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本身是一種習慣的養成,這習慣會一點-滴地累積,如果我們鬆懈了、忽略了,孩子對於時間的運用就會慢慢偏移到拖延這一邊。
凡事拖到最後一刻才做,等到時間運用的習慣側彎了,要再把它調回來,得花費更多的心力。當事人勢必也會更加痛苦,更容易產生逃避的心理。
動態的行為改變歷程先讓孩子釐清自己的習慣、想法與看待事物的方式,再進行一場透徹的習慣改變。這種改變將能帶來神奇的變化。
當他有能力解決眼前的事情,這種」有能力完成」的感覺往往也會讓自信隨之生成,並且從中感受到從無到有的過程。同樣地,藉由一次又一次的修正,孩子也就有機會從中摸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為什麼我們必須不斷地帶著孩子一起檢視他在處理事情 上的狀態?因為,克服拖延就像是一段動態的自 我行為改變歷程,只能依靠不斷的覺察、修正與調整。
破除萬事開頭難,解決拖延,一定是從最簡單的部分開始。就像我們必須先把腳抬起來,往前跨出第一步,才有機會帶動第二步。即使是很簡單的事情都沒關係。讓孩子給自己起個頭,一點一點地開始。有了第一步,就能跨出第二、第三步,接著就有機會逐步走完全程。
這時,孩子需要一個簡單的 」啟動儀式」,儀式內容很簡單,只要想想以下幾個問題:我最拿手的事情是什麼?做哪些事情最順手?是否曾經在進行某件事情時,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模式?這套模式將能幫助我用較短的時間解決眼前的事情一-就從這裡開始嘗試吧 !
啟動儀式的時間不需要太長,三到五分鐘即可。主要是讓孩子有一種能夠動起來的經驗。同時,陪著孩子一起思考, 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這些時間分別可以用來做些什麼?
孩子的東摸摸、西摸摸,有時也反映出他可能缺乏目標行為。也就是說,對於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感到茫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和執行的細節,所以總是處在一個「不知道要做什麼」的狀態。
每件事都需要有個開頭。有了開頭,多少都會帶來-些繼續完成的力量。當然,要開始,多少也需要給自己-個可以完成的動力。這時,設定一個能夠完成的目標就相當重要。並且,暫不考慮做事情的質量,先求有,再求好。有了雛形後,再進一步慢慢調整。
有時煩躁、低落等負面情緒,也容易讓人將眼前的事情擱置在原地。因此要讓孩子感受到「完成」的快感和成就感,有種」一 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的感覺。接著,再讓他依自己的進度、節奏,決定做事的速度與方向。這樣的自我反饋將有助於孩子再次啟動執行的能力與行動力。
.觀察孩子掌握進度的能力
關於孩子的判斷力好不好,不妨找件事情當例子,徹徹底底地從各種角度、所有面向加以討論,藉此觀察他是否具備精準掌握進度及了解眼前事務的能力。
而在孩子過去的經驗裡,到底有多少證據能證明他做得到?孩子須練習拿出證據,好說服別人相信他能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某件事。這麼做也能避免孩子空口說白話。
.定期檢視進度、設立截止日
讓孩子設定一段定期自我檢視的時間 ,比如早中晚、每天、每個禮拜,或每兩個禮拜。從定期檢視到隨時自我檢視,確確實實地核對自己的執行力是否有跟上待辦進度。如有落後便立即進行微調,或轉為自動化模式,變成一種不需特別思考就可以馬上動手做的狀態。
同時,孩子要懂得「截止日」的概念。他必須對「最後期限」有感覺,才能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可以運用。而這樣的具體提醒,也能讓孩子隨時保持在一種警覺狀態。
.切割待辦事項
孩子很容易自認為時間還很多,就把事情擺在那邊,不去碰觸。但是,這種「反正我有的是時間」的想法是很糟糕的。當我們如此暗示自己,就會在無形中造成相當可怕的時間耗損。
因此,父母有必要讓孩子養成把時間具體化的習慣,特別是以分、小時為單位。
引導孩子將一個小時區分成四段, 讓每個十五分鐘有起、承、轉、合。以十五分鐘為- -區間,他會比較能夠完成一部分的事情,大人也能藉此仔細觀察孩子在這十五分鐘裡完成了什麼事情、是否有把時間用在關鍵的事情上。
孩子也要依照過去的經驗,確認自己每次可以完成的工作量,再依此標準把待辦事情分割成多個細項,決定每次要完成的工作量。接著閉眼思考:我是否可以完成它?如果自覺有困難,沒關係,再縮減一些。依此類推,直到自己認為有把握完成為止,隨後就開始動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