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書院:七榜中舉56人、進士30人,名人輩出

2020-12-25 騰訊網

書院在北宋的開端,很重要的一點是「應試教育」。北宋立國,一派新氣象,太祖太宗兩朝吸取唐和五代的教訓,既要削弱武將的權力,又要避免門閥士族把持朝政,其中一個設計就是重視科舉取士。

宋代的科舉考試,降低了報名的門檻,士農工商出身都可以參加,錄取「一切以程文去留」,捲紙都是遮住名字、謄抄過的,考官無法辨別筆跡和考生,完全依靠才華排名。太祖時每年科舉只有幾十人中舉,到了太宗時,擴充到幾百人,而且設定了皇帝最後主考的殿試製度

為了向上流動也好,為了實現政治抱負也好,這些改革讓更多的讀書人參與到舉國選拔人才的活動中來了。可是,與刺激廣大人民科舉積極性相比,宋代初期的教育系統始終沒有建立起來。宋代施行以禁軍為中心的軍制,中央政府要給龐大的職業軍人發工資,財政壓力很大,很難有多餘的經費投入到學校建設和發展教育上。

有人做過徽宗朝的統計,在王安石變法加大教育投入之後,官學學生在16萬到21萬人,而每次參加科舉的人數在40萬左右,尚且滿足不了科舉取士的要求。北宋的書院當然有教育民眾、培養知識分子的目的,但時代機會是滿足科舉考試的剛需。即便從這個結果往回推,位於現在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也是北宋的第一書院。

主持過應天府書院的有宋代名臣晏殊、範仲淹,學生成績是七榜中舉56人、進士30人。《宋史》記載:「其中的宗度、許驤、陳象輿、高象先、郭成範、王礪、滕涉等皆踐臺閣。」而像胡瑗、孫復、石介,被稱為「宋初三先生」,是理學的先驅。

應天府書院創辦於後晉,在第二代主持者戚同文的經營下,逐漸出名。《玉壺清話》介紹戚同文:「宋都之真儒也。雖古之純德者,殆亦罕得。其徒不遠千裡而至,教誨無倦。」他自幼聰穎好學,「讀書累年不解帶」,但五代十國時局動蕩不安,他立志不做官,專心教育。戚同文精通五經,學問淵博,逐漸成為一個文化教育中心,「請益之人,不遠千裡而至」。

《宋史》記載的「儒厚長者」許驤,就是被經商的父親送到戚同文門下學習,在太宗朝科舉及第,與宋初名相呂蒙正齊名,為官至右拾遺、殿中丞。戚同文去世之後,教學一度中斷,1009年歸為官方書院。兩年之後,出身貧寒的範仲淹來到應天府書院讀書。他在這裡艱苦勤學五年,考取了功名,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

範仲淹與應天府書院的關係並未結束,十年之後,他為母守喪住在應天府,時任應天府留守的晏殊,仰慕範仲淹「為學精勤,屬文典雅。略分吏局,亦著清聲」,邀請他在應天府書院執教。後代歷史學家經常把範仲淹主導的「慶曆改革」作為宋代各種改革的萌芽,之後的《嶽陽樓記》簡直成了中國士大夫、知識分子的座右銘。

在主持應天府書院的一年裡,他已經為復興儒學和吸納人才做了前奏。朱熹在《伊洛淵源錄》中寫:「本朝道學之盛,亦有其漸,自範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如山東有孫復明,徂徠有石首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後來遂有周子、程子、張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數公,依舊尊他。」

被理學尊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就是這時跟著範仲淹學習詩書,年僅26歲就中了進士,他後來講授《易》《春秋》,「重義理,不由註疏之說」,開宋明理學的先河。「宋初三先生」的孫復,兩次得到範仲淹的資助,範仲淹還為他謀了一個教授《春秋》的職位。孫復後來被學術界最看重的就是《春秋》學。

程頤在《回禮部取問狀》中說:「孫殿丞復說《春秋》,初講旬日間,來者莫知其數。堂上不容,然後謝之,立聽戶外者甚眾。」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為官的張方平,13歲進入應天府書院讀書,天資聰慧,給範仲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仁宗明道二年,範仲淹與宋綬、蔡齊、範諷共列名舉薦張方平茂才異等,授校書郎,知崑山縣,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張方平曾經自述:「嘗蒙範薦更臺閣之要,久依戶牖之嚴。」「慶曆改革」時,張方平是範仲淹的得力助手。

範仲淹主持應天府書院非常勤勉盡心,《范文正公年譜》上寫:「公常宿學中,訓督學者,皆有法度,勤勞恭謹,以身先之。由是四方從學者輻輳,其後以文學有聲名於場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他自己也在這時期完成了政治代表作《上執政書》,後來成為「慶曆改革」的藍本。

相關焦點

  • 萬曆四十七年進士登科——牛人輩出的明朝希望之榜?
    萬曆四十七年的科舉考試——牛人輩出的大明希望之榜!萬曆四十七年,即1619年,這一年的科舉考試出了很多牛人!包括為後世所熟知的袁崇煥、馬士英、孫傳庭、姜曰廣,都出於此科此榜。這一榜因為狀元是莊際昌,所以俗稱為「莊際昌榜」。在現代,這是被許多人盛讚為能挽救大明王朝的一張榜單。作為萬曆年間最後一場科舉考試,這科考試的三甲考生確實很優秀。
  • 丙申科這一榜進士中,名人也不少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民在現實生活中,茶餘飯後談資。歷史是文化的傳承,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人類文明的軌跡。在歷史先河中,先人們通過筆記來記載歷史,讓後人可以更好的了解歷史和傳承歷史文化。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丙申科這一榜進士中,名人也不少的故事。在丙申科這一榜進士中,也出了幾位名人。小編逐一給大家道來。
  • 古代如何培養進士?為何經常一家進士「扎堆」?
    以江西為例,江西在科舉考試方面自宋以來就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宋代及明清時期的進士總人數均排在全國第二,且成績優異,名人輩出。有明一代,江西共有2719名進士,其中17名狀元、18名榜眼、22名探花。   甚至出現過一科的狀元榜眼探花均來自江西的盛況,如建文二年及永樂二年的殿試前三名都是江西人。
  • 【祠堂文化】科舉中明經、明經進士、拔元、歲進士的區別
    清朝文憑等級分三級:一秀才、二舉人、三進士。舉人,在宋之前不用考試,只是一個稱號。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秀才在初唐和進士是同一級等)考(歲)貢生簡單一點說,就是副榜舉人。
  • 古代科舉中舉者待遇優越:越南秀才就可當官,進士及第者前途無量
    明命帝之後又規定鄉試發榜後,主考官要為新科舉人舉行 恩榮宴。賜予舉人的恩榮宴凡鄉試中舉是鄉試佼佼者,可以有同進士一樣有榮歸故裡拜祖的待遇,就是官服可以讓舉人風光無限的巡街。中秀才的由鄉府迎接,中舉人的由總府迎接。
  • 【考據】清代蔣氏進士與家世考略(二)——史料··故事··光榮
    撰有《王節婦傳》謳歌了古代婦女為哺育兒女成才,受盡磨難,忠貞不嫁二夫的女德。後來也成了當時灕江書院的教材。兄廣東和樂縣任知縣,弟詩人蔣若洲、詩人蔣若浙、妹詩人蔣靜如。興安蔣氏家族,自北宋末年蔣允濟起,到清道光年間三年進士、刑部貴州司主事蔣方正止,先後有二十人由灕江書院修完學業考取進士、舉人,步入仕途,相繼到廣東、湖南、河北等七個省二十多個州、縣從政為官,同時產生了頗有名氣的七大詩人。
  • 清末第一書院,近代史上80%的名人都出自此學院,辦學千年之久
    在清末有一家書院可謂是達到了辦學以來的頂峰,出來的學生佔據了近代名人的80%左右,甚至在朝中一度成為一大派系,這個書院辦學歷史也很久遠,估計已有千年的歷史。這個書院就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辦學的遺址上,即嶽麓山下的抱黃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嶽麓書院。
  • 紀念宋朝嶺南第一進士的祠堂——廣州古氏大宗祠介紹
    相傳這座祠堂始建於北宋年間,後經歷了7次重修,如今該祠堂保存完整。而祠堂所紀念的主人,則是宋朝嶺南第一位進士,古成之。  建築:祠堂兩側立有石獅  傍江東古氏大宗祠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大龍街傍江東村厚德大街10號,祠堂坐北向南,廣三路深三進。總面闊25.98米,總進深93.05米,佔地面積2417.44平方米。
  • 鄭姓第一大省,廣東152萬鄭氏宗親,名人輩出,光宗耀祖
    作為鄭姓第一大省的廣東省,現有約152萬鄭氏宗親,名人輩出,光宗耀祖。廣東省是鄭姓人最多的一個省份, 2013年統計人數達1528115。現宗祠坐落於濠頭村著名的探花牌坊背後,佔地2600平方米,是一座磚木結構建築,曾被當作學校校址,近年在香港、加拿大等地的濠頭鄭氏宗親提議下進行了修茸,同時也搶救性修復了全村其他18座鄭氏宗祠中的一些。
  • 千年科舉第一榜、科舉制的最高峰、北宋嘉佑二年進士榜
    歐陽修考生中更是藏龍臥虎筆者稍微列舉幾個。曾鞏經學方面程顥——北宋哲學家,理學的奠基者之一,歷史教科書上程朱理學中的二程之一」講學關中,故其學派稱為「關學」,北宋五子之一。張載這一年進士榜裡的能人實在是太多,經後人總結《 宋史 》 有傳的共有 24 人,他們分別是章衡、竇卞、羅愷、鄧考甫
  • 安平縣黃城村清明祭祖 歷代名人輩出史不絕書
    記者與一位在天津居住多年的崔先生聊了起來,他說,我們村常駐外鄉的人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鄉之情。我們的先人們在歷史上有些成就,為我們後人做出了典範,我們清明回鄉掃墓也表達我們的思念和真誠的敬意。該村王先生說:我們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我們對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達情感的詩意之舉,是發自個體情感的感恩與緬懷。
  • 湖廣進士縣:明代麻城有文進士104人、武進士22人,真是爛若星河
    相關書籍明代開科取士,在其276年歷史中。湖北大地上共誕生了1009個進士。其中前三甲:黃州府 286人,武昌府200人,荊州府174人。相關數據統計,明朝共開科取士24814人,其中湖廣省1500餘人人,具體到湖北8府61縣共中進士1009人,居全國第11位,而黃州府9縣就有393人,其中麻城縣一地就達126人(一說136人),數量居湖廣之首,在《明史》中麻城10人有傳。
  • 福州三坊七巷,中國裡坊制度的活化石,歷史名人輩出之地
    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臺灣總兵甘國寶以及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都在坊內居住。陳承裘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此坊以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一座牌坊,坊柱上對聯為:「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 蔣氏歷代狀元探花進士名人錄
    宜興OU亭(今宜興楊巷鎮)人,生於無錫胡埭裡。幼家貧,因聰穎為尤袤所重,收為弟子,寄居僧舍,旦夕攻讀。嘉定十六年(1223年)舉進士第一(狀元)。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狀元——蔣立鏞蔣立鏞 (1782—1842年) 字序東,號芝山,又號笙陔。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出生世代書香之家,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鴻臚寺卿蔣祥墀之子。
  • 北宋邵雍創設安樂書院 講學於家著書立說(圖)
    邵雍塑像  核心提示  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易學家、歷史學家邵雍,在伊川隱居30年,創辦了安樂書院。  在大莘店隱居期間,創辦安樂書院,講學於家,是邵夫子留給後人的巨大財富之一。正如宋代理學鼻祖之一程顥在其所作的《邵雍先生墓志銘》中所說的那樣,「先生在洛三十年……講學於家,未常強以語人,而就問者日眾。鄉裡化之,遠近尊之」。
  • 【古休寧軼事五十六】「同科十七舉」與「七駿同升」
    而陝甘到光緒元年才分闈,員額陝西63人,甘肅54人。至於安徽直到科舉廢除也沒有分闈。不過,到乾隆九年,終於爭取到了兩省舉人員額固定,即雖合闈但分省錄取。當時決定江蘇按中省二等,取69名。安徽按小省二等取45名。另兩省各增廣中額3名。江蘇取72,安徽取48。各省中額定了後一般要固定十多年。即便做些調整幅度也很小。
  • 私立學校書院教育為何在宋朝興起?
    書院傳統發端於五代,五代時期戰亂不斷,軍閥們忙著爭地盤,無暇顧及學校教育。民間只能自發興辦教育,培養讀書人。宋代是書院的鼎盛時期,宋朝統治者重視文化尊重讀書人,擴大了科舉錄取名額,所謂「早晨還是一個農夫,晚上考中進士成了天子門生」。讀書成為改變命運的途徑,民間百姓重視教育,書院在宋朝開始興盛起來。
  • 千年「學而思」,成就了寧波慈城的「天下第一進士城」
    在寧波市江北區西北部有一座慈城古縣城,自有科舉的隋朝以來,共出進士 519人,其中更有狀元3人,榜眼1人和探花3人,擁有「天下第一進士城」的美譽。而能成就這一「學霸」偉業,離不開慈城歷代學者和他們興辦的書院。
  • 詩人輩出,永嘉這兩村住著謝靈運後裔,走到哪都有詩...
    記者體驗了第一條「謝靈運山水詩畫遊」線路中的鶴陽詩村和同樣是謝靈運後裔聚居地的蓬溪村。01詩村鶴陽「還原」詩中景,開發古村山水詩之旅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曾擔任永嘉太守,開創中國山水詩派。村幹部帶記者在村中穿行鶴陽村始建於北宋年間,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三面臨水,村落背靠鶴山,全村350多戶人家,1000多人。沿著村內的主幹道,一個個詩牌引人注目。置於第一個的就是明宣宗皇帝賜的《題謝庭循臨流亭圖》詩。謝庭循是明代畫家謝環,鶴陽人,多才多藝,時人稱為詩、書、畫「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