真空燃燒的方法得出的。
食物之所以能夠燃燒,是因為它含有大量可燃物,最主要的是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其他的包括醇類、酯類等有機物。
脂肪燃燒是最容易理解的,人類發明煤油燈之前,室內照明使用的主要是香油、豆油、桐油等植物油,古詩文裡記載的「青燈」就是它。碳水化合物燃燒也很常見,比如植物中大量存在的木質素、纖維素和糖類,木頭燃燒的主要成分就是木質素。
而蛋白質由胺基酸構成,主要是碳、氫、氧、氮四種元素,也含有少量硫和金屬元素,都很容易被點燃。蛋白質燃燒最容易理解的就是頭髮了,頭髮的成分基本上都是角蛋白,碰到火很容易被點著。蛋白質燃燒有特殊的焦糊味,人們常常用這個來鑑別織物中是否有羊毛、蠶絲。
真的肉鬆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是可以點燃的。而且,由於是蛋白質,燃燒的話一般會有一股焦糊味。而棉花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可以直接點燃,但並不會有焦糊味。所以,如果想要鑑別這個是不是真的肉鬆,倒是可以把它點燃聞聞有沒有焦糊味。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