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不會搜題軟體來解決?上海中學生建議這種現象該管管了
有了搜題軟體,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了?
但是現實中卻出現這樣的問題,做出完美練習卷的同學,考試時得分並不高。平時,遇到作業難題,打開網絡搜題軟體查一查,直接答案就出來了,練習卷完成得又好又快;但是到了考場,沒有搜題軟體的「加持」,同樣的解題思路卻錯誤百出。
在上海市第八次少先隊代表大會召開前夕,包括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學劉嘉慧、奉賢區塘外中學唐鶯等在內的多名少先隊員關注到了這一現象並做了調研,同時提交相關提案,建議限制使用搜題軟體查題次數、軟體不給出答案而是提供解題思路等。
手機App上存在諸多類似的搜題軟體。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圖
練習卷很完美,考試時卻連蒙帶猜
一張有關數學實數計算的練習卷,每道計算題的步驟無可挑剔,這讓看到練習卷的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學學生劉嘉慧十分讚嘆。但在數學考試中,做出完美練習卷的這名同學得分卻並不高。
探究了背後原因,劉嘉慧發現,身邊不少同學在遇到作業難題時,不是先自己思考如何解題,而是習慣性打開網絡搜題軟體查答案,通過一些軟體的拍題秒出答案的功能,輕鬆做出滿分作業。「不經過思考的解題對學習並沒有用,他們在考試中往往會暴露很多問題。」 劉嘉慧說。
奉賢區塘外中學學生唐鶯也發現,在她身邊有部分同學使用了網絡搜題App,進行了「自主學習」,作業完成實現了加速度,但學習態度、獨立思考能力卻受到了極大影響,考試時只能連蒙帶猜,錯誤率直線上升。
究竟有多少同學嘗試用搜題軟體解決問題呢?劉嘉慧和唐鶯分別在所在的學校開展了調研。
前者發現,調查顯示,有85%的同學在「遇到難題」時會使用搜題軟體,在回答「身邊有沒有靠軟體做出優秀作業的情況」時,有超過70%的同學選擇了「有」。
後者發現,有超過90%的隊員都知曉如作業幫、小猿搜題等作業搜索軟體或渠道,其中50%以上的隊員曾經使用過該類方式進行「自主學習」或完成作業,其中也包括學習成績優異的隊員。
唐鶯坦言:「這其中有些隊員是為了尋找解題思路,閱讀優秀文章才使用軟體,也有部分是直接抄答案,只求儘快完成作業。」
劉嘉慧還注意到「軟體有時候還會給出錯誤答案」的反饋。為此她使用了軟體進行試驗,發現有一些題目會同時出現正確答案和兩三種錯誤答案,「原本就是解不了的難題才想查找,再給出錯誤答案,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更會誤導查題者。」
搜題軟體中,大多可以通過拍照搜題。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圖
限制使用次數,只給解題思路
在奉賢區塘外中學,大隊輔導員顧蓓還組織了一場深入討論。結果聽到了來自隊員們的心聲。
「他們表示,不會做的題目有時候想問爸爸媽媽,但對方總是忙著看手機,讓孩子自己上網去查答案,有時對方也會看一下孩子們遇到的難題,但結果發現他們也不會做,最終還是上網查。」顧蓓說。
作為老師,顧蓓並不提倡使用網絡搜題軟體,但她也注意到「這一問題背後有需求」,關鍵要讓學生明白使用軟體的「初心」是什麼,「是幫助自己學習解題思路還是只為偷懶、玩樂。」
劉嘉慧也表示,當搜題軟體成為完成作業的「幫手」時,學生就會存在過度依賴,失去獨立思考能力。
劉嘉慧建議,可以讓搜題軟體成為輔助學生學習的平臺,但需要「限制」每日查題數量,「我認為每天的查題數量限制在10次以內比較好,在實在不會的情況下再參考。」
此外她覺得,軟體使用時最好可以實名制,一名學生只能申請一個號,軟體也要定期檢查題目答案的正確性。
來自上海市青浦區尚美中學的小代表蔣辰玥則提出,可對軟體的使用權做「限制」,「比如所查題目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給出解題思路,讓我們自行動腦筋解決。」
唐鶯則提出,若要隊員減少搜題軟體的使用,學校裡的學科教師可以進行難題解析錄製,上傳到校園APP,為隊員的學習提供解題思路,隊員通過學習視頻,打卡積分,激勵隊員們多看看、多想想、多比比。
唐鶯還建議,中隊裡可以成立「學習小組」,設置學習小組制度,在課間、放學後進行共同學習,「家長也千萬不要圖省事,就把我們扔給手機和電腦,可以和我們一起看網上解題思路,一起解題。」