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科舉第一榜、科舉制的最高峰、北宋嘉佑二年進士榜

2020-12-25 大炮講堂

科舉制自隋朝建立到清朝終結,是中國人才錄用的主要手段之一,期間考試多為四年一屆,期間夾雜著各種恩科,而北宋嘉佑二年的科舉考試堪稱科舉制歷史上的最高峰,人們也把這一年的進士榜稱為龍虎榜。

科舉主考官: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著名作品《醉翁亭記》入選現在的教科書。

歐陽修

考生中更是藏龍臥虎筆者稍微列舉幾個。

文學方面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出名的詩歌有《赤壁賦》《後赤壁賦》文章方面也有《記承天寺夜遊》選入了現在的教科書。

蘇軾

蘇轍——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詩集傳》、《春秋集解》、《論語拾遺》、《道德經解》

蘇轍

曾鞏——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詩。存詩400餘首,其詩特點是比較質樸,雄渾超逸,含義深刻,著名的有《曾鞏集》《元豐類稿》 《隆平集》等。

曾鞏

經學方面

程顥——北宋哲學家,理學的奠基者之一,歷史教科書上程朱理學中的二程之一。官至監察御史裡行,創立著名的洛學。代表作品《河南程氏遺書》《河南程氏外書》《明道先生文集》,北宋五子之一。

程顥

張載——北宋關學學派創始人,也是後來理學的奠基者之一,說出了千古名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講學關中,故其學派稱為「關學」,北宋五子之一。

張載

這一年進士榜裡的能人實在是太多,經後人總結《 宋史 》 有傳的共有 24 人,他們分別是章衡、竇卞、羅愷、鄧考甫、王回、王韶、王無咎、呂惠卿、劉庫、劉元瑜、蘇軾、蘇轍、鄭雍、林希、梁燾、曾鞏、曾布、程顥、蔣之奇、楊汲、張載、張璪、章惇、朱光庭等。這一屆中有九人曾擔任宰執分別是王韶、鄭雍、梁燾、呂惠卿、蘇轍、林希、曾布、張璪、章惇等。這一年的北宋堪稱人才輩出,而這一屆的進士榜更是群星璀璨,無論政治、經濟、文學、經學都有獨領風騷的人物出現。

相關焦點

  • 宋仁宗嘉祐二年的這一屆科舉,為何是千年最牛?你看考生都有誰
    簡單的幾句話,就足以看出古代科舉制對於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這項從隋朝開始的考試制度,在中國古代社會持續了上千年,一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雖說科舉制度的弊端不少,但是從科舉制度中選拔出來的人才也是數不勝數。在這麼多屆的科舉中,北宋嘉佑二年的這一屆進士榜,被稱為是千年科舉制中最閃耀、最牛的一榜。
  • 中國科舉史上最厲害的一場考試:出了8位文壇大家和9位當朝宰相
    然而在科舉史上,能金榜題名的無疑都是當時的精英,不過,金榜題名與名傳後世並不是同義詞,考場上的精英們往往很難成為讓後人津津樂道的大名人,甚至很多時候,名落孫山者,比金榜題名者更容易讓人記住。不過,在有些時候,一科金榜題名者卻有不少真正的大名人,不光當時顯耀,更流傳千古,被稱為「名榜」。眾所周知,科舉是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
  • 《科舉制度》考點知識
    一、科舉制度的形成、發展及取締過程開始階段:隋煬帝楊廣開創進士科,後逐步發展發展階段:武則天時期,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興盛階段:明清時期,制度完善,採取八股取試廢止時期:1905年清朝末期廢除科舉制,推行現代學校教育二、科舉制度的程序三、科舉制度中連中三元三次考第一,解元(鄉試)——會元(會試)——狀元(殿試)四、科舉制度中殿試的前三甲(三鼎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
  • 第十九屆科舉制與科舉學學術研討會在吉安順利舉辦
    吉安新聞網訊(鄧奕瑄、記者潘虹莉)為深入推進文化強縣建設,展現廬陵文化深厚底蘊,12月12日,吉水縣委、縣政府,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科舉文化專業委員會,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聯合籌備的第十九屆科舉制與科舉學學術研討會在吉安中國進士文化園順利舉辦。
  • 蘇轍為兄寫墓志銘,稱科舉本應第一,卻揭了蘇軾的老底
    科舉自隋煬帝創立以來,一直是我國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一直到光緒31年被廢除,一共舉行了700多場考試,而宋仁宗嘉佑二年的這一場科舉堪稱「千年之最」。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 這篇墓志銘中提到嘉佑二年蘇軾參加考試的三個細節: 第一:歐陽修閱卷時發現一文章非常喜歡,本來想給他第一名,但認為此文是曾鞏所寫,所以給了第二,而實際上這文章是蘇軾寫的。
  • 科舉制度簡介
    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
  • 第十九屆科舉制與科舉學學術研討會暨科舉類博物館聯盟第四次會議圓滿落幕!
    12月12日至13日,第十九屆科舉制與科舉學學術研討會在吉安中國進士文化園順利舉辦。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等研究機構以及科舉類博物館聯盟共85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 讀書改變命運:宋代科舉制度影響下的「剩男」與「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制度的公平與錄取人數增多科舉制興起於隋代,到宋代逐漸發展完善。大宋政府為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分裂割據的再現,重文輕武,以文人治國。因此官吏的需求量大增,而科舉取士是選拔官吏的重要方法,宋代的科舉制已經相當規範與公平了。
  • 《科舉制度》的十大考點清單
    科舉考試的程序如下:1.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秀才分為三等,成績最好的稱為「稟生」,國家會按月發給他糧食,一生旱澇保收、寢食無憂。2.鄉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如果考上了舉人,國家按月發放銀子,可免稅賦,遇縣官不必下跪。
  • 古代科舉中舉者待遇優越:越南秀才就可當官,進士及第者前途無量
    筆者縱觀模仿中國施行近千年科舉制的越南歷史,不難發現,越南古代帝王對科舉出身之士子待遇十分優厚。就算秀才這樣最低級的中舉者的待遇都不錯,都能被授予官職。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的中舉者越南阮朝厚待科舉出身的秀才和舉人越南科舉制最完備的時期是後黎朝和阮朝,而科舉取士最多的就是阮朝,對於中舉者待遇最優也是阮朝。阮朝科舉分為鄉試、會試、庭試三級。在鄉試考試模仿中國,設秀才和舉人。
  • 北宋第一書院:七榜中舉56人、進士30人,名人輩出
    書院在北宋的開端,很重要的一點是「應試教育」。北宋立國,一派新氣象,太祖太宗兩朝吸取唐和五代的教訓,既要削弱武將的權力,又要避免門閥士族把持朝政,其中一個設計就是重視科舉取士。
  • 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鄭板橋的科舉真亮眼!
    說到科舉制度,大家肯定不會不熟悉,畢竟狀元、八股文、秀才、連中三元等等詞彙在電視劇和文學作品中常常見到。我們從小接觸的古代名人中沒有參加過科舉的估計只有隋唐之前的人了吧,如果有人說孔子科舉出身,你就打他一耳光。
  • 科舉廢除後的清末人才選拔機制
    現代的高考,古代的科舉,都是寒門學子逆襲的進階之路。從科舉廢除到高考設立,經歷了約50年的歷史。清末廢科舉、辦新學,是一大拐點,不僅終結了存在1300年的科舉制,更是近代教育的發端。從1905年科舉制徹底廢除到1912年宣統帝溥儀退位宣告清朝滅亡,科舉制廢除後的七年裡,清朝的人才選拔機制,是一鍋「舊制既去、新制未成」的夾生飯,還是一劑「教育救國、實業興邦」的續命藥呢?
  • 三舍法:宋朝獨有的「國家公務員考試」,比科舉更先進的選官制度
    然而,在距今近千年的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在宋朝的中央官辦高等學府——太學,卻首次出現了一種比科舉制還先進的選官制度,這項制度最終被推廣到全國,發展到鼎盛時甚至有20年的時間完全取代了科舉制,成了宋朝獨有的「國家公務員考試」,這項制度就是三舍法。能夠短暫取代了科舉制,這絕對是空前絕後的,那麼,三舍法有什麼魅力或者優勢能夠做到這一步呢?下面咱們就逐步來揭曉這個謎底。
  • 【講堂】廢除科舉是新舊中國的分水嶺?
    7月30日上午,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的第一場活動在千年學府嶽麓書院開啟。著名學者劉海峰教授登上嶽麓書院講壇,縱論「千年科舉與中國傳統文化」。持續存在1300多年之久、被廢止100餘年,科舉制的功過如何?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 事業單位:科舉有關成語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科舉有關常識是考試的重要內容。科舉制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考試制度,同時產生了許多與之相關的成語。今天我們就來系統總結與科舉有關的較為常見的成語。(二)常見相關成語1.金榜題名:殿試錄取結果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
  • 宋·嘉佑二年龍虎榜,千年進士第一榜,還造就千年第一謎案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從隋代建立,到唐代發展,到宋代基本成型!甚至是高峰,有宋一代政權保持時間並不很長,但是科舉考試次數超過任何一個朝代,中進士的人數也是最多的,幾乎年年科考,錄取人數也是最多的,幾乎是唐代的十幾倍!就因為這樣,宋代文人治國,所以宋代文化是古代文化高峰,也許詩歌上遜色很多,但是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等等遠超唐代。
  • 寧海科舉的故事
    「鄉貢」每年十月隨同地方官府向朝廷進貢的糧稅特產隊伍一起解往京師,稱為「發解」,故州、縣的考試也叫「發解試」,第一名稱為「解元」。「省試」在京師長安的尚書省舉行,被錄取者稱為及第、登科、登第、擢第等等,第一名稱為「狀元」。宋初承襲唐朝之制。宋開寶六年(973年)以後,皇帝親自主持最後的考試,即殿試,並形成定製,於是宋代科舉變為三級:鄉試、省試和殿試。
  • 狀元:千年科舉的特殊符號
    唐代「選士多因隋制」,初期科目之名繁多,據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統計,「見於史者凡50餘科」,是名副其實的「設科取士」、「分科舉人」。武則天以後,每年常規考選的科目,只有「進士」和「明經」兩科。宋代王安石變法後,只留下進士一科,元、明、清相沿不變。雖不再是「分科舉士」了,但「科舉」這個稱謂卻一直沿用。「狀元」一詞始於唐代,凡舉人進京會試,須先到禮部投狀報到,故時人稱進士第一名為狀元,又稱狀頭。
  • 清朝的「兩榜進士」是什麼意思,最高可直接授予何等官職
    「進士」,古代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所能獲得「功名」的最高等級。清代考生形象在具體的科舉考試過程中,於一省舉行的「鄉試」結果出來後,會予以放榜公示。此榜稱「乙榜」,亦稱「一榜」。成為「舉人」以後,除了擁有做官資格,還擁有了赴京參加「會試」的資格,如果能再順利通過「會試」、「殿試」,便能成功躋身「進士榜」。此榜稱為「甲榜」,亦稱為「兩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