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苗上幼兒園大班。清明節放假那天,老師給她和她的同學布置了一個作業:手作一個「簡易繪本」。
簡單來說,就是找幾張彩紙,在每一張上面,貼上貼畫、剪紙、或是小朋友自己畫的畫。在父母地幫助下,完成一個簡單的故事,最後裝訂起來。
苗苗回家後,並沒有說這件事。前兩天,她看電視、找鄰居小夥伴玩、陪父母逛街。到了第三天晚上九點,才把事情告訴爸爸媽媽。
苗苗的爸媽真是又氣又急。
「你為什麼第一天回來的時候不說?」
「你為什麼就非要等到最後一刻才想著去做?」
「大晚上的,我們去哪裡買彩紙、膠水、彩鉛、裝訂機?」
在爸媽地訓斥下,苗苗兩隻手揉著眼睛,先是小聲啜泣,最後乾脆放聲大哭。她的爸媽此時此刻更想哭。可沒有辦法,不交手作作業,苗苗肯定會被老師批評。
於是,苗苗的媽媽負責和苗苗編一個簡單溫馨又有愛的故事,苗苗的爸爸開車找到24h便利店,買了那些工具。
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到了晚上十一點半,簡易繪本總是完成了。雖然不是那麼完美,但他們一家三口總算舒了口氣,苗苗顯得格外興奮。
爸爸媽媽回到房間,小聲議論起來:
「這孩子真是太貪玩了,一點時間觀念都沒有,不拖到最後一刻不罷手。我們得想辦法給她改改這個毛病。」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孩子做事,總要拖到最後一刻才去做。比如做書面作業、閱讀書本、家務活。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普遍認為,是孩子太貪玩了:先做好玩的事兒,最後做不好玩的事兒。
事實上,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他們不是貪玩,而是在追求一種「壓迫快感」。
1.什麼是壓迫快感?
王意中在《戒掉孩子的拖延症》一書中講到:
「有些人總會想尋求被時間追逐的快感。」
也就是說,孩子們喜歡這種,在deadline(最晚完成時間)前做事情的感覺。
2.為什麼孩子會追求壓迫快感?
壓迫快感就是我們在和時間賽跑,爭分奪秒,這本身就很容易讓孩子們感覺到刺激。
當孩子們真的在最後一刻前,完成了任務,那就是孩子和時間賽跑,跑贏了,那壓迫快感又回給孩子們帶來成就感。
就像文章開篇中提到的苗苗,在晚上十一點半前,和家長一起完成了簡易繪本地製作,她感到格外興奮。
事實上,壓迫快感,除了帶來成就感,也會給孩子造成很多影響。
3.追求壓迫快感,會給孩子們帶來怎樣的影響?
3.1養成拖延的習慣
當孩子第一次體驗到,在時間緊迫時才開始做事情,能夠體驗到快感,以及完成任務後,還能享受成就感,他們就會養成習慣。每當要做一些「任務」時,都要拖到最後一刻,惡性循環,仿佛得了拖延症。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孩子有幾次在周末晚上做作業,除了特殊情況,比如周末晚上有其他事情,那麼以後的大部分周末,他們都會習慣在晚上總作業。這很容易耽誤孩子的休息時間,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
父母們總在周末晚上,陪伴孩子寫作業,也會因為焦慮和生氣,影響第二天的生活或者工作狀態。
不論是親子關係、親密關係、上下級、同事間的關係,都會有所破壞,孩子和父母做事情的效率也會受到影響。
3.2帶來挫敗感,加重拖延
孩子在追求壓迫快感,執行任務時,有一些任務,在孩子的承受能力範圍內,他們可以很好地完成。但有些任務,超出了他們的能力,在最晚完成時間前,他們根本完成不了,或者即使過了時間,他們也完成不了,這就很容易帶來挫敗感。
而此時,他們也會記住這種感覺,認為自己無能,這同樣會養成拖延習慣。因為他們看到任務就害怕,覺得做不到,所以一拖再拖。
舉個例子,很多家長兒時,在長假期,都會有兩本甚至更多的「寒假生活」、「暑假生活」作業。
有的人就喜歡在最後一兩天,開始寫這種以一本為單位的作業。最後發現,根本寫不完,於是在深夜大哭,內心很受挫敗,第二天還會受老師批評。下次再有長假期的這種作業,不僅不會長了記性早點寫,還會連看都不想看一眼,繼續擱置。
3.3帶來的快感的同時,也帶來焦慮
在短暫的時間內,執行任務,孩子的身體也會產生變化,從而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態。
在這時,孩子身體內的腎上腺素會迅速飆升,然後血壓會升高、心跳變快、呼吸急促、嗓子幹癢,這些生理變化導致孩子內心非常焦慮。
為了緩解這種焦慮,孩子會晃動身體、咬筆帽、扎橡皮,使做事效率大大降低。從而受到挫敗、加深拖延、並養成了一做事就覺得焦躁的心態。
看來,追求壓迫快感,對孩子的益處很小,影響很大。
我們已經知道,孩子做事一拖到底,是為了追求壓迫快感,而這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大於益處。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打破這種惡性循環,讓孩子不再拖延到底呢?我想分享5個策略,供你思考。
1.幫助孩子檢視自己的行為
很多孩子,雖然已經把一拖到底養成了習慣,但他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拖延成癮,他們認為這是正常的。就像每天在固定時間吃飯睡覺一樣。
還有一些孩子,能夠意識到,這種習慣不太正常,比如其他小朋友都會在假期開始做作業。在交流後,喜歡拖延到最後的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和別人不同。但他們不知道,拖延到最後會給他們和身邊的人帶來怎樣的影響。
這時,父母就要告訴孩子,他們很理解孩子做事一拖到底的心情,但孩子的習慣是不正確的,因為這會影響孩子做事情的效率、心態、身體健康,也同樣會影響父母的身體和心態。
讓孩子檢視自己,覺知自己執行任務前想拖延和執行任務時焦慮的心情。
2.給孩子一個「啟動儀式」
什麼是啟動儀式呢?就是先邁出一小步。
比如孩子們會在假期前,思考去哪裡玩?看哪些動漫?到了假期,就會按著所計劃的,先完成一點。例如,去找同學們玩。
人們常說,「萬事開頭難「,只要開了頭,孩子就會慢慢進入狀態,感覺提前完成也不錯。
拿苗苗的例子來說,她在一開始,就想清楚,自己能夠做什麼?需要父母幫助什麼?並及時告知父母,先和父母一起採購工具、編好故事,那麼她就會對這項任務,有一種控制感,這種控制感會讓她感覺良好,並願意推進之後的計劃。
3.觀察孩子的能力,設定「deadline」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留心觀察一下孩子,他們完成一項經常做的事情,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孩子在面對創造性的任務時,有多大的能力?然後幫助孩子,設定一個deadline(最後完成期限)。
這個deadline,是客觀deadline以前的時間。
舉個例子,孩子過周末假期,而周一早上要交作業。周日晚上十二點,是要睡覺的,那麼這個客觀的deadline,就是周日晚上十二點,不能再晚了。
父母在觀察孩子的能力之後,設定deadline時,就要在周日晚上十二點之前。比如周六下午、周六晚上、周日上午、周日下午,視孩子的具體能力而定。
4.把待辦任務,進行切割
當我們讓孩子先開頭做了一點,也劃出了截止時間,那麼剩下的未完成的任務,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切割一下。
舉個例子,孩子周末需要完成六張生字抄寫,周五晚上先做了一張,規定周日下午完成,那麼就要周六上午兩張、周六下午兩張、周日上午一張。
這樣打碎任務的好處就是,孩子可以很輕鬆地完成,這同樣可以給她們帶來快感、成就感、控制感,他們也就不會倔強地追求壓迫快感了。
5.打破習慣後,重塑心態
當孩子已經按照上述步驟,完成一次時,我們要幫助孩子復盤,走出改正以前的認知誤區,重塑心態。
5.1告訴孩子,你不可能每次都那麼幸運
我們已經提到,孩子追求壓迫快感,是因為喜歡和時間賽跑,並喜歡跑贏時間的成就感。我們要告訴孩子,任務不同,你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每次都那麼幸運地完成,如果沒有完成,你可能舉要面對老師的批評、同學異樣的眼光。
5.2沒有「理想時間」
什麼是理想時間呢?孩子們在剛接到一項任務時,會想當然的認為時間還早,時間還很多。即便到了截止時間的最後一刻,他們也覺得,還有一點時間。但他們忽略了生活中的幹擾。
比如臨時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忽然停電、自己沒精神等等。
心理學家王意中說:「拖延本身就是一種習慣的養成,如果父母鬆懈忽略了,孩子對於時間的運用就會慢慢偏移到拖延這一邊。」也就是說,不論我們掌握了多少處理這類問題的技巧,它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要參與進來,和孩子一起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