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雲朵老師原創
3歲半女孩,學校要求每個小朋友回家練習穿衣服,她還不熟悉,還不會,但是做了幾下不對,就不做了。
家裡人給她示範,她很生氣,也不高興跟著學。不會的事情就很堅持她自己的方法,要是幾次沒做好,就發脾氣,不做了,別人教她,她會拒絕。媽媽認為這是在逃避,不知道怎麼辦?
做事情幾次做不好就容易放棄,這種現象不僅僅是孩子會存在,在成年人中也是非常普遍的存在呢!我經常見很多成年人做一件事情,一兩次沒做好就覺得自己不適合不做了,不敢嘗試了。
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叫做「挫敗感強」。可以說,這種情況在大部分成年人身上都存在。所以作為家長首先要認識到,這個現象在3歲半的孩子身上出現那是太正常不過了,不要因此覺得孩子有什麼缺點。
那些「哪怕一開始事情做的不好,最後通過不斷的努力克服了困難的人」,長大後都變成了不起的人。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本身就不容易。孩子出現了挫敗感強的現象,這說明家長需要去研究這個課題了。那麼如何引導幫助孩子呢?
雲朵老師有幾個建議:
1.平時可以多跟孩子講故事。比如,愛迪生試驗了幾千次才發明了電燈的故事,比如曾國藩的故事等等,不需要強求他們馬上能理解並做到,而是讓勵志故事像種子一樣紮根在孩子的心靈,給孩子力量。
2.平時可以分享家長自己的經歷。比如自己以前不會開汽車,是練習了多少次才會的,比如自己以前不會做飯,在工作上不會幹什麼什麼,後來是經歷了多長時間才越來越熟練的。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展示給孩子看自己不斷嘗試的過程。身教勝於言傳,孩子不會聽你說了什麼大道理,而會觀察模仿你的行為。
3.家長平時不要太有功利心,要求孩子做什麼事一定要做到最好。有些事情參與了經歷了體驗了也是人生的財富,對結果看淡一些。
4.還有些平時各方面表現很優秀的孩子,也容易遇到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就放棄,可能跟家長平時的導向有關。讓孩子覺得只有優秀了才會得到家長和老師的喜歡,所以他們做什麼都要做得優秀。
如果有哪個事情讓孩子做起來不那麼順利,那麼他們就寧願放棄,因為擔心萬一做不好了家長老師不喜歡自己了怎麼辦?人的一生都在尋求愛與被愛,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所以如果孩子屬於這種情況,那麼家長就要平時多跟孩子不斷的重複:爸爸媽媽愛你是因為你是我們的孩子,不是因為你平時表現很棒,有時候有些事情你做的不好我們也同樣愛你。無論什麼時候對你的愛都是不變的。
不怕失敗,勇於不斷嘗試,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需要一個長期引導和培養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中間還會出現反覆。所以家長不要著急,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孩子有比以前進步的地方,要及時的發現並且給予肯定,也就是正向引導,孩子就會朝著你期待的方向發展,內心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