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峰、汪基德:疫情時期混合學習模式探究與展望

2020-12-14 芥末堆

陳文峰、汪基德:疫情時期混合學習模式探究與展望

作者:陳小乾 汪基德 陳文峰 發布時間:

陳文峰、汪基德:疫情時期混合學習模式探究與展望

作者:陳小乾 汪基德 陳文峰 發布時間:

圖片來源:unsplash

*來源:中小學數位化教學(zxxszhjx),作者陳文峰、汪基德 、陳小乾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客觀上為在線教育提供了發展契機,教育系統因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而煥發出新活力,特殊時期混合學習的實踐演進已由應然走向必然。在混合學習理論指導下,教師可以以資源導學、導學測試、自主學習、效果檢測、直播答疑為主要教學環節構建混合學習模式,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關照學生的獲得感,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後疫情時代的教與學提供借鑑。

關鍵詞:疫情時期;混合學習;教學模式;資源共享機制;精準評價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為遏制疫情向校園傳播,保障師生的健康安全,教育部提出「停課不停學」應對政策,教育系統及學生家庭都融入了這場史無前例的在線教與學「大實驗」中。此次大規模、普及性的在線教學實踐探索,是一場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實戰性考驗。正是這樣全面的探索,極大地推進了在線教學的實踐演進和應用覆蓋,完善了網絡學習空間體系。及時反思、系統總結這一非常時期的獨特經驗,可為未來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價值追求的選擇,為未來教育理念及學習方式的變革,為以後線上線下融合學習的新常態提供有益借鑑和啟示。

疫情期間教育現狀與問題

(一)疫情期間基礎教育現狀

「停課不停學」作為疫情防控時期的指導思想,無論對於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者,還是對於一線教師、學生及家長來說,都是一項新事物。在時間、空間分離的情形下,在線教育成為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其中,在線教學活動有直播、錄播教學或線上輔導等教學方式,教學策略主要有知識講解、作業點評、課堂提問、小組討論等。公共教育資源在在線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能因時、因地制宜地開展彈性教學,並能夠將育人和育才相結合。

(二)疫情期間存在的問題

1.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待增強。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探究學習是新時期重要的學習方式。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不注重培養學生自主與協作學習能力,造成學生居家學習過程中存在課前預習不到位、學習投入不足、自制力差、參與意願不強、作業完成質量不高等問題,甚至出現「網課學困生」等現象。

2. 教師的教育理念亟待提升。在「停課不停學」期間,部分學校管理者或教師仍持傳統教學思維上網課,或被動地、有選擇地應用技術,以為在線學習就是傳統課堂搬上網講授,認為學習掌握技術、課前資料整理等加重了工作負擔,而沒有充分考慮在線教學過程、課程結構、學生年齡特徵、認知過程等因素,熟悉新形態下的教育教學規律。這對教師信息素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以及教師間的深度合作是極為不利的。

3. 優質資源均衡共享問題凸顯。網絡資源環境和硬體設備是制約在線教學順利開展的首要障礙。疫情之中在線教學的常態化應用需求,凸顯出偏遠地區家庭數字基礎設施短缺、在線教與學準備不足等問題。在優質資源均衡方面,還存在可行性、可持續性、可接受度等資源共享機制問題,各種資源不能有效運用和發揮作用,給在線教學帶來不便。這些問題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教育信息化企業整體性、系統性地統籌規劃與協調。

4. 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交互性與感知滿意度差。由於以往沒有全面開展在線教學的實踐經驗,疫情期間出現教師反映交互感弱、學習氛圍差、教學方式單一,以及教師對線上教學的感知體驗不理想、不流暢、不滿意等情況。學生簡單地認為,疫情期間上網課就只是看視頻。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是不能有效利用教學平臺和網絡空間,未能充分了解教情和學情的體現,也對師生的信息素養、教師線上教學設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混合學習理論基本內涵

近年來,國際教育領域高度關注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的運用。混合學習的概念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形成。自 2010 年以來,迅速發展的大數據、雲計算、AI、5G等新技術為混合學習提供了多種應用場景,已成為國際教育領域發展的趨勢。

最早,混合學習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在線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啟發等主導作用,又重視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認知主體地位。傳統學習的教學流程注重知識傳授,在線學習則因其強交互性、資源豐富多元、開放共享的特性,更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隨著學習方式的不斷豐富和演變,混合學習也指多種學習方式有機混合。

混合學習是資訊時代推動下的新型學習方式,其理念的引入有利於解決單純線上或線下學習的疑惑,更深層次的含義在於,它涵蓋了對建構主義、聯通主義與認知主義、信息傳播技術(ICT)教育應用、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教學設計等理論的認識和深化,通過優化各學習要素、環節,將學生的學習從淺層次知識的學習逐步引向深層次的學習。有研究表明,混合學習不僅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便利,而且已成為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提升的有效教學方式,更能幫助學生取得學習上的成功。

混合學習模式構建與實踐案例

(一)混合學習模式構建

為儘可能減少疫情給教育教學帶來的影響,促進在線教與學的有效開展,本文基於混合學習理論,結合在線學習、線下基於任務學習各自的優勢,有目標、有計劃地組織教與學活動,構建了以線下資源導學,線上導學測試、自主學習、效果檢測、直播答疑等學習環節的混合學習模式(如圖1)。

圖1 混合學習模式

(二)混合學習實踐案例

我們在暑期運用混合學習模式開展了專題課程教學。教學採取主講加助教的方式開展,每學科確定一位教師主講,其餘教師為助教。助教負責各班級專題學習的實施和管理。主講和助教分析教材體系,制訂課程計劃,共同選擇相關專題與教學內容,結合平臺推薦的精品微課視頻,分析重難點、預設相關問題並編制答疑方案。以下,以數學專題教學為例,說明其主要教學環節。

1.資源導學。教師對高一數學必修一「集合的表示法」章節進行分析,將學習任務告知學生,學生線下進行有關學習內容的預習,查找相關資料、預習教材等。此環節#007451學生可以在學校、家裡或其他場所進行,資源導學的線下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

2.導學測試。開課前15分鐘,助教提醒學生登錄平臺,進入在線作業開始「集合的表示法」導學測試,共5道題,限時15分鐘。檢測有關知識掌握情況,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情境。

3.自主學習。學生在線觀看專題講解視頻——第一章第一講「集合」。此視頻可以是主講教師錄製專題視頻,也可以是名師專題講解視頻,時長20分鐘,主要內容為集合的表示法、集合的關係。學生自主學習並可根據自身掌握情況和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通過快進、回看、收藏、標記等方式實現個性化學習與信息加工處理。這就轉變了傳統課堂被動聽講和記錄的學習模式,做到當堂發現問題當堂解決問題,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正確理解和有效關聯,從而內化到自身的知識體系和結構中。

4.效果檢測。學生通過雲平臺進入在線作業,限時20分鐘完成,以測試學生對「集合的表示法」的學習效果。教師可設置全部交卷後再公布答案或成績,以把控學生在此環節的進度。平臺擁有作業識別、數據統計與分析可視化等技術,能提供即時直觀的反饋,有利於對知識點的有效記憶和鞏固,促進對知識點的綜合運用。

5.直播答疑。主講教師通過雲直播間進行直播答疑。主講教師的直播答疑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根據學生自主學習視頻的情況,通過直播間向學生進行基礎知識點的梳理和串講。另一部分是結合學生前測、後測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分類講解學生的錯題和視頻中的經典題,並可連麥進行一對一答疑解惑。教師可通過觀看自主學習時長、標記學習時間點集中度等方式,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針對特殊學困學生,教師還可以精準分享相關知識點或習題,幫助其學習。

後疫情時代混合學習展望

疫情時期混合學習的全面實施,促進了教育系統的理念變革和模式重塑。疫情過後如果完全回歸常規的線下教學,將失去發展線上線下混合學習模式的機會,這是很可惜的。總結疫情期間教與學的問題、優點並加以利用,可為後疫情時代混合學習的持續開展提供借鑑。

(一)重塑教學模式

混合學習以線上學習為主的教學環境,使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支持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重新定義教與學的模式。混合學習的實施過程中,學生線下預習相關知識點,在平臺進行習題測試、直播點評、問題討論等活動,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能夠得到有效解答。這會讓學生得到比傳統課堂教學更好的交互體驗,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感和滿意度,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認同感。師生關係在混合學習模式中也發生了變化,教師由單一的執教者角色轉變成導師、教練和學伴三重身份,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協助者,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凸顯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

(二)完善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機制

混合學習強調網絡學習平臺的輔助,平臺上師生擁有個人ID和終端電子書包,打通資源傳播通道,實現師生和資源的有效關聯。師生是學習平臺資源的需求者和創生者。學生對學習資源的接收、學習、編輯、記錄等學習行為都關聯至個人ID,便於學生後續對學習資源的再利用。教師通過分享自身設計、加工及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會獲得更多優質資源。這會充分調動教師運用資源的積極性,激發教師持續共享資源的意願,使平臺上的學習資源實現自組織生成和分享使用。完善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機制,將暢通教與學資源流通的各個環節,實現平臺優質資源和校本開發特色資源在生、師、校、平臺或更大範圍內的共享和使用,有效提升資源的流動性與利用率,最大限度地發揮優質資源的效能,促進教育朝著更公平、更均衡、更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三)增強教師教學設計的能力

混合學習平臺豐富的功能可以為教學設計的各環節提供支持。教師得以從編制教案、製作課件和批改作業等繁重的重複性勞動中解放出來,擁有更多時間對教學過程進行深入的思考。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會綜合考慮學生學習情況和各教學環節的特性,以系統最優的原則對教學目標、要素、關係等進行重構和整合,使混合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更為科學和合理。

(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傳統課堂教學偏重於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混合學習模式下,線上提供的海量資源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開展混合學習時,需要擁有自主探究學習的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良好的信息素養等。這些能力與素質的培養,不僅對於混合學習的有效開展至關重要,更有利於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有利於學生對所習得知識的理解、遷移、歸納和綜合運用,從而構建起系統的知識體系與認知結構。

(五)構建精準化的評價體系

智能時代的特徵就是數據精準。傳統教學中,教師根據經驗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況,這樣會出現因人而異的現象。在混合學習模式下,教師通過平臺大數據分析技術精準掌握學情,隨時可對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投入程度等做詳細了解,繼而精準定位學生的學習層次、教學起點,為學生提供精準指導,並及時精準地推送微視頻知識點和相關資料至學生個人ID,對學生進行點對點的精準幫扶。混合學習平臺記錄學生各個學習過程的數據,教師運用可視化技術分析其結果,可為教學提供參考,實現從以往課堂教學的結果性評價到全過程評價方式的轉變,構建精準化、智能化的教學評價體系。

結語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發展規劃的十大戰略任務之一是加快資訊時代的教育變革,明確提出推進智能教育應用部署。面向未來、審視當下,混合學習以其多維、智能化學習場,自主、協作、交互的不同學習方式,增強了學生認知的效能感,促進了新時期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為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奠定堅實基礎。混合學習模式不僅是疫情時期的教學形式,更為後疫情時代教育教學實踐提供有效的行動指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會有力地促進教育教學的變革。

註: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20年度項目「信息化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長效機制研究」(項目批准號:2020BJY007)、河南大學-河南愛作業教育科技公司橫向課題「電子書包開發與應用研究」(課題批准號:HS2020007)的研究成果。

作者陳文峰系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汪基德系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小乾系愛作業智慧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小學數位化教學」。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中小學數位化教學;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中小學數位化教學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疫情時期學生居家學習方式、學習內容與學習模式構建
    期望文章為認識和推進「停課不停學」提供參考,為中小學生開展居家學習提供思路和方法。[關鍵詞] 居家學習; 學習方式; 學習內容; 混合學習; 停課不停學為阻斷疫情向校園蔓延,保障師生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教育部於2020年1月27日下發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並出臺「停課不停學」的政策[1]。毫無疑問,「停課不停學」是疫情防控特殊時期的正確決策。
  • 泛在學習背景下現代大學的混合教學模式探究
    作為現代社會的核心機構,現代大學有必要高度回應社會訴求,在全面釐清「泛在學習」內涵與特點的條件下,通過比較傳統教學模式與一般在線教學,清晰地呈現泛在學習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與滲透,進而引入整合二者優勢的混合教學模式。混合教學模式並不是全新的替代模式,而是在既有形式基礎上的協同創新,有必要結合泛在學習的發展趨勢,對其諸多方面予以完善,以保障效能的最大化。
  • ...混合式學習:基於UMU的科創學習場景重構——以「科創啟航」課程...
    【關鍵詞】疫情 UMU平臺 混合式學習 科創課程  社會也是人生課堂,災難也是教育資源,它傳遞著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然的尊重、對文化的認同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戰「疫」這堂人生大課,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更對教育模式、學習方式、課程架構、評價策略等產生了深遠影響。
  • 陳文峰:植物生長的過程是創作之源
    陳文峰 盛韻 攝見到陳文峰(Walter Chen)之前,我竟不知道墨魚有骨頭,更想不到墨魚的骨紋可以做成首飾。現在他們一看到陳文峰來就知道:藝術家又來搜集素材了!拿到墨魚骨頭後,他會把它們先晾乾,然後挑選紋路美麗或特別的,做成各種首飾的模具,再用銀澆鑄進模具做成戒指、項鍊的掛墜。最精緻的一枚掛墜,正反兩面是不同的墨魚骨紋路。陳文峰住在巴塞隆納老城最著名的步行街蘭布拉大道旁的小巷裡,離加泰隆尼亞廣場非常近。
  • 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1)涵義混合式教學,即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通過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可以把學習者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2)特徵①這種教學從外在表現形式上是採用「線上」和「線下」兩種途徑開展教學的。
  • 數學合作探究學習模式探討
    摘要:教師給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能夠提升學生的課堂知識學習參與感.經過自主學習、實踐應用、合作互助的教學引導,學生能夠在合作學習模式中獲得更大的啟發。對於如何創建課堂學習分析,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探索交流,經過一系列的教學研究與實踐經驗分析注重學生在合作學習模式中的數學問題解析水平提升,本文將展開論述。
  • 混合式教學模式重塑風險管理課程
    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準確判斷風險隱患,科學制定應對措施,需要培養大批風險管理人才。大學是培養人才的搖籃,要培育一流的風險管理人才,就要有一流的風險管理教學,而要有一流的風險管理教學,則要有科學的教學模式。
  • 「後MOOC」時期基於泛雅SPOC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探索
    為發揮MOOC理念優勢並與傳統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文章在比較MOOC與SPOC的基礎上,對國內外幾個典型SPOC應用案例進行了闡述,探索運用教學相關理論設計出基於泛雅SPOC平臺的琨合教學模式,並對該模式的「前端分析、課程設計、課程組織、教學評價」四個核心過程進行了詳細分析,最後將該模式應用於「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課程教學並進行了探索性實踐。
  • 惠生工程捲入中石油窩案 財務長陳文峰辭職
    據香港信報報導,惠生工程捲入中石油高層涉貪案、自9月2日起停牌至今,財務長(CFO)兼執行董事陳文峰昨天辭職,亦是上市以來第一個辭職的董事會成員。公告表示,陳文峰辭職是因追求其它業務機會,並無任何事宜需要提請股東注意。
  • 阿聯探索疫情下的混合教育模式
    阿聯教育部舉辦的第六屆阿拉伯海灣教師論壇(the Sixth Arab Gulf Teacher Forum)和教師專業培訓周(Specialized Training Week)於8月24日開幕,本次活動以「混合學習」(Hybrid Education)為主題。
  • 徐家鎮中心學校構建小學數學探究學習模式
    乳山市徐家鎮中心學校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數學創新思維能力,根據「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解於問」這一理念,構建了「三思後行」學生探究學習教學模式:以問引思——嘗試啟思——質疑導思——分層踐行。
  • 混合式教育模式的改革與探索
    疫情之下在線教學的快速發展也引發了對教學模式革新的新思考:高校復學之後,在線教學將從「新鮮感」逐步走向「新常態」,融合了「網際網路+」「智能+」技術的在線教學將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此次全球範圍的大規模在線教學是教育領域的一次巨大變革,線上教學+線下教學雙向融合的混合式教育新生態正在形成。
  • 讓音符跳動在線上 ——記音樂備課組「在線與在校·面向未來的混合式教學與教研」雲端學習
    教研結束後,教師們更是積極的進行學習總結,寫下本次雲端學習的收穫:今天,在音樂備課組的組織下,我認真的參與了「在線與在校——面向未來的混合式教學與教研」直播課學習。疫情以來,線上教學逐漸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老師線上備課,線上授課,線上互動,線上反饋。學生們也從教室的學習轉型為利用網絡獲取知識。聽了今天的課程,我了解到混合式教學改革並沒有統一的模式。
  • 基於建構主義視角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討
    在這樣的背景下,催生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誕生,該模式體現學校環境下新與舊、傳統與創新、技術與人文諸因素之間的結合,是「一種將面授教學與基於技術媒介的教學相互結合而構成的學習環境」,是面對面課堂學習與在線學習兩種方式的有機整合,目的是實現信息化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優勢互補,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 SPOC:後慕課時期的混合學習方式
    但是在「慕課熱」的背後,有人提出慕課存在呈現方式單調、針對性指導缺失、在線參與度不高、不能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等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並沒有得到實質性提高,學習常常停留在淺層次,網絡學習也因此被稱為「滋生淺層學習的溫床」。慕課真的過時了?線上學習的前路在何方?
  • 專家談臺灣幼教 | 陳淑琴: 臺灣幼託機構課程模式的發展探究
    :從課程就是敘事文本的觀點》導讀在本文中,陳淑琴老師通過對臺灣幼託機構課程模式發展的探究,探求幼兒園課程的本質所在。該研究發現指出當時臺灣幼兒園所採用的課程大致可區分為八大類型:單元活動設計(有和無分組角落)、蒙特梭利課程(結合和未結合單元活動設計)、皮亞傑課程(結合和未結合單元活動設計)、開放課程、混合課程。其中自我標示採用單元活動設計課程模式的園所,就佔了填答問卷人數的 70%,另外填答採用混合課程模式者(例如蒙特梭利加單元活動設計等)有 22%,填答採用單一課程模式的園所只有 8%(黃淑苓,1992)。
  • 雲軟體幫助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走向混合式學習模式
    首席信息官列弗岡尼克(Lev Gonick)表示,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已很大程度上依靠雲協作軟體來幫助學生以混合學習模式重返校園。任何IT領導崗位都不會像在一所重點大學中領導IT工作一樣,每年秋天必須滿足數千名新生的技術需求。
  • 混合式學習已成趨勢!高校推進創新互動教學這樣做
    本文來源:青塔「我們再也不可能、也不應該退回到疫情發生之前的教與學狀態。」在5月14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對未來高校課程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在線教育仍然可以和課堂教學並行,也可以採用混合式教學......引導學生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從單純的知識傳遞向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培養轉變。」
  • 昌邑市育新外國語學校《新冠疫情下的初中生心理疏導探究》第二期...
    1.題目: 《後疫情時期的中學生心理疏導探究》2.內容摘要:自2019年
  • 構建商務漢語的探究教學模式
    因此,將探究教學模式運用至商務漢語課程中,會有助於學習者形成交叉協同的語言思維,促使其達到較好的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水平。促進學習者主動內化規則探究教學模式有助於增強學習者對商務漢語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營造靈活多維的課堂學習氛圍商務漢語的探究教學模式還有助於營造師生多維合作的課堂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者需要根據教師的提示信息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和結論陳述。為了在小組陳述環節獲得教師的認可,學習者大多會通過自行查找資料、詢問同伴或詢問教師的方式來完善自己的觀點,努力參與課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